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AI拔掉你的舌頭
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無疑是DeepSeek:短視頻普及它如何降本增效達到國際一流;新聞報道它如何在歐美應用商店霸榜;公眾號用它寫新年祝福蹭一波流量;連我媽拜年都跟姐妹們聊到了。網上讓Deepseek仿照《出師表》《哀江南賦》寫命題作文的帖子越來越多,不少都堪稱驚艷。
AI時代的寫作意味著什么?或者說,既然AI寫得又快又好還能自我迭代,寫作還有必要嗎?
2001年,東野圭吾寫了一篇諷刺小說《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某知名書評家眼看又拖到截稿日仍沒來得及看完新書,這時有人上門推銷所謂“高機能讀書機”。在機器內丟入一本書,十分鐘后就輸出了一份完美的梗概。機器還能自動撰寫書評,并且有“尖酸刻薄”、“花言巧語”、“阿諛奉承”、“誠實耿直”等選項。書評家大喜過望,買下這個機器交差。之后的日子里,越來越多書評家開始借用閱讀機代寫書評,甚至參與推理小說評獎。研發公司又推出了面向推理小說作者的寫作機。故事的最后,公司已經在開發面向讀者的“閱讀心得撰寫機”了。
東野圭吾只是想借這個荒誕的設定諷刺書評與讀者圈不讀書的現象,并非有什么科幻的興趣。而20多年后,已少有人懷疑AI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硅谷投資家Paul Graham寫了一篇短文《寫作者與無力寫作者》探討這一現象。不同于東野的黑色幽默,Graham的筆觸更為嚴肅悲觀,或許是因為他所刻畫的不是小說,而是正在飛速迭代中的現實。
Graham認為,AI的發展將最終完全替代所謂的“中等水平寫作”。隨著寫作這項普遍技能的退化,人類將分化為極少部分專業寫作者與完全依賴AI生成內容的大眾。技能退化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并不少見,比如大部分工業社會已經不需要鐵匠。然而,寫作技術的退化要恐怖得多:他引用Leslie Lamport的話:寫作者與無力寫作者,實則對應著思考者,與無力思考者。
Graham未解釋為何寫作與思考存在強相關。這點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
一是思考與說話乃至廣義的表達之間的關系。人們直覺上往往認為,思考先于表達,說話也好、寫作也罷,不過是把腦中那個抽象的思考過程謄寫出來。不過不論是哲學、語言學還是神經科學都表明,二者的關系可能恰好相反。用林語堂的話說,人并非因為思考而說話,而是因為說話而思考。這點如果接觸過失語癥患者可能更容易理解,最初病人只是失去語言能力,還能用手勢、符號進行代指,但逐漸地,他用這些語言積木所搭建的思考模式也會轟然倒塌。
第二,同樣是表達,寫作優于口語倒不是因為書面語更文雅艱深、口語太過通俗,而是因為口語的輸出模式是線性的,進而導致在組織語言時的邏輯也是線性的。同一件事在撰寫時,可以考慮前后文的呼應關系,如何鋪陳、起承轉合,但口語的即時性不允許人們這樣思考。口語與寫作的關系,有點像鋼筆與毛筆。鋼筆少了毛筆提按粗細這一維度,口語也少了寫作組織非線性結構的維度。
但表達總是勝過沉默。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或者一個善于口頭交流的人,你很難說這是一種缺點。寫作只是一種能承載更復雜思考的表達方式。
好作家擁有一條能“言人之所欲言”的舌頭。徐文長就是如此。據說湯顯祖看過《四聲猿》感慨:“安得致文長而生拔其舌!”拔舌本不算什么好詞,湯顯祖這里貶義褒用,意指其嫉妒徐渭舌燦蓮花的才華,恨不能生拔其舌。
在自媒體時代,這樣的“好舌頭”也不少見。早在AI出現之前,就流行形形色色的“嘴替”,或者“三分鐘讀完×××系列”,不想“花時間”、懶得“動腦子”對相當一部分受眾是剛需。AI不過是放大而非重塑了這一點。然而嘴替走向極端,變成了“言人之所欲聽”。受眾看似接受了五花八門的各種信息輸入,不如說是在信息繭房中一遍遍地自我復制。自媒體并沒有讓沉默者發聲,而是塑造出了一種發聲的沉默。這沉默太過嘈雜,讓人無暇思考他到底說了什么。
在這個意義上,拔舌一詞又回歸了其本意。佛教中第一層地獄就叫拔舌地獄,關押的是“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說謊騙人”之輩。“嘴替”受眾雖未參與上述行徑,卻也失去了自主發聲的能力與意愿——猶如拔舌之苦。網絡時代的人們,線下交流減少,又習慣于“沉默輸入”,如AI再省掉為數不多不得不輸出的機會,寫作與思考的退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說了這么多,寫作是什么呢?我想這個問題就像“為什么要思考”一樣,很難有標準答案。我只能分享我的體驗。對我來說,寫作是我給自己拍照的方式。我從小有種拍照羞恥,長大后雖然好一些,但到底比不上少男少女那樣能肆意在鏡頭下展示自我。而寫作就是我的自拍。寫隨筆,寫時評,寫段子,寫模糊的夢,寫記不了幾天的日記。重看這些文字時,有時覺得太過稚嫩,有時覺得不愧是我,不論怎樣總能想起那個寫作的當下,自己的心情。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年過三十我就經常走到客廳卻忘了要干嗎。最近愈發感到要把手頭的事依次處理,清理一下大腦緩存。寫作不僅能把一閃而過的念頭捕捉下來,以免遺忘,也能為自己建造一個回憶的空間,在彼時彼刻與當下的自己對話。我的公眾號歡迎詞是“閱讀與寫作,可以緩解孤獨”。我確實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