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經典化”之外,“跨經典化”如何為經典文本打開新格局
2025年春節檔期,傳統文化成為電影市場的突出“賣點”。三部向經典文本借勢的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鬧?!贰渡涞裼⑿蹅鳎簜b之大者》,成為最令人矚目的作品。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景,順利地喚起了觀眾對于歷史、神話、武俠、親情、家國等元素的共同情感預期。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延續了第一部遺留下來的神魔世界和朝代更迭的宏大格局,將“武王伐紂”置于更加壯闊的戰爭史詩場面;《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前作基礎上再度擴容了“哪吒宇宙”,讓人們熟悉的這位熱血少年展開了全新冒險;《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則是金庸經典武俠的再次登臺,從“家國與俠義”的角度完成了帶有史詩色彩的新編。三部電影蘊含著一種尤為鮮明的文化動向,即傳統文化母本如何在今天再度被發現、改編與創造,進而在“再經典化”與“跨經典化”的路徑中獲得新的生命力,也形塑出當代觀眾對于傳統與經典的新想象。
從“再經典化”到“跨經典化”:傳統文本如何再度煥發新生
春節檔中三部影片在商業與口碑層面都獲得了極大關注。透過觀眾在線下線上的熱議,不難察覺傳統文本在影視改編的過程中實現了從“再經典化”到“跨經典化”的文化升級。
“再經典化”更多關注如何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強化既有經典的生命力,使其在當代審美和市場邏輯下重獲矚目;而“跨經典化”則超越單向度的改編或致敬,轉而與當下多元價值、協商機制以及多媒介合力相交融,從而形成了涵蓋更廣闊社會面向的新版圖。
在一般意義上,影視作品通過對經典文本進行形象化改編與敘事重塑以擴大其影響力與接受面,從而使作品獲得新的文化闡釋與傳播活力,達成“再經典化”。中國電影對傳統名著與經典文本進行多元化改編和視覺革新的源流悠長,從“上美影”的“中國動畫學派”,到以往春節檔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暑期檔的《封神第一部》等,借助影像化手段與富有時代感的美學特質激活大眾對經典的記憶,在上映當時均形成了一股“再經典化”潮流。它們都很好地將原著或母體文本的核心價值加以放大,令大眾得以再度確認并感受這些經典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使久已存在于文學史或讀者記憶中的作品在當代進入新的傳播與接受循環。2019年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便以顛覆性的角色形象將傳統民間神話轉化為當代流行文化符號,再度激活了哪吒故事在大眾語境中的生命力。這一過程既肯定傳統文本的恒久魅力,又通過運用現代視聽媒介及宣傳發行策略,賦予其更為廣泛地面向當代公眾的可能性。
不過,隨著中國電影總體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數字化互動平臺的普及,一種更具開放性和協商性的趨勢逐漸顯現,“跨經典化”成為提升經典生命力的重要動能。
與單純的“再經典化”相比,“跨經典化”在理念和實踐上體現了三大特征。其一,在價值表達上更為多元,并能回應當代社會的關切和公共話題。例如,神魔傳說或武俠故事不再局限于古典的家國敘事,還會注入現代審美取向、愛國主義等元素,使得經典故事擁有更豐富的情感維度和現實關切。其二,在傳播層面更趨于網絡化與跨媒介聯動,隨著相關IP的后續跨界聯動游戲和文創衍生品等各類形式,經典文本的影響便能夠突破單一影視產品的邊界,成為各個行業與群體共同參與創造的公共資源。其三,在社會共識的形成中更加注重多主體協商。在“再經典化”模式中,文本意義的詮釋通常由少數創作者掌握。如今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在社交平臺上提出不同視角,并與創作者進行對話,這導致文本意義的流動性增強,并呈現出協商性的特征。
應該說,離開了“再經典化”對原著品質和文化根基的強化,所謂“跨經典化”就失去了底氣和支點;而如果沒有“跨經典化”的開放性,也難以在如今的社交媒體環境里收獲持久且廣泛的社會能見度。
如今,春節檔特有的全民參與氛圍,為“跨經典化”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大量觀眾在短時間內集中涌入影院,憑借社交平臺形成了自發的再創作和話語互文。這一過程中,電影作品既保留了文化母本的基礎底蘊,也敞開了創意空間,讓不同主體的價值觀或情感需求得以注入,使春節檔本身成為了一種立體化的公共文化空間。這樣一來,經典文本就成為極具互動性并承載著主流價值觀與數字社群參與的文化場域,折射社會共同對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叉想象??梢哉f,從“再經典化”到“跨經典化”的進階,正是當代中國影視業態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從依賴大制作與經典IP改編,邁向以經典為驅動、多主體互動賦能的大文化場域,并進一步釋放文化創造力與強化社會凝聚力,從而為產業與公眾營造更具深度與活力的共生生態。
“跨經典化”面臨何種挑戰?
