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你的城——寫在《北方文學》創刊75周年之際
一
漫步在你的城,亦是漫步在我的城。
1954年,國家對東北地區區劃進行了重新調整。新黑龍江省由原松江省和黑龍江省合并組建而成。是年8月,你從原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市遷到哈爾濱市。初到新省會,你駐到了南崗區阿什河街26號,與原先這里的《松江文藝》會聚,隨之在10月,你后來者居上,將《松江文藝》合并到了你的麾下。新《黑龍江文藝》(半月刊)第1期,于10月5日,在全國人民最歡欣鼓舞的日子里誕生了。
你初到哈爾濱,在總路線和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決議的過渡時期精神下,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日益增長的要求,為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你盡心盡力,時時刻苦奮勉,虛心學習,使黑龍江省的文藝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其時,你主要的工作是要較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事業和人民的需要,依靠全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來克服工作中還存在的許多缺點。在黑龍江省當年新的情況下,你由過去以農民為主要對象,改為以工農群眾為對象,仍堅持“普及第一”的方針,成為反映黑龍江省新人新事為內容的地方通俗性的文藝刊物。
這一時期,你的“陣地”上發表了抗日戰爭老作家支援的《問媽媽》、周蒙的《小騎手》等詩歌;田軍、田紅的《溪水河邊》,趙春青的《離別》等小說;徐志廣的小品文《公私分明》等純文學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1956年,堅決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當代文學刊物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你于當年10月5日改名為《北方》月刊,以期從清一色的《××文藝》改為地方特色鮮明的刊名。盡管你的主辦機構和編輯團隊都沒有變化,但你卻將《北方》這本刊物宣稱是創辦的新刊,封面印有“創刊號”字樣。
我們知道,《北方》是“百花文學”潮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更換包裝,而是更加突出文學期刊的辦刊特色,對文學創作的多元化追求,激發作家的創作激情,為文學發展帶來活力。
你換了名字以后,篇幅增加了,而且內容也有較大的變化,刊登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等分量重了,又增添了雜文、特寫、翻譯等作品,明顯地增強了刊物的文學性。如創刊號上刊載的《童年的朋友》《一個姑娘的日記》《兩個性格不同的姑娘》《金星筆的秘密》《關于“編輯部的意圖”種種》《拿出點實在玩意兒》《百靈、八哥和啄木鳥》《興安嶺中的茅屋》《踏破荒原》《紅色草原牧場散歌》等小說、雜文、詩歌佳作。而且,你把這本以閱讀為主的地方文藝綜合刊物,也開始大膽地放手去發表省外作家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章,以及尖銳地批評生活中有缺點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年輕知名或者著名老作家,如徐遲、韋君宜、李霽野、王西彥、梁斌、劉紹棠、周良沛等人的作品。這種做法在同年改刊或創刊的文學期刊中是比較少見的。
你在認真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精神下,對廣大讀者的意見和要求,你經常虛心思考。為繁榮文藝,推動一切積極因素,必須掃除一切清規戒律和各種人為阻礙。你始終堅持提倡獨立思考和自由論辯的風氣,所發表的文章,無論意見是否一致,只要這些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一定的質量即可。你尊重作者在創作上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己熟悉心愛的事物、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提倡多種多樣的內容與形式,而不拒絕任何有獨創性的事物。
