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元宵時節的清代帝京:從節令文物看四時之景
    來源:澎湃新聞 | 宗和  2025年02月12日08:23

    元宵時節的清代都城是什么樣的景象?據清代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為慶賀元宵“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永夕,金吾不禁”,京城內沒有宵禁,各地懸燈,并有百戲表演。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展”中,有一對“琺瑯彩燈火升平圖碗”,即描繪元宵佳節的景致。

    澎湃新聞獲悉,這一展覽通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中國古代歲時文物,從“年歲時序”、“三節同樂”、“四時接應”三個單元,透過不同的節令行事,揭示清代的生活和四時之景。

    為了應對和適應環境發生的周期性變換,古人總結對氣候、物候的觀察和日常生活的經驗,發展出在特定時間進行特定活動,也歸結用一歲、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紀時的時間觀,從而以歷法、季節為依據,展開各種相對應行事和節日文化。

    清朝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入關前就接觸明朝典章制度,入關后對漢族傳統時令和節慶,大都遵照辦理,也遵行一套依據天象運行、季節變換來決定作息和安排農事的時間觀。另一方面,在季節活動和節令文化上,處處可見滿、蒙原有風俗習尚,表現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特色。

    年歲時序

    滿清在應對并適應環境和物候變化中,依時序展開既遵照漢俗,又維持滿蒙傳統的行事,也透過詩詞、書畫傳達時間觀,有應和季節和物候的花、鳥和歲時活動,使清朝的時間在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認識中,有不同的樣貌。

    粉彩花鳥紋六方筆筒 清 嘉慶

    此粉綠色六方筆筒各面描繪花卉,呈現大自然的四季變化,以牡丹、芍藥、月季代表春季,蓮花代表夏季,菊花代表秋季,以及白梅代表冬季,并搭配綬帶、鷺鶿等各種鳥雀。底有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篆字款。

    長物志 卷五 明 文震亨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長物志 卷五 明 文震亨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十七世紀初,文震亨(1585-1645)借用《世說新語》“身無長物”的典故,將對琴棋書畫、飲饌、服飾、器用、造景的見識,匯編成《長物志》。當中“懸畫月令”是藉居家布置的掛畫內容,表現每月對應的景致、草蟲或歲時活動。

    三節同慶

    節令反映了傳統智慧和生活趣味。《清史稿·禮志七》記:順治八年(1651),定元旦、冬至、萬壽節為三大節;依循著歷史周期和自然周期變換的時序,每年的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圣節,就表現出清朝對于人時地環境變化的應對,以及代代相傳的人和自然互動。

    冬至

     清 銅鍍金鑲松石齋戒牌

    冬至圜丘祭天為清代最隆重的祭典之一,由皇帝親祀。祭祀前為正心誠意,需行齋戒。齋戒期間,帝王與陪祀大臣皆于胸前佩戴齋戒牌,以警惕身心,竭誠致敬。

    此“銅鍍金鑲松石齋戒牌”以累絲為地,正背面嵌有青金石滿漢文“齋戒”二字,周圍鑲嵌綠松石暗八仙紋,上下以絳帶穿系蝙蝠形珊瑚珠與珍珠。

    九陽消寒 清 董邦達

    據《酌中志》記載,冬至時明代司禮監會印制“消寒圖”版畫供宮廷使用。《九陽消寒圖》為乾隆皇帝命詞臣畫家董邦達(1699-1769)模仿清宮舊傳的消寒圖所作。畫中以俯瞰視角描繪貫穿前后景的“之”字形蜿蜒河道,岸邊每一場景配置一首詩,以九首詩慶祝冬天轉為春天的時序變化,另有衍伸“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帝王理想政治情景。

    元旦

    清 乾隆 琺瑯彩燈火升平圖碗(一對)

    據清代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為慶賀元宵“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永夕,金吾不禁”。京城內沒有宵禁,各地懸燈,并有百戲表演,人民得以徹夜享樂。

    展出的此對“琺瑯彩燈火升平圖碗”描繪上元佳節的景致。器外壁一面彩繪青綠山林與樓閣,游人如織,人群或佇立橋上看花燈,或觀賞舞龍等各式表演。另一面墨書:“一派歡聲和鼓吹,六街燈火樂升平”,以及紅料書“先春”、“山高”、“水長”三印。器底青花書“乾隆年制”雙方框楷款。

