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期刊開年“破新題”,創新傳播方式,強化文學引領力—— “AI不是威脅,而是文學發展的新機遇”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加速改變文學創作生態和文學傳播格局。從“一書在手”到“一屏萬卷”,從傳統意義上的“讀者”轉向“人機協作”的創作者,從傳統的訂閱、借閱模式到移動端隨時隨地閱讀、交流、互動……文學生成環境與影響渠道的新變化,對文學期刊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新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文學期刊布局新媒體傳播平臺,在“破圈”傳播、“跨界”生長態勢中,以多媒介形態強化文學的引領力,重塑文學在數字文明時代的生存形態。
探索建立靈活機動的自主傳播體系
“2025年,《人民文學》將堅持以內容促發展、以傳播促發行的總體基調,堅持‘內外兼修’,借助外在流量的同時,繼續創造和壯大自身流量,逐步建立靈活機動的刊物自主傳播體系?!薄度嗣裎膶W》副主編徐則臣介紹說。
過去一年,《人民文學》通過積極開展“人民閱卷”、創新推出“直播出圈”等活動引發廣泛關注。新的一年,《人民文學》將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打造多元、開放的文學互動方式。計劃通過“讀者回家”直播等形式,開辟線上“人民閱卷”,加強編創讀評推交流互動;利用《人民文學》的多媒體矩陣,在全年訂閱基礎上,化整為零促進雜志單期的預售和銷售;利用多媒體互聯網平臺,試水新刊電子付費閱讀;尋找合適爆點,定制與內容相關的文創周邊配合銷售。“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新舉措、新亮點,繼續向讀者‘尋親’,努力將更廣泛的互聯網‘用戶’‘訂閱者’轉化為更多的文學‘讀者’和‘愛好者’。”徐則臣說。
在《人民文學》2025年第1期的卷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讓好作品出世,是文學期刊的要務。讓好作品傳世,也是文學期刊的責任?!边@句話也是《人民文學》一直以來辦刊宗旨的體現。在徐則臣看來,文學從來不僅僅是文學本身的事業。文學的發展需要向更為廣闊的人群、歷史、時代、未來系統推進,特別是文學生態的新變化、新趨勢,要求文學期刊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與時俱進尋求更大關注度和更廣受眾面。
把握新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主動權
“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新媒體的媒介特點,在傳播策略上兼容文學出版的運營意識,做好優質內容的沉淀、提純,將是2025年我們工作的著力點之一。”《十月》主編季亞婭表示,以文學的方式及時反映社會流行的熱點話題,與時代對話,與心靈交流,是《十月》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突出特征。新的一年,《十月》將積極擁抱新變化,始終秉持連接更多熱愛文學、熱愛閱讀的互聯網讀者的初心,努力承擔文學期刊的文化責任;充分利用多平臺的內容分發矩陣,在圍繞紙刊內容進行宣發的同時,繼續結合文學與文化熱點策劃選題;在抖音等視頻平臺推出“三分鐘速讀文學經典”等適合大眾的短視頻作品,在公眾號開設探討人工智能寫作相關的專欄,包括DeepSeek創作征文、學者對話等內容。
2025開年之際,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走紅,其深度對話、信息檢索甚至文學創作的能力引發人文學者關注。對于DeepSeek帶來的影響,季亞婭認為,未來,文學創作方式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人機協作也許會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方式?!叭藱C協作的寫作,寫作者的角色類似于‘編輯’,人工智能創造性服從這個‘編輯’的調教。如果說創意寫作解決的是寫作技術問題,人文學科解決的是認知問題,那么面對DeepSeek這樣的大模型,人類是沒有優勢的。作家所能提供的最獨特東西,就是自己的生活實踐,以及圍繞實踐得來的豐富感受力和思考,這是機器暫時無法取代人的部分。”
提升編輯團隊的文學素養和判斷力