進入1957年,你要求自己能夠做到不僅在形式風格上力求活潑多樣,而且能夠在自己的陣地上發表出更多地反映北方,特別是黑龍江生活特色的作品。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從各方面描寫當時的生活,重要地是反映工礦和農村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你始終認為:一個刊物或一個作家作品的特點,首先是從反映地方生活的特色中形成的。
通過作品,你看出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風氣和民族生活的一些新的面貌,也特別注重兄弟民族作者的作品,這是你注意反映地方生活特點所需要的,也是繁榮文學創作所需要的。
你喜歡讀者在閱讀作品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更多地獨立思考,并隨時發表意見。如1956年11月號上刊載的諷刺小品《新“連升店”》,就引起了很多意見。關于創刊號發表老作家支援的小說《一個姑娘的日記》,也發表了兩種不同的評論。還有你刊載的一些民間故事,它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又容易使人從幾方面體會它的意思,對于像這樣的作品究應如何評價,相信也會引起人們研究的興趣。為了在文學工作上更好地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從這一年起又設了“無題”欄目,用來發表各種有關學術探討的短論、雜文和隨筆,那怕是點滴意見也好。
二
一直以來,人們對《北方》刊名的題簽是何人所題,顯得撲朔迷離。終于“眾里尋‘你’千百度”,某一日從《魯迅手稿全集》中發現,《北方》的刊名是使用魯迅手跡集字而來。眾所周知,魯迅是一位執筆的斗士,以文章著稱于世。他生前雖然不認為自己是書法家,但他四十多年一直在寫字。他在北京用了五六年時間抄寫碑帖,從先秦到唐宋的碑帖,反復抄錄。自然而然的,他的字就把篆書、隸書融為一爐。在他的字里,體現了文人氣息,圓潤中見骨力。
魯迅他們那一代學者寫書法,并不代表他要顯示自己的字有多好。上世紀20世紀的現代文人寫書法,某種意義上是他情緒、情感的寄托,通過寫書法來溫潤性情??醋忠礆庀?,魯迅的字是魏晉風,字以人傳。你集他的“北方”,看重的是那股拙樸靜穆之氣撲面而來,不僅是紀念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
從1962年第7期開始,那時你已從《北方》真正轉變成《北方文學》了,后加上的“文學”二字,都是魯迅先生不常見的寫法。將“文”寫成“反文”,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和趙子昂都曾寫過,足以說明魯迅先生所寫的“文”字寫法,自古有之。而這個“學”字竟然沒有寶蓋頭,三點下面直接寫了一個“子”??梢?,你那時的主編是按照一定的審美要求來集字的?!爱敿胰恕笔怯泻艽髮W問的,并不是簡單的拼湊,需要對原作者的書法風格有著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懂得書法創作的規律,實際這一集字的難度不次于親筆書寫。
阿什河街形成于1927年,至今仍保留著許多的歐式建筑群落。這些磚木結構,造型精美,花紋流暢,仿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一般都是早期的外國商人的私人宅邸亦或是領事館?;叵氘斈昴憔驮诘聡v哈爾濱領事館舊址處,從初遷到離開,雖然在這里僅僅只有2年時間,你卻嚴謹而低調,毫不張揚。這里不僅是德國人在哈爾濱遺留的歷史痕跡,也是與你為鄰的松江魯迅文藝工作團(哈爾濱話劇院的前身)所在地。時年,你就在臨街主樓一個帶有地下室的二層樓里,以這里為起點,開始攀向另一個高峰。
哈爾濱是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未遷居江南時,阿什河街是我經常閑逛的一條街。