    清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 徐揚

    乾隆二十六年(1761)元旦,觀象臺欽天監觀測到罕見的“日月同升,五星聯珠”天文奇觀,預測該年“海宇晏安,年榖順成”,因此皇帝命徐揚(約1712-1777)繪圖記錄。《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畫中除了繪制觀測到天文吉兆的觀象臺,也詳細記錄了正月初一文武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拜年及百姓的拜年活動,呈現城市節慶的風俗。

    萬壽

    清 金圣壽無疆如意

    “金如意”首部中央飾壽星,周圍環繞鹿、鶴、蝙蝠及祥云,象征福、祿、壽。柄中央飾五蝠捧壽,周圍飾“圣壽無疆”楷書;趾部飾壽山福海紋,而柄面列飾長“壽”字。背面趾部背貼黃絹籤“子皇帝臣溥儀跪進”,可知此為宣統皇帝慶賀隆裕皇太后圣誕所遞的如意。

    清 金簡 天章演范寶典福書、元音壽牒 清乾隆五十五年

     “天章演范”二冊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詞臣金簡集結吉祥祝壽的印記,提前為乾隆皇帝八十歲生日祝壽。

    萬壽盛典初集 卷四十二 清 王原祁等奉敕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萬壽盛典初集 卷四十二 清 王原祁等奉敕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六十歲壽辰,臣僚奏請將慶典匯集成《萬壽盛典圖》,以紀其盛。

    清乾隆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 清乾隆三十五年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此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二十五日完成之藏文《甘珠爾》泥金寫本,共一百零八函,由首函序文雖可知其形制乃承襲自康熙朝《龍藏經》寫本,但仍有些許差異。乾隆三十五至三十六年,適逢乾隆帝六十萬壽及孝圣憲皇太后八十萬壽,于承德避暑山莊旁仿布達拉宮新建普陀宗乘之廟,并重修北京黃寺與功德寺,此《甘珠爾》應亦是出于祝賀萬壽功德之目的而制成。

    葡萄牙賀慈禧七旬萬壽國書 清光緒三十年九月二日 葡萄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Ⅰof Portugal )

    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皇太后七十歲生日,葡萄牙由駐北京參贊署理公使阿梅達(Gabriel D’Almeida Sanctos)代表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Ⅰof Portugal, 1863-1908),遞送裝入鑄有徽記銀盒的國書,祝賀慈禧圣誕。

    四時接應

    傳統時間依照天象規律、祭祀行事和農作收獲而展開。清朝的時間,雜糅漢俗和滿蒙舊習的特色,以及依照季節、物候的變化而發展出多姿多彩的樣態,也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接應,為大家講述清朝一整年的故事。

    春:發生

    清 剔彩耕作圖瓣式盒

    此“六瓣式剔彩漆盒”蓋面刻劃耕作圖,農夫雙手握著“碌碡”與前方回望的水牛一同整平水田。整體構圖參考自清康熙朝以降,宮廷畫家焦秉貞(活動于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與冷枚(約1669-1742)所繪的《耕織圖冊》。全作剔去不同色漆表現圖樣:上層以朱漆表現主要的人物、水田與山林等,中層綠漆貫穿為河面,再底層黃地則為遠景天空。

    親蠶圖 採桑 清 院本

    清宮設立“皇帝親耕”、“皇后親蠶”典禮,后者由皇后率領群臣妻妾命婦祭拜“先蠶神”后喂養蠶,透過官方典禮儀式鼓勵民間耕織活動。此畫為乾隆皇帝于孝賢皇后富察氏過世后下令繪制,并要宮廷畫家“不明白處問(富察)傅恒”,推測是紀念皇后之作。

    夏:長嬴

    清 嵌骨花卉象牙蓆扇

    牙絲編織蓆或扇為廣東獨特的工藝,根據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貢檔》記載,乾隆朝中晚期時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曾以“牙絲宮扇”為端陽貢呈進。

