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學》2025年第2期卷首語及目錄
卷首語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據統計,截止2024年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2億,占比15.6%。社會結構的變遷挑戰的不單是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同樣面臨巨大壓力。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遠超人們的預期。網上有張流傳的照片拍得尤其傳神,一截上坡路,兒子推著輪椅上的母親,還繃緊了雙腿拉著無法行走的父親。《父親》應該是覺察到了類似進退維谷的現實,一個老兵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眼前的事情全不記得,唯獨還存留冒險救人的本能,只是他的表現到底有些夸張,神經認知已經錯亂到分不清什么是手雷什么是山竹。顯然,作家無意探究病理性的認知障礙,他花費大量筆墨,不停皴染,試圖厘清的還是記憶與時間的對抗。或者說,在他平淡的調子里,彌漫著一股掩飾不住的悲哀,都過去了幾十年,戰爭究竟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心理創傷?興許讀慣了杜撰故事的套路,會困惑作家提出了問題,卻不給出任何解決的辦法。不過怎么說呢,虛構的迷人之處大概就在這里,它永遠不會提供絕對的結論,只是一路鋪排景觀,一段寫意似的白描,幾句不知所起不知所蹤的對談,就能讓人感同身受那些關于生活的隱秘洞見。
《雙生》同樣涉及到了養老難題,只不過重心陡然一轉。一個人肝、胃、腰子都得摘掉,還會有幾個零件是好的?可能也只有到了這時候才知道,“一個人能有多么怕死。”病入膏肓的父親眼看兒子可能見死不救,脫口道出了更加可怕的真相,原來他不用獨力承擔。他還有一個流落在外的親兄弟,同卵雙生。小說敘述由此如同脫韁奔馬,略帶黑色幽默的狂歡語調里,他不光在直面死亡的殘酷,更有對生與養的反復辨析。生養當然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父親不是前傳,子女也不是傳宗接代的續篇,恰恰是一段共同參與的旅程,才使得我們的生命更為豐富、蓬勃、完整。只是塵世間又有幾人能看破,多少怨結不都是打著以愛之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虎口脫險》處理的是父女關系,“他們變成兩顆殘破的星球,一個巨大的黑洞在中間維系。”原生家庭到底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小說從返鄉之旅信筆寫起,那些不斷浮現的舊日時光,既是未了的情感包袱,更是對過往的勇于正視、諒解和期望。
“節氣展現的是自然秩序,我們的心卻要學習靜定,用一顆篤定的心來完成日常功課。”《寒露》(外七篇)葆有一顆滿懷喜悅的心,從流行的詞匯里,古人的字畫中,見到“微觀小我”。無論遭遇的是山河大地,還是草木眾生,即便是一副聯語,幾部經典,她有的是耐煩駐足停留,“無論如何,日子得一天天過。”不急,張弛有度,人生才能更加從容自如。
《山西文學》老主編張石山先生因病離世,特刊發紀念小輯。人活一生,終有百年,在閱讀張先生的文章中,在眾人的相關評述里,可以看到一個更為完整、真實和大寫的人。張石山他們那一茬編輯人,給我們留下了至為寶貴的傳統,綿延至今。張石山他們那一茬作家,創造的“晉軍崛起”輝煌,則和他們那個時代一起,讓人緬想。張老師走了三個月,會讓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我們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克 海)
目錄
短篇小說
父親 王祥夫
虎口脫險 楊 沁
東南偏南五里半 侯建臣
天臺上的麥克阿瑟 屈 赳
步履
雙生 林 檎
雙縫(創作談) 林 檎
昨日的每一次步履都不曾虛踏(評論) 李玉新
初聲
白色漩渦 寧艷飛
散文
寒露(外七篇) 戎 華
卻疑圓處減嬋娟 強 雯
紀念張石山小輯
山野蒼茫 李 銳
一路走來憶石山 畢星星
我的“四友”張石山 焦秋光
把酒春風喚大士 徐建宏
悼念恩師張石山 王永福
視野
2024中國小說:一個人的排行榜 王春林
重構現代審美的人性之光 劉 淳
專欄
不要害怕自己的恐懼 宥 予 顧拜妮
漢詩
海洲異聞錄(組詩) 劉 康
趣味及其遠去的夢(組詩) 龐清明
戲劇效果(組詩) 邵純生
與父書(組詩) 黑駿馬
以詩代傳 曹平安
小小說
晁萬三和他兒子 賀虎林
開竅 江紅斌
抽喜 譚岷江
催淚彈 歐陽華麗
非虛構
磨坊追憶 韓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