這條街是哈爾濱開埠時的中心地段,形成于上世紀20年代,北起河溝街,南到一曼街,曾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淵源。最早的時候,這條街原來是一條為數不多的、用產自阿城面包石鋪成的街道。馬車駛過馬路,“噠噠”的馬蹄聲,韻律十足。但若在面包石上騎自行車,就會被彈得一顛一顛的。后來面包石上鋪了瀝青,形成了現在的樣子,馬路雖然變得平坦了,但阿什河街韻味卻失去了。
一個人,無論走到哪里,故鄉永遠是他的根。有時候陪同友人回到故鄉,走在這條街上的時候,所見到的兩側建筑多數隱匿在圍墻之中,錯落有致,風格各異。友人問我,哪個是巴洛克,哪個是文藝復興,哪個是拜占庭的風格,到現在我也沒能說清楚。
三
1957年,哈爾濱市在工農業各方面的生產建設高漲形勢下,新的英雄人物和生動的事跡不斷涌現,這就迫切需要在文藝形式上得到反映。如王肯的《大嶺之夜》,邵燕祥的《尼切沃》等詩歌作品,天一的《草鞋》,王宗漢的《桃花水》等小說佳作……于是,你在當年的6月,從阿什河街26號遷入道里區霞曼街32號,與從地段街68號早遷入此處4個月的《哈爾濱文藝》同在一幢樓上繼續編輯著你的理想。
若論霞曼街這一名稱,頗有上海霞飛路的味道。它最初名叫沙曼街(俄語沙曼斯卡雅的簡稱),過去也被市民喊成“外國七道街”。當年,你所進駐的小樓,也是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磚木結構,折衷主義風格,早期為二層,后期改建為四層,建筑外形樣式酷似原哈爾濱特別市公署舊樓。
1957年12月,你又從霞曼街遷回阿什河街26號。
如今,你曾經在此棲身的霞曼街上,尋覓你所駐足的那幢建筑已蕩然無存。后經多方了解,它已在上個世紀末被拆除,現已在原址上建筑了昌運大廈。
我漫步在霞曼街上,它總會鉤沉起一些往事。過去這里的大西洋電影院、一家春粵菜館、缶爾切瓦的理發店……最初這里百姓的生活氣息就很濃郁的街路,即便后來草皮房晉級為俄式小木屋也沒能改變這個基調。霞曼街沒有轟動的歷史事件,沒有重要的遺址,建筑規模和質量也稍遜于中央大街,在道里區改造之初就被劃在了完全重建的范疇。老百姓的歲月靜好在歷史那里,不過是不值得記錄和保存的雞零狗碎,溫暖且尋常。
四
南崗區耀景街16號,這個大院最早的建筑建于1902年,原是為俄國沙皇派駐在中國東北的首席代表、中東鐵路管理局首任局長霍爾瓦特將軍設計建造的高級住宅。但霍爾瓦特到任后就一直住在香坊火車站附近的原鐵路工程局總工程師和總監工尤格維奇曾住過的舊宅里,這座漂亮的別墅庭院他卻不曾住過,于是這里一度成為中東鐵路局的中央圖書館和原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直到1963年,省里將此院撥給黑龍江省文聯使用。從此,省文聯從南崗區阿什河街26號搬遷到了這里,你也跟隨著來到一個新環境。
在此期間,你對刊物的戰斗性、思想性進一步加強。大力提倡和組織,敏銳、深刻地反映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和階級斗爭的作品,熱情地歌頌體現時代精神的新英雄人物的作品;及時反映黑龍江省各條戰線上的新人新事、顯示黑龍江省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革的作品,對青年和少年兒童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作品;新辟《黑龍江建設者》專欄,發表各個戰斗崗位上先進人物的特寫;辦好《北國風光》和《祖國處處》等欄目。
進一步提倡題材、形式、體裁、風格的多樣化,堅持內容的戰斗性、思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的統一。農村生活的題材,仍占重要的地位,但也要加強對各個方面生活的反映,并且也發去一些描寫過去的革命斗爭和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形式上,為了更充分地發揮文學的戰斗作用,仍大力提倡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的寫作。同時,也注意扶植和組織曲藝、話劇、戲曲、電影劇本、兒童文學、政治詩、政論性散文、民歌、民間故事等作品。
同時,也進一步做好輔導業余作者的工作。培養業余作者,是擴大革命文學隊伍,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面,你把這項工作,作為工作的重要環節。要辦好刊物,你需要與讀者、作者們緊密團結,群策群力,奮發圍強。
