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自己的海底》:從幽微著眼,胸懷當下世界
《渡過自己的海底》是李元勝的第13本詩集,精選詩人近年來未發表的128首作品,圍繞“?!钡囊庀螅譃椤安t望塔”和“避風港”兩部分:“瞭望塔”宏觀而哲思,“避風港”微觀而日常。
李元勝曾說:“好詩能夠給讀者帶來愉悅和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希望它偶爾能成為一些人的避風港,成為一些人的瞭望塔。”這本詩集積聚了很多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獨到感悟和見解,善于在日常化的事物和境況中傳達生活與人性的復雜內涵,具有十分開闊的精神向度。我以為,《渡過自己的海底》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色:
其一是哲理與詩情相互交融的現代詩歌理念。李元勝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擷取靈性,以美妙的文字遐想和曠達樂觀的心態看待日常事物,用文字、色彩、聲符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把一些小物件寫得細致而深刻。他在詩歌中回望歷史和感受當下,形成現代感和中國風的有機統一,在瑰麗的風情和奇異的妙想構圖中品味出輕盈的哲思。他的文字和情感有很明顯的節制,留白頗多,使詩歌擁有了讓人不斷復讀與體悟的潛在空間。在“避風港”一輯里有很多很有趣味的作品,如《又見野百合》《日常課》《只存在一天的博物館》《少數花園咖啡館》《被遺忘的水井》《在賈家莊玻璃廠》《山城巷》《夜讀》等,獨特的題材視角、全新的藝術探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白晝給我們沉重的腳步/夜晚懷抱苦澀的根入眠……我想贈你/從未看見過的樹冠/我想贈你/午夜的閱讀,閱讀中的羽化/回報你從容的負重/被不斷啃食/仍保持著美麗的容顏”(《夜讀》)。作品既切入對生活精細入微的感受,又表達對生命、歷史、存在等哲學問題的深切思辨。就像詩歌標題一樣,詩人總是盡量躲開歡鬧的場面,尋找自己與文字的今生之緣。細膩的文字和豐富的想象,流露出詩人對情感、記憶、時間的深沉冥想,闡釋對生命有限性的無限遙望。
新世紀以來,李元勝站在詩歌寫作的前沿方陣,以優質的內容闡述當代詩歌含蘊的更為深遠的價值和意義,拓展寫作的視野。在他的詩歌里,讀者能夠看到那種充滿延展與活力的寫作情景?!安t望塔”中的很多作品在時代新變中顯示了一種向外敞開、積極呼應的文學胸懷。《疑問》《良渚遺址》《過向家坪》《在鞏義》《寫在大渡口,工業博物館》等,對現代生活進行事實和內在的深度考察,提供哲理思考依據,具有勤懇追索、敢于發問的思想特質。
其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人文智慧相映成輝的寫作精神。李元勝在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同時抒寫個體與時代交匯所生發的情緒元素,塑造祥和純樸的古典美,傳遞豐厚的文化意旨。詩人寫出一種讓人倍感溫暖的人間情分,古雅、干凈,溫暖,純正的生活萃取正是當下詩歌汪洋里特別珍貴的。詩人對現代生活予以客觀刻錄,竭力吹旺良善的火苗,這是一種直面人心的寫作誠意。近半個世紀的文學行走使李元勝的詩歌有一種賦到滄桑的文化關懷,在那些迷人沉郁的韻律之中,映照著詩人凝重敦實的人文智慧,凸顯樸素的詩美力量。如“避風港”中《無人借閱的圖書管理員》《對茶》《在當周草原》《過甘南》與“瞭望塔”中《避開那些陰郁的人》《匡山筆記》《在官山林場》《皮洛遺址》《洱海之憶》《關于人類學》等作品,都深透地詮釋了對人性堅韌和生命價值的質樸理解,傳遞了豐沛的人文情懷。“從你臉上,我看到模糊的箭羽/你的祖輩帶著它,忍痛躍進了樹林/梅花鹿般優美的后人,這個下午/我們在彼此臉上閱讀萬年之書/此刻,你四周的河水波光閃爍/是機會嗎?我想為你拔出那有些遙遠的箭矢”(《關于人類學》),詩作閃耀著智慧與情感的光華,涵養著一種時代精神和現代氣質。
其三是將時代賦予詩人的使命擔當與審美理念的宏觀思考互為參照。這是一個學者型詩人從認知走向自覺的價值選擇。詩人對詩歌事業心懷忠誠,對斑斕的生活充滿好奇和探究的激情,調動自己的生命記憶,營造鮮活闊大的意義空間以回饋時代的不絕恩澤?!抖蛇^自己的海底》具備從幽微著眼胸懷大局的美學格局,詩人聚焦自己和時代的理想間距,寫出人們的共同渴望。薩特有言:“作家處在的具體環境,就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他寫的每一句話都要引起反應,連他的沉默也是如此?!蔽蚁?,李元勝對此是深有體會的。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