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晚清文學解經學的原理與可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蔡德龍  2025年02月05日13:12

    治經門徑,原自多歧。宋儒程頤列舉學術門類時說:“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三者皆屬經學詮釋路徑,后世義理、考據、辭章學術三分之說便基于此而來。不過,隨著清代漢學的興起,經學詮釋史逐漸被建構成漢、宋對峙的二元格局,以文解經者勢弱而聲微。學術三分實際簡化為漢、宋二分,辭章之學被逐出儒門。直到晚清桐城派吳汝綸等人提出“自古求道者必有賴于文”(《〈寫定尚書〉書后》),文學解經才重新引起關注。那么,在漢、宋對壘之勢下,以文解經何以能夠重提,其學理依據何在,以下略探討之。

    以文解經流行的背景

    從發生背景來說,晚清以文解經的流行,源于對漢學末流的救弊。清代漢學對經書的校勘、訓詁成就殊卓,為世人提供了經籍閱讀的可靠文本與當代訓釋,但隨其發展弊端也日漸顯露。首先,漢學家耽迷于考據,除戴震等少數人物外,一般學者并沒有探求經書大義的興趣。如王引之自稱:“治經,于大道不敢承,獨好小學。夫三代之語言,如燕越之相語也。吾治小學,吾為之舌人焉。”(段玉裁《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他只以做古今語言的翻譯(舌人)自期,對大道并不探求,是較純粹的語言學家,這也是漢學家普遍的治學祈向。考據研究逐漸職業化,漢學與儒家之道逐漸切割。從學科發展來說,無疑促進了語言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獨立;而從通經求道的初衷來說,職業考據家如同他們所嘲諷的溺于辭章之文人一樣,同樣沒有義理上的追求與收獲。漢學家勤于校勘經書,卻放棄了經典滋養人心的功用,劉咸炘稱之為“是所謂我益書,非書益我也”(《舊書別錄序》)。再者,漢學家之考據,也未必盡是確論。一方面,對經書同一處字詞的訓詁,往往是古今新說不斷。有的根據故訓,有的根據通假,有的以本經證本經,一字多解、聚訟紛紜,難有確詁;另一方面,漢學家也可能觀念先行,以觀念引導自己的訓詁方向。戴震為了推揚“道問學”傳統,佐證儒學智識主義淵源有自,不惜增字解經,將《論語》“予一以貫之”,解釋為“予學一以貫之”,稱“學”字是“蒙上省文”(《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這已經失去了漢學家引以自得的實事求是的學術原則。以文解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而出。

    以文解經的學術淵源

    從學術淵源來說,以文解經與漢學、宋學有著天然的關聯。經書內涵特質豐富,在文、史、哲諸方面皆有體現。在義理之外,六經之文學同樣被尊為文家圭臬。六經合文與道于一,是至高義理與最高水準文學的合一。以文解經在漢、宋都有其淵源。以漢而言,漢代學術類別豐富,并不局限于訓詁考證,重文本分析的章句之學便是漢代經學詮釋學的重要內容。從文本結構、章旨、字句層面解經,是漢代章句之學的特點。吳承學、何詩海提出,文章學本就源自漢代經學中的章句之學(《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以文解經,可謂淵源有自。劉勰撰《文心雕龍》詳談辭章之學,也是以經學自視的。他認為既然無法逾越漢儒,就另辟蹊徑,通過辭章學以別開“敷贊圣旨”的新路,其與經學關聯甚明。以宋學言,宋學亦不廢文辭,作文害道之說只是對古文家溺于文辭的警示。朱熹便是理學家中極重辭章者,姚鼐稱程、朱解經有“審求文辭往復之情”的特點(《復蔣松如書》),正是從宋學處為以文通經尋求淵源。朱熹《中庸章句序》云:“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語言文字之間。”日本江戶時期文人篠崎弼對此發揮說:“學者誠能考言語以立其德,征文字以明其道,則以文為命可矣,終身話文可矣。”(《拙堂文話序》)以朱熹的言論為“話文”的辭章學尋求到了合法性。

    以文解經的學理依據

    從學理依據來說,經書的文本特點呼喚著辭章闡釋視角的加入。傳統辭章學發展到桐城派而集其大成,成為獨立于其他學科的“另有個能事”。就經書本身而言,文學特性決定了漢學、宋學解經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需要辭章視域的介入。

    首先,經書有時代間阻,后人文法易致誤讀。由于解經者當代語感的干擾,在經典解讀時,會有以今例古的可能。但清人對此的認識,主要集中于文字、訓詁之變。漢學家認為古今字詞音義相隔,須以訓詁通六經而達道,不通訓詁則經書不明而無從得道。既然語言文字、典章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變遷,則古人與后人文法同樣存在著古今相懸的問題。前者需要借助訓詁考據,后者則需要借助辭章學。仿照漢學家的邏輯,自然可以說:“未有不通文章而能明道者。”曾國藩便認為“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致劉蓉》),此論正是針對漢學將求道限定于訓詁的偏頗而發。

    事實上,以文解經之必要與可能,是不拘門戶的有識之士的共見。清代漢、宋二家均有突破門戶觀念的學者,于經書闡釋時特別留心于辭章。晚清關學人物楊樹椿(1819—1873)明確指出求道離不開文法:“看書須先看他文法,不然,何由得見圣賢意思?”(《損齋語錄鈔》卷三)漢學中的揚州學派較為重視經典的文學闡釋,汪中在《釋三九中》一文中,先是指出名物制度及語言的變遷造成了古書難讀,這是漢學家的學術本色,但他繼而又特別提出 “周人尚文”,欲通其經,名物、訓詁之外,文辭也是應關注的視角。焦循則在《毛詩補疏》中批評鄭玄“不明屬文之法”,即認為鄭玄箋疏于行文之法。二人都是從辭章角度談論經學詮釋問題。

    其次,經書虛實皆具,漢學能實而不能虛。經書作為文學經典,具有虛與實的雙重特性。虛,指的是作為文學文本的經書,其內在的氣脈文理。實,指的是作為古籍的經書保留的古文字、訓詁、典章制度等特點。作為先秦制度名物的載體,經書的名物度數之實,需要依靠作為“實學”的漢學予以詮解;而作為文章典范的經書,其骨脈神氣、寓言假說不從文學的角度則無法得到有效闡釋,文學正是探討“虛”即藝術技巧、行文特點的。若從實的角度去研究,則會陷入迷霧,不得其解。

    訓詁學通經,是重“語”而疏于“文”。作為文學經典,對經書的詮釋不應有文學的缺席。吳門將以文解經教授弟子,據吳闿生在蓮池講學院時的學生任啟圣回憶,吳闿生講《尚書》時,一以文為主:“吳師所講,則以文為主,以為六經皆文,通文者即能通經。”(《河北蓮池講學院始末》)由吳汝綸、賀濤、吳闿生、趙衡等人張大的以文解經理念,遂成為晚清北方桐城派成就文儒的進路。

    經學在近代瓦解之后,經學詮釋學已散入歷史、哲學、文學等現代學科,單一的學科視域無法進入完整的經學。經書具有哲學、史學、文學的多重特性,對應善、真、美。義理、考據、辭章正是基于經書的三種性質自然形成的研究理路,皆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并不存在完美而唯一的解經學。在漢學將求真的史學理路、宋學將求善的哲學理路推揚至極后,漢宋之外的辭章之學以求美為路徑。如果說古文經學是史學的解經學,宋明理學是哲學的解經學,晚清復興的以文解經傳統則可謂文學的解經學。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网站| 久久人人爽人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国产精品禁18久久久夂久|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99精品视免费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 97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