然而,好景不長,你在這個大院里僅僅度過了3年的美好時光,“文革”風暴就來臨了!你在這里出版到第115期(1966年4月5日)就???,沒有向廣大作者、讀者朋友們有任何的告白,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
1978年,黑龍江省文聯恢復活動后,黑龍江省文化局將你移交給省文聯,這是你的過渡時期。時年,一大批省級文學期刊,又陸續改回“百花時代”的刊名。當年7月,你又回到了耀景街這個省文聯大院,名字也恢復到原來的《北方文學》。
彼時,你將一大批各種題材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優秀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如《起飛》(延澤民)、《消失的歌聲》(董艷新)、《黎明前的辭別》(羅先明)、《祝福》(魯秀珍)、《愛情從這里開始》(尤鳳偉)、《遙遠的小鎮》(赤葉)、《野百合花》(梁南)、《春之歌》(黃東成)、《時來運轉》(田師善)、《第十個書記》(巴波、韓夢杰)、《訪紅松的故鄉》(王忠瑜)、《烏蘇里江上的火光》(何新)、《舊土地》《稻草人》(遲子建)、《熊骨煙嘴》(王立純)、《墻》(張抗抗)、《異鄉的雨》(李琦)……這些作品都根植于你培育的沃土,而作者們后來也成為知名作家,有的在報刊社耕耘幾十年,有的在黨政機關為國為民,嘔心瀝血。
你在這個大院里一直“居住”到1997年底。只因當時省作協從省文聯分了出來,你徹底離開了這個大院。1998年,你“遷居”到同是耀景街的30號“創作之家”五樓短暫地過渡。后來,那個大院的房屋產權被收回,并移交給黑龍江省外辦,你曾經“棲居”的地方鐵門緊鎖,空曠荒蕪。很多與這里有文學情懷的人,寫了諸多文章,回憶你在這里的傳奇和這神秘的院落。直到2015年9月3日,中俄雙方正式簽署文件,將俄羅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的選址設在耀景街那座大院里,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歸屬。
我是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的。那個時候,我曾到過這個大院多次向門瑞瑜老師求教文學創作的方法,因他是你的編輯。后來,門老師擔任了組聯處處長,時年也是他推薦我去魯迅文學院學習的。
那時你在大院里左側的一幢米黃色的小洋樓二樓,溫暖的陽光透過那些狹窄的窗子,將房間鋪設的紅木地板,顯得是那么柔和。
此后,我迷戀上了收藏,經常騎著自行車到哈鐵文化宮收藏品市場去“淘寶”,每次騎行都要經過這條靜謐的小街。尤其每年春天四五月份,丁香花綻放的時候,總是能看到這條小街的路邊兩側,有著為數不多的售賣舊貨小攤。我蹲在攤前尋覓,總能找到幾本老舊書刊、簽名本之類的“寶貝”。清晰的記憶中還記得,1949年6月1日至8月31日,帶有《黑龍江日報》創刊號合訂本,就是我在這樣的路邊攤上200元購得的。能在這里覓的“寶貝”,緣于耀景街是一條“文化街”,那時的省文聯大院里住著許多文聯和作協的家屬,他們總是會不定期的將舊物拿出來賣掉。雖不知這些賣舊貨的人,是不是大院里的家屬,但是從攤位上擺出來的舊物來看,肯定都是從知識分子家中出來的“寶貝”。
四季輪回,花開花落,耀景街留下我騎著自行車來去匆匆的身影,我亦留戀那段“尋寶”過程中的“耀景時光”。
五
1978 年你還沒有回到耀景街省文聯大院前,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以后,恢復重建出版機構的工作,黑龍江省群眾文藝創作運動又有了新面貌。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黑龍江省革委會創作評論辦公室為滿足廣大工農兵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于1973年2月,你又以《黑龍江文藝》這個名字與廣大作者、讀者見面。
當年,你共出版了6期試刊,1974年改為月刊。原和你這里工作過的老同志又都重新聚集到一起,一度曾達到40余人。重新復刊后,你以發表文藝評論、創作輔導、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故事、小型劇本、曲藝、歌曲、攝影、美術等多種形式,力求塑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藝作品,做到“尖銳、潑辣、鮮明”,為廣大人民群眾采寫生動活潑、鮮活有力的文風。特別是其中的年輕一代,更是喜聞樂見。
