印象記:云上的李云
燈光很亮,酒喝到尾聲,我頭重腳輕,騰云駕霧的感覺很明顯,這時李云跟我多碰了一杯,要我為他寫篇印象記。53度的烈酒一口悶了,放下酒杯,我脫口而出的一句是:“法國有部電影《云上的日子》,印象記就叫《云上的李云》!”
酒話也是要算數的。第二天腦袋清醒了,我一番琢磨,意外發現《云上的日子》的電影結構與李云的人生經歷竟有異曲同工之妙,《云上的日子》講述了四個獨立的故事,李云人生歷經工礦、司法、宣傳、文藝四種職業,也相當于四個篇章的故事。《云上的日子》探索的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李云追隨的是“終其一生的文學夢想”,都有打破常規、離經叛道的意味。有了這一個邏輯聯想,《云上的李云》倒像是我“酒后吐真言”了。
網絡時代被稱為“云”時代。云計算、云存儲、云盤、云技術……如今高端與高級的世界全都藏在神奇美妙的“云”里,帶“云”的名字由此比帶“花”“英”“金”“強”之類的名字不知要強多少倍。安東尼奧尼將他的電影命名為《云上的日子》,現實的故事,云中的想象;而李云從礦井下升上來,他的目光鎖定了天空一片燃燒的云。那片燃燒的云是文學,是人間情感,是天上的風景。
1982年夏天天很熱,全國文學更熱。李云和銅陵一幫文學青年們熱得全身大汗淋漓,為慶祝李云發表詩歌,他們滿大街尋找能喝通宵的酒館。那年頭,各地報刊“征婚啟事”中要是有“愛好文學”一項,對象就好找得多,要是在報刊上發表過香煙盒大小的文字,對象都有主動送上門的。李云在《銅陵日報》一口氣發了三首詩歌,足有兩個香煙盒大,他的鋼筆字不僅變成了鉛字,還換到了五塊錢稿費,這在文友圈中注定是重大事件。
那一年李云18歲,學采礦的他在銅陵立新煤礦井下采煤。
李云發表詩歌那天的天空是不是萬里無云,已無從查考,但那天李云走在上班的路上像是在云中漫步。他在文學天空里俯視著深不見底的礦井,礦井里頓時不再黑暗,一盞盞礦燈幻化成一個個太陽,一片片云彩。從此,礦井下的一條條巷道,一個個鎬印,一節節礦車,就成了他筆下的一首首詩,一篇篇散文。
發表一首詩歌足以收獲一場愛情,成就一樁婚姻,生下一個兒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的合肥文友趙昂去相親,他和介紹的對象完全陌生,沒話找話就聊文學,對象說不久前抄了《合肥晚報》上的一首詩,還背了其中兩句,趙昂說那首詩是我寫的,接下來的愛情婚姻就水到渠成了。李云有沒有這樣的故事,他沒說,我也沒問,但可以肯定的是,1982年夏天他發表的三首詩,改變了李云一生的走向。
處女作發表,是激勵,是鼓舞,也是煽動。李云從《銅陵日報》副刊出發,開始向全國報刊進軍,截止1993年,他的詩歌和散文先后占領了《安徽日報》《陽光》《中國煤炭報》等各地報刊版面,一個二十來歲的文學青年靠盲投,竟然發表了60多篇首作品。令銅陵文友們目瞪口呆的是,井下采煤的李云以煤礦為題材創作的散文三次獲《中國煤炭報》全國征文一、二等獎。李云煤礦題材的詩歌散文廣受好評,這就不只是李云個人的文學成績,而是銅陵的文學現象了。1990年銅陵市文聯、作協與《青春》雜志社聯合召開“李云黑色系列散文”作品研討會,研討會開完了大家一起喝酒,李云喝醉了。那一年李云26歲,青春年少,風華正茂。
名字登在報刊上的不是領導,就是勞模先進,李云跟他們一起出現在報上,礦上也覺得臉上有光,這樣的人顯然是不適合在井下挖煤的。下井不到一年半,李云被調上來了,還被提拔為團委書記。他坐在有茶水、電風扇、報紙雜志的辦公室里,看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天空飛過的鳥與伸手可觸的云彩,想到了井下潮濕、幽暗的巷道和游走無形的瓦斯,還有揮汗如雨的兄弟們,他在感動與感激的同時,奮筆疾書,于是有了“李云黑色系列”。“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李云早期創作是一個最貼切的模板。