    此蕉葉形扇的扇面由象牙劈絲后編織而成,并縫綴染骨組成月季花叢。扇框包鑲玳瑁,扇柄與柄樑分飾內填琺瑯與湘妃竹,其兩端嵌云福紋飾件。

    清 乾隆 琺瑯彩龍舟圖膽瓶

    端午節廣為人知的習俗之一為龍舟競渡。這對膽瓶的瓶面彩繪樓臺殿閣,龍池競渡,一旁行書詩句:“仙樓綺閣環瀛漢,鳳艑龍舸繞翠流”。其龍舟上裝飾近似于《吳郡歲華紀麗》所描述“繡蓋霓旌,四周遍列”, 彩旗于行駛間飄揚。

    無暑清涼 收入《避暑山莊圖并乾隆題詩冊》(局部) 清 張若靄

    無暑清涼 收入《避暑山莊圖并乾隆題詩冊》 清 張若靄

    承德避暑山莊(原稱為熱河行宮)位于長城口外。康熙皇帝(1654-1722)、乾隆皇帝(1711-1799)自五月至九月、十月之間會前往山莊避暑。在塞外進行秋獵。張若靄(1713-1746)共繪制四冊,每一開皆配康熙皇帝及乾隆皇帝歌頌此景的御制詩。

    秋:收成

    清 乾隆 孝賢純皇后繡花卉火鐮荷包 附火鐮、火石、漆盒、錦袱、高宗墨書漢滿文一紙、紫檀木盒

    滿人有以鹿尾細毛為線的舊俗,此火鐮荷包以深藍布為面,其上以鹿尾細毛為繡線,作花卉卷枝紋。根據荷包所附木盒與墨書滿漢文一紙的題識,乾隆十二年(1747),高宗于木蘭秋獼時,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1712-1748)提及以鹿尾細毛為線的舊俗,其后皇后親手縫制這件火鐮荷包呈進。隔年,高宗看見此荷包,憶及甫過世的皇后,深感悲愴,并撰詩文以志。此荷包內貯火鐮與火石,內層留下火鐮形的印記和燒漬痕,推測是高宗實際使用的物品,同時亦是帝后情深的見證。

    御制詩二集 卷三十七 清 高宗(撰)、蔣溥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內府寫袖珍本

    御制詩二集 卷三十七 清 高宗(撰)、蔣溥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內府寫袖珍本

    御制詩二集 卷三十七 清 高宗(撰)、蔣溥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內府寫袖珍本

    每年中秋節后,皇帝帶領滿、漢大臣,蒙古王公及八旗兵丁幾萬人,進行20天左右的行圍狩獵,史稱“秋狝大典”。為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管理與結好,蒙古各部王公凡未出過痘的用“圍班”取代進京,每年輪流至木蘭圍場扈從參加含布圍、觀圍、行圍、罷圍的狩獵,到避暑山莊覲見皇帝,行“秋狝之禮”。

    清 董邦達 繪御筆中秋帖子詩 

    中秋夜賞月賦詩地點多半選在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一的“云山勝地”。《中秋帖子詩圖》題詩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該年皇帝難得在京城過中秋,除了作詩之外,亦命令內廷翰林唱和,君臣共度吟詩佳節。

    冬:安寧

    凌波仙子──水仙,為“二十四番花信風”中的小寒三候花。古人認為風會帶來開花的訊息,因此有二十四番花信風,即從小寒至谷雨,八節氣中共有二十四候,每候各對應一種花。

    水仙綻放于迎接新春佳節之際,常作為歲朝清供陳設。此水仙盆景底下以青玉為盆,盆內植水仙二叢。水仙花瓣以白玉輾成,搭配鎏金花蕊與葉片,旁側有一竹枝,并以青金石、綠松石等鑲嵌為地,整體高潔清雅。

    奏為恭謝恩賜御書福字及鹿肉等物事 清乾隆四十二年一月九日 薩載

    入關前,鹿就是滿人騎獵的重要收獲,舊俗也喜歡在祭祀時用上鹿肉,取“祿”的吉祥寓意。清朝入主中原后,鹿肉不僅是一種珍饈,更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能在收到皇帝賜給福字之外,也收到鹿肉,福祿雙全。

    嘉慶朝之后,皇帝在年末寫“福”字賞賜大臣外,也常加寫“壽”字,甚至“龍”、“虎”、“喜”之類的應景吉慶字一起送出,讓祝福加乘。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至4月27日。

    (本文資料據臺北故宮博物院)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青草|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入口在线看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中国精品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永久免费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国产传媒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99re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