這個時期,你與作者、讀者見面的地址是在南崗區建設街副104號。
這條街自1900年形成后到1922年,由俄國人建設、俄國人居住、俄國人管理。直到1925年3月,東省特區警察總管理處宣布:由初叫的俄文名字改成中文“箭射街”。“箭射”這個古風猶存的名字引起人們很多遐想,有人認為源自古語“一箭之地”,形容道路較短。而“箭射街”是個短命的名號,只在哈爾濱歷史上存在10年。1935年,“箭射街”改名為“建設街”。
1948年,新成立的政府將很多滿洲國期間命名的街道名稱改掉,在后來的年代里亦或是出于對歷史的不甚了解,亦或是出于“建設”的概念高度契合當局意識形態和宣傳口徑,從1948年到如今,哈爾濱有些街道歷經多輪道路名稱的更改,但建設街的名字卻不曾更改。迄今,建設街的街牌在街頭已經屹立了90年。
漫步在建設街,這里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六
1999年10月,你從“創作之家”獨自又輾轉到南崗區理治街2號,繼續一路前行。
理治街形成于1915年,曾稱吏治街,1925年改稱理治街沿用至今。你和你的團隊初到這里,正值哈爾濱已逢深秋,加上當年辦公用的房子空了很久,室內顯得非常冷!即便如此,為了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佳作,你們的心對作者、讀者們始終保持熱度不減。
時年,我已離開了哈爾濱。此后,偶有回故鄉的時候,也曾漫步于你駐足的地方,這里位于南崗區東部,東起十字街,西至宣德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兩側,各種特色美食也是著實的誘人,至今回想起來也是心向往之。
2006年9月,你從理治街又回到了耀景街的“創作之家”。猜想,你也是很懷舊的吧?
毗鄰當年曾在文聯大院時的舊日情懷。這也難免,畢竟那時你已經是56歲的年齡了,正是擁有恰好的自信,恰好的從容;依著時光的愛,攜著歲月的暖。
七
2019年4月,在黑龍江省事業單位改革中,你被并入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主管主辦單位由1959年確定的黑龍江省作家協會,變更為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你亦從耀景街“遷居”到花園街294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花園街,系東西走向,向東延伸至宣化街,向西止于海關街,這條街也是哈爾濱歷史的另一條文化名街。曾經和你在哈爾濱初始辦公的阿什河街,幾乎是在一個原點上。我想,這也是冥冥中一種輪回的使然。
歷史上的花園街仍是俄國人規劃設計的,從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建筑,可見一斑。
小時候觀看過的電影《花園街5號》《徐秋影案件》,影片里就有這些始建于中東鐵路建設初期,俄羅斯田園建筑風格的“黃房子”,如今這些臨街的“黃房子”依舊是磚木結構,高大、排列有序,附帶門斗和涼亭。房蓋有鐵皮的,也有紅瓦、灰瓦鋪就的。街區中間是綠地,蓋有相對簡陋的木結構房舍,外墻涂黃色。
但是,那些“黃房子”,更多的是集中在花園街的西邊,也就是鐵路街與花園街交叉口的位置。這些“黃房子”在春天有丁香花的陪襯;夏天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榆樹掩映;秋天有五彩的落葉飄落;冬天有白雪的覆蓋。它們像一幅幅恬靜而美麗的水彩畫,無論是本土人還是外地人,看了以后總是會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構成了街區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此后,你在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編委會堅強領導下,著力推出反映龍江特色、龍江風貌、龍江氣派的文學精品,在你出版總第1184期和75年的創刊史上,迎來了新時代新征程。
(原文刊載于《北方文學》202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