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寫《國寶》的