作品一多,李云在銅陵的名氣就大了,嶄露鋒芒的李云既然不屬于井下,也不可能屬于立新煤礦。1992年,李云作為人才引進入《銅陵日報》報社當專稿記者。那一年《銅陵日報》發表了《醒來吧,銅陵》的社論,《經濟日報》全文轉載后引起全國大討論。李云在《銅陵日報》當記者,也當作家,記者是職業,作家是事業。《銅陵日報》為此專門開設了有照片、落手寫體簽名的“李云隨筆專欄”,將他作為“專欄作家”來塑造,隨之而來的是100多篇小小說在《百花園》等全國各地報刊露面,小小說《裹被》等多篇作品被收錄到多種小小說年選和選本。
李云正要起勢,當了三年記者后,陰差陽錯地考到銅陵市中院當了兩年法官,法院要板著面孔講法律,不會和風細雨講情感,而文學的根本使命在于以情動人,以情走心。那份工作對于癡迷文學的李云來說,就像水和油混在一起,沒法融合,所以李云也很少說起那段時光,但后來李云小說中涉及案件和法律的故事與情節處理,比起其他作家,他拿捏得就輕松準確多了。這也應驗了一句名言:所有無用的生活,在作家那里,都是有用的素材。兩年后李云離開法院,去了市委宣傳部,從銅陵市新聞辦副主任一直做到銅陵廣播電臺臺長、銅陵電視臺臺長。將近20年,他在新聞宣傳崗位上當領導,他的名字、聲音、圖像頻頻出現在報紙、廣播、電視中。他得完成市里的宣傳任務,還得謀劃協調臺里的廣告開發、經營創收以及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雖說他的組詩《中國屏風》在《人民日報》刊發還獲得了征文二等獎,詩歌、散文、雜文、小小說寫了不少,發了不少,但他有影響的作品還是借助身邊的平臺創作的《烽火女杰劉四姐》《大通風云》《白姜傳奇》等六部廣播劇,那可是獲得全國廣播劇獎和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與他人合作的長篇小說《大通風云》也在這一時期出版。
這段日子,一眨眼,就是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里李云雖然堅持著對文學死不改悔的忠誠,且不遺余力地擠出點滴時間創作,但那更多的是像在捍衛一種信念,守住一個文學人的身份,在他看來一個作家比一個臺長要厲害得多。令人惋惜的是那段日子,李云不可能擁有完整的寫作狀態,這是我當年看過李云一個中篇小說后的感覺。寫了幾十年,我有一個深刻的體驗,作家的寫作狀態有時比寫作才華更為重要。文藝心理學里用莊子的話來描摹寫作狀態,“何以知道?曰:虛壹而靜”。創作的最好狀態是心無雜念,靜寂虛空,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沉浸式”“零距離”。事務纏身、煩瑣不斷,寫作狀態就散掉了。去銅陵參加《大通風云》研討會還有其他見面聚會時,我跟李云有過多次交流,他知道我35歲撤退到省文學院做了專業作家,他說他也想撤,想把文學的夢全心全意地做下去。我說:“文學去中心化后,幾乎沒有什么名利回報。”創作是很清苦的,享受不到世俗溫暖,還得忍受貧窮和寂寞。你要撤退,相當于跟文學私奔,得敢于承擔一切后果。李云說寫作讓他踏實和安靜,文學讓他找到了歸宿感,所以,他不會在意清貧與孤獨。不久他先調到銅陵市文聯干了一年,后又調到了安徽省作協做秘書長。
李云成了省作協的一個大辦事員,一間辦公室有四人擠著辦公,室內的一大堆期刊、圖書擠滿了有限的空間。中午吃完飯,他只能趴在桌子上睡午覺。李云在一段短暫的心理掙扎后,很快進入了他最適合的角色,過起了他最想要的文學生活。
每個人的工作態度千差萬別,有的人是找事干,有的人是事找他干。李云是找事干的人,省作協已經停刊的《安徽作家》復刊了,首創“‘文潤江淮’——安徽省作協創作大培訓,作品大改稿”活動,組織省作協主席團成員、省內知名作家、評論家、刊物主編、編輯深入區縣和鄉鎮,為基層業余作者開展改稿培訓,公益性活動,分文不取。改稿會從稿件立意、語言、結構、修辭等全方位、面對面地找問題、指出路、定方向,并且確立了“研討會送花,改稿會挑刺”的工作思路。經過修改后的稿件由省內文學期刊擇優錄用,為提振士氣、鼓勵基層創作,《安徽作家》每期刊發一組“改稿會作品小輯”。這一活動引爆全省文學界,申請的太多,很多人排不上隊,至今在全省已開辦了40多場,我統計了一下,這兩年我個人參加了十多場,那他呢?更是“場場不落穆桂英”。