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的青春力量 磅礴的時代氣象 ——二〇二四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閱評計劃”研討作品綜述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激昂號角中,網絡文學不斷拓展其邊界,滿懷激情地書寫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審美、弘揚中國精神,進一步發展并豐富了新時代文學的新形態。2024年,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持續推進在場性作品評論,以每月兩期研討會為抓手,拓展觀察視野,增強文本細讀之功,注重發掘實時性、專業性與廣泛性的文學評論,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被研討的作品大膽突破類型化束縛,以青春的澎湃力量深入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和生活現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立場觀察社會、體察人生,展現了青春勃發的網絡作家與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全新媒介的活力以及網絡文學的年輕力之間的同頻共振,進一步體現了網絡文學為新時代寫作、為人民寫作的純正理想,彰顯了網絡文學界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展現出當代年輕人的新生活、新氣質。
彰顯中國力量,書寫中國豪情
新時代新征程上,網絡作家展現出非凡的感受力和書寫力,記錄時代的創新發展,為廣大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感受時代精神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多樣的路徑。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網絡作家多塑造當代青年,書寫他們在高科技和重大工業領域的守正創新與奮力拼搏,展現出中國力量的傳承與新生。
人間需要情緒穩定《一路奔北》細致呈現了北斗三號從方案論證、立項、研發到試驗星發射的全過程,營造出一種藝術真實感,讓讀者感受到強烈的科技人文之美和情感力量。在廣闊的視野中狀寫科技通關的艱難,刻畫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描繪我國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領域的非凡成就,作品彰顯了令人振奮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銀月光華《大國藍途》以水下機器人的研制開發為切入點和敘述線,成功塑造了中國科學家的鮮明形象。小說將工作與生活、個人成長與事業進步有機結合,通過日常細節傳遞人物的高風亮節和英雄氣節,并以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多重敘述疊加,構建了人物群像和時代變遷、歷史與現實交互的宏大圖景,體現了新時代網絡文學創作深入時代生活的真誠和智慧。
月影風聲《鯤龍》將鯤龍AG600的設計制造和技術革新的曲折歷程與人物的成長、生活統一敘述,披露鯤龍研發的過程,比如靜力實驗、鐵鳥實驗、通電測試等,以此傳達高科技產品設計制造的難度,致敬科研人員的長期而艱辛的努力。小說聚焦人的書寫,關切人的生活,把事寫得引人入勝,把人寫得鮮活靈動,寫出了新時代工業的宏大景象和新時代生活的真情實感。
我本瘋狂《鐵骨錚錚》深情書寫高鐵建設,將高科技的傳奇與基層工人的生活融于一體,講述帶有時代體溫和精神溫度的故事。小說在時代大事與日常生活、集體與個人、故事與人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藝術性調和,家國情懷這一主題得到了高度的情感認同和審美表達。以高鐵建設為基準視角,觀察并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整部作品呈現出令人感動的現實質感和磅礴氣勢。
晨颯《金牌學徒》貼近技術革新的線程,立足行業特點,憑借硬核的科技知識和具實的日常想象,深入生產的第一現場,完成工業發展、技術進步、工人成長的三重同構。作品重點關注上一代技術工人的“工匠精神”,聚力書寫新一代技術工人的現代思維和創新追求,展現了兩代技術人共有的家國情懷和技術信仰。
麥蘇《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我的黃河我的城》、煙波江南《無字之書》、碳烤串燒《中原歸鄉人》,是鄭州網絡文學特別是現實題材創作的新收獲。四部作品雖然創作路徑不同,講述手法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為質地,關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關注山鄉巨變進程,關注新時代偉大實踐。三位作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講述普通人的生動故事,為網絡文學參與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新貢獻。
城城與蟬《天才俱樂部》是一部充滿科幻元素和懸疑色彩的小說,以現實與夢境的糾纏為線索,探討時空與文明的關系。作者將現實中發生的重大科技進展、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植入小說之中,這些內容既豐富了敘述,推介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又使科幻小說具有更多的生活觀照和現實意義。
飄蕩墨爾本《筑夢太空》是一部硬核感十足的網絡科幻小說,以文學的方式建構起中國航天百年發展史。小說更多地采用未來人走進歷史現場的手法,這樣的敘述是想象性事件與歷史真實事件的嫁接,一半現實史、一半幻想史,虛實結合地呈現了當代科技工作者不可磨滅的貢獻和高尚精神。
回到生活現場,從細微抵達宏大
網絡作家對日常生活抱有極大的熱忱,擅長從普通生活中尋找并提煉有意味的情節,既講年輕人的故事,又為年輕人講好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情懷的故事。人物的身份和職業各異,成長經歷豐富多樣,但內在精神始終聚焦時代特色,處處彰顯生活的質感,閃耀中國式審美的品質。
和曉《上海凡人傳》既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寫上海30年的發展史,以小市民生活的細密質感抵達大時代大社會的書寫。小說從生活中發現人物和故事,捕捉饒有趣味的細節,語言平實、細節真切,努力還原生活的本真狀態,整部作品充滿平易近人的生活氣息和人生況味,讓我們看到人物身上共有的善良和對生活的熱情向往。