以經典文本的“跨經典化”來看,須注重在多元主體紛紛介入時,傳統文本向價值博弈與社會協商的平臺演化這一過程。在這一背景下,應如何在兼顧創意協作與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守護經典的核心精神與原初價值,避免因流量驅動或過度娛樂化而使其內涵被消解?
首要問題在于,不同立場之間的價值訴求往往相互沖突:出品方重視商業回報并傾向于類型化操作;學者與批評界希望保有原著的精神底色并兼顧思想深度;觀眾或許關心的是更具吸引力的娛樂體驗;“原著黨”則極為在意細節改編能否讓他們再次回味原著精髓。春節檔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宣傳氛圍,雖賦予了各方更廣闊的對話場域,卻也容易引發文本闡釋的主導權之爭。從《封神第二部》與《俠之大者》的“舊瓶新酒”可見,各方對其解讀與表現的接受程度就存在分歧。若要打破圈層桎梏并向外擴展兼容,使經典成為公共文化對話的基點,新的作品本身就必須在內涵表達上具備足夠的彈性與包容力。
此外,數字化浪潮與新媒體生態的興盛,使電影成為引爆衍生創作、粉絲互動、短視頻剪輯、網絡游戲改編等多層次活動的起點。此次《哪吒2》在短視頻營銷策略上就展現出極高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其短視頻賬號所發布的一個簡單的七秒互動性提問視頻,便吸引了近200萬次的點贊。這種跨媒介延展為經典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深度,卻也帶來新的隱憂:高強度的二次創作與短平快的刷屏節奏,經典中更具縱深的歷史情懷、人性思索和美學品格或許容易被遮蔽。春節檔固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文化母本推向全民關注,但熱潮褪去之后,經典是否仍能與受眾保持長久互動并激發更深刻思考,才是“跨經典化”真正的關鍵。若僅止于一次性的話題爆款,便難以構筑可迭代、可沉淀的公共文化生態。
此外,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技術不僅改變了當代受眾對傳統文本的認知,也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經典”文本的存續形態:海量影像、評論與衍生作品會不斷匯入數字語料庫,形成龐大的文化檔案網絡,并為后世提供比以往更富即時性與多維度的研究基礎。然而,算法推薦與網絡傳播在高度碎片化的環境中迭代迅速,觀眾注意力也隨之頻繁轉移。如果要使經典能進一步沉淀為可供后代激活的文化遺產,惟有保留經典內在的藝術縱深與價值呼應,讓當代的影像與文本在未來仍具喚醒共鳴的能量。否則,當代文本如果在散亂的數據洪流中被稀釋,在歷史深處將難被探尋,未來世代的文化價值接續能力就將受到挑戰。
推動經典文本走向“跨經典化”將釋放更大的創造活力,它將經典文本突破博物館式的靜態呈現,成為其在當代煥新的動力源。在2025年的春節檔,我們看到觀眾普遍愿意為這些老故事的重新演繹買單,也有越來越多不同圈層的聲音加入對影片與經典文本的討論。透過這些對原著精神與市場邏輯的雙向探索,才能使作品在堅守傳統底蘊的同時,融匯數字時代的產業格局及當代審美,并找到當代社會對經典的共識點。這種以協商與延展為基礎的再創生,不僅證明了經典文本在全新環境下的可塑性,也展示出它可能在更遠的未來繼續煥發光彩。也唯有如此,經典才不會淪為表層符號,并真正化為面向未來、歷久彌新的文化支點。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