新的一年,《花城》將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迎接新媒介、新技術的挑戰。“在新媒體平臺開辟新欄目,或展示由AI生成的文學作品,或邀請作家、評論家和讀者共同探討AI創作的獨特性和局限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共同探討AI技術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平衡AI創作與人類創作的關系?!被ǔ浅霭嫔缟玳L、《花城》雜志主編張懿說。同時,還將利用DeepSeek的低成本進行本地化部署,建立《花城》私有知識庫,提升編輯團隊的文學素養和判斷力,確??堑淖髌肪哂休^高的藝術水準和思想深度。“無論是人類創作還是AI創作,我們都將以文學性為核心標準進行篩選,以此探討AI創作與傳統文學創作的區別與聯系,引導讀者理性看待AI技術在文學領域的應用?!?/p>
張懿表示,未來,《花城》將嘗試文學與音樂、繪畫、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利用AI技術創作跨界的藝術作品,拓展文學的邊界;深入分析AI創作對文學生態的影響,探討如何在技術變革中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和多樣性?!癆I不是威脅,而是文學發展的新機遇。希望通過一系列新構想和新舉措,推動AI技術與文學創作的深度融合,激發更多優秀作品的誕生,同時為作家作品提供更多支持和展示平臺,促進文學生態的健康發展?!?/p>
借助AIGC技術生動呈現文學內核
“我們的第一站,是江湖。”《江南》2025年首期AI短片里,在精美如電影大片質感的畫面中,“小青”“小白”以優美的表達和動聽的聲線,帶領讀者了解《江南》新年新刊重點作品。讀者在視頻下留言道:“高大上”“有電影大片的感覺”“文學雜志與AI的奇妙化學反應”。這是《江南》借助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期刊內容可視化探索的實踐形式之一。
2024年9月,《江南》雜志隨新刊同步推出AI導讀短片,短片設計了兩個具有江南特色的角色IP——編輯“小青”和“小白”,以其視角和口吻,對新刊的重點篇目作可視化呈現。相關短片既是對小說主旨的濃縮概括,也是對小說情節高潮的部分展示,以期引導讀者閱讀小說原文,將短片的“觀眾”轉變為雜志的“讀者”?!靶碌囊荒辏督稀穼⒃趦炠|文學內容的傳播、推介等方面與AIGC進行更為有效的結合。這種結合應建立在對文學作品本身意蘊的把握上,目的是通過技術讓文學內核更加生動鮮活地呈現出來?!薄督稀分骶幷苜F表示,“AI導讀短片”這樣新穎的形式,在內容表達、傳播的覆蓋面和持續性等方面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活動,“只要文學期望面向大眾,并且仍舊期望找尋它理想的讀者,那么,與AIGC相結合,將會成為未來重要的趨勢”。
加強文學數智化應用平臺建設
2024年,《小說月報》《紅巖》文學APP相繼問世。在移動數字化浪潮中,這些刊物積極推動傳統期刊的數字化轉型,以更加多樣化的文學服務,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閱讀需求。
2025年,《小說月報》對其APP進行了全新升級。新版本包含最新動態、最新期刊、熱門活動等版塊,同時,還聚合了百花文藝出版社旗下各大敘事性刊物的內容,構建起百花敘事文學資源庫。百花文藝出版社旗下眾多文學期刊,篇幅形態上涵蓋了長、中、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題材內容多樣,“對于這些豐富的文學內容,讀者通過APP可以‘一鍵即達’,全方位感受文學的深邃和靈動。”《小說月報》執行主編徐福偉表示,開發數字應用有助于將文學期刊所承載的優秀文學傳統和文化價值在數字時代得以延續和傳承,讓更多人了解文學發展脈絡,培養新的讀者與創作者群體,即時了解讀者需求和市場變化,鼓勵文學創新創作。此外,數字應用的內容呈現擺脫了地域、物流等限制,讓世界各地的讀者能及時閱讀到中國當代優秀文學作品,滿足了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愿望。
2025年,《紅巖》將在已有的平臺建設基礎上持續優化,推出作品及轉化、資訊和互動等更多版塊,提供在線閱讀服務,并融合圖文、影像等轉化形式,豐富和完善創作、發表、出版、傳播及轉化鏈的建設;進一步激活融媒體的傳播效力,構建集紙質出版、電子出版、網絡傳播、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學融媒體矩陣;充分融合新舊媒介資源,強化社區互動傳播,增強用戶黏性?!都t巖》雜志副主編歐陽斌表示,“推出這些舉措,目的就是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讓數智化轉型為文學期刊賦能”。
面對新技術的變革,文學期刊不僅要探索建立文學傳播的立體生態,以創新的方式吸引讀者感受文學之美,更要借助現代傳播體系,探索和完善經典文學價值的當代表達,以更為實際有效的舉措,助力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