大姑娘《滬上煙火》在具有地域特色的背景下書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生活細節展開故事,注重在濃郁的煙火氣中呈現人情世故,將大視野與小切口、日常生活與年代風情充分結合起來,以極強的寫實能力生動還原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景象和世俗風情。
流浪的軍刀《逆火救援》借助救援這一主線,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在文學和生活層面雙重抵達,體現了作者對自身的挑戰和超越,也驗證了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具有的可能性。這對提升網絡文學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有很好的啟示。
奉義天涯《警察陸令》是一部紀實向的日常探案流作品,以破案為主線結構全文。小說將人物和事件置于龐大的警察人生和社會生活中, 在偵破重大案件這一主敘述中,融入基層派出所民警處理各種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的故事。撲朔迷離的案件、心理學知識以及復雜的人性沉浮,與警察日常化的工作、生活有效融合,比較全面地講述了當下警察尤其是基層民警的故事。
空留《惹金枝》作為一部古代言情小說,以當代人的精神意識和情感體驗為視角,重新審視家庭之于成長的重要性,狀寫親情的可貴;想象愛情美好的同時,檢索其對人格和命運的影響;關注人間真情、大愛和道義,重塑生命的精神力量。對家庭倫理和血脈親情的新表達與新思考,體現了當代年輕人對于家庭和親情基于傳統文化基礎的回歸式前行。
年輕與古老對話,發掘傳統魅力
傳統文化一直是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敘事元素。過去的一年,網絡文學在故事內容、敘述手法和精神傳承等方面,更加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作家以堅實的文化質地,鮮活書寫當代中國圖景,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王熠《敦煌:千年飛天舞》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的“活化”作出了積極探索。小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轉化貢獻了許多新的思路,特別是對“數字敦煌”的概念和相關周邊的開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意。小說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閃光理想,讓我們看到敦煌極為陌生一面的同時,也感受到敦煌未來可期的魅力和活力。
童敏敏《洞庭茶師》講述金果果等年輕人回鄉創業,激活茶文化、創新茶產業的故事。鄉土的血脈之情和茶文化的古典氣質,凝聚成他們無法舍棄的情懷。同時,這也代表著當下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回望,對鄉村自然之境的向往,以及用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反哺鄉村的感恩之心。
季越人《玄鑒仙族》注入家族倫理、傳統哲學和當代社會學等諸多內容,對古典語言和古典氣質的繼承和運用,為網絡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品書寫了家族的群像,突破了固有的家族小說模式,映射出中國傳統宗族倫理的光芒,在批判中思考,在批判中重構,顯示了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族文化滿懷真情的體察。
狐尾的筆《道詭異仙》是一部修仙+克蘇魯的類型融合小說,大量運用佛教、道教與民俗知識,講述手法也汲取民間故事的精華,將詭異、驚悚與中國傳統中的神魔志怪和傳說相融合。現實人生與修仙世界的重疊與交互,對應著現實本相和臆想的荒誕交織,既是深度探索中國古典哲學魅力,特別是道家實與虛、真與假的意蘊,也在思考人存在的本真境況。
閻ZK《太平令》將歷史典故、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形成敘述統一體,遵循生活的邏輯,諸子百家和陰陽雜說的登場,各種法相、秘籍和器具的運用,既提升了小說的知識性,又緊貼人物的性情和命運,使作品獲得了豐厚的文化感,在撬動玄幻小說新敘事的基礎上展現了年輕一代網絡作家對個人與世界的新表達。
以未來的名義,深情關注當下
無論是科幻小說還是強幻想類作品,網絡作家以年輕的無畏精神縱橫時空,不斷推移人類想象的邊界。此類小說越來越多地“想象在遠方,思考在當下”,一方面以中國倫理和中國情懷想象性解決人類未來的危機,另一方面不斷增強作品的現實意義,彰顯當下的人文關懷。
遠瞳《黎明之劍》建構龐大的世界觀,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新可能,以現實生活和人文關懷作為想象基礎,讓讀者在虛幻世界的架構中感受到現實世界的溫度。小說的復調視角尤為令人注目,遠瞳解構了敘述的代入感,轉而強化并凸顯敘述者和讀者均為觀察者的身份,從而促成對歷史與現實的雙向思考。
會說話的肘子《夜的命名術》與以往的強幻想類小說不同,機械與人體、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的界線被消除,形成一個全新的世界。主角慶塵在“表世界”里的現實生活依然還在,并且如生活場景和日常人生一樣真實。這是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無論走到哪里,遇到多少磨難,依然葆有少年之心。在正能量中讓讀者產生共情,是《夜的命名術》的亮點所在。
三九音域《我在精神病院學斬神》以“義”為精神內核,運用爆破的想象力,講述“守夜人”保衛家園的故事,傳達了正面向上的積極能量和當代人應有的使命擔當。在熱血故事中頻現的金句,既是人物情緒和精神的寫照,又對讀者的現實生活作出某種映照。
我會修空調《我的治愈系游戲》運用了虛構與現實的雙線敘事,在虛擬的龐大世界和真實的豐富生活中編織多條敘述線索。人性和欲望的陰冷潮濕被具象為游戲里的世界,治愈就是敢于承認這一切,并奮力自我拯救。小說在恐怖故事的架構下,不僅有溫情,更有面對生活和自我的力量。
紅刺北《第九農學基地》將種田文、克蘇魯元素、末世文以及成長小說等融于科幻題材中,對末世人類的困境進行了想象性敘述,鮮明地主張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內在嚴肅的生態倫理展現出這部作品的獨特品質。人類需要美好的生活,眾生萬物也有自身生存和進化的權利。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人類發展的應有之道。
群星觀測《寄生之子》是一部以奇異效果回饋現實的科幻小說,展現多種文明交互的圖景,看似平常的生活中隱伏著不平常,共同建成了這部小說的豐富內核。正與善,成為世界的底色和終極訴求。無論跨種族,還是文明之差,愛與友誼總是樸素的。《寄生之子》以令人震撼的想象力和溫暖的人文關懷,洞悉并表達了普遍且永恒的情感力量。
(作者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