“江南問茶·長三角網絡作家公益助農活動”“湖泊敘事”同題小說創作會、“春到正陽關”地域小說創作會、省作協新會員作品集交流會、精品工程入選作品改稿會等,都是“特立獨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些項目。不是常規工作,不影響年度考評。安徽作協連續5年獲中國作協表彰,我在中國作協召開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會上介紹安徽作協的經驗,重點說了“小作協,大作為”的故事,但沒說到李云。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年安徽作協獲得了全省各地基層作協與基層作家的廣泛認可,李云厥功至偉。
用“工作狂”評價一個人,聽上去褒中有貶,但用“苦行僧”來定位李云,還是比較準確的。他是一個可以在沙子里擠出水、在縫隙里辟出路來的人,本來作協工作足以讓他脫掉幾層皮,寫詩出道的李云居然還做了六年多《詩歌月刊》的主編,我問他哪有時間審稿,他說在節假日,在出差的高鐵上、飛機上,在失眠的夜里,在早醒的清晨。每期卷首語他都親自動手。幾年后卸任主編,他就出了一本詩歌評論集《好詩在這里》,他對詩歌評論從形而下入手,在形而上止步。三年前在池州為一個青年女詩人開研討會,他當場對詩作中的節奏、修辭、意象、語感做了解剖式拆解與修正,這讓我很是驚訝,因為我對文學的解讀也是從具體技術入手的。李云除了肯吃苦,還有就是極用心,在研討會、改稿會、學術報告會的現場,李云不停地記,專注地聽,那不是做樣子,是他從別人那里汲取價值的營養,豐富自己,提升自己。后來人們就發現,李云要是發言或開講,總是先拿出一大堆準備好了的素材與案頭文檔,開口不說一句空。這是態度,也是修養。
苦學、會學、用心學,李云的文學創作實力突飛猛進。這些年,他先后出版詩集《水路》《一切皆有悲喜》《巨變》三部,中短篇小說集《大魚在淮》,詩歌評論集《好詩在這里》,電影文學劇本《第六號銀像——李云電影劇本集》,報告文學集《一條大河波浪寬》(與人合作)。兩部中篇小說《大魚在淮》《一槍斃命》獲安徽省政府文學獎,短篇小說《去老塘》《漁光曲》獲得兩屆《小說選刊》雜志年度短篇小說獎,小說《去老塘》《蒲尚橋邊的武事》等作品先后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等轉載,詩歌近百首被全國各類選刊、年選選載。
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李云上演全武行。這兩年他又涉獵電影創作,先后在《中國作家》等雜志發表了五部電影文學劇本,在這背后,是他對文學宗教式的敬畏、不圖回報的付出與無怨無悔的犧牲。他編劇的電影《六號銀像》在今年五月全國院線公映,首映式那天我在眉山,我給他發了一條信息:跨界寫作,鐵人五項。
其實,我最上心的還是李云的小說。他早年的小說給我的記憶并不深刻,中篇《伏羊咩咩》和《大魚在淮》讓我很驚喜,現代主義站位與現實主義敘事的黏合度很高,在對人性撕裂的深度開掘中,扎實的情節與綿密的細節將小說飽滿地支撐了起來。真正讓我吃驚的是《去老塘》,小說之所以能夠產生廣泛影響,是因為故事貼近生活接地氣、精準白描細節極具質感,重要的是寫出了窯神杜海泉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自我救贖和靈魂上岸。至此,李云完成了從業余到專業的華麗轉身。今年四月,李云主動卸任了省作協秘書長,成了安徽文學院的一名專業作家。我對他說:“我讀書那會兒認為專業作家比副省長還要厲害!”果然,他發表作品的個人簡歷變了:李云,安徽省作協副主席,安徽文學院專業作家。
李云的人生是站在地面上的,但他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是在云端鋪陳開來的,云端鋪開的不是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而是追隨一生的夢想。這時我想起了電影《云上的日子》里的一句臺詞:“云飛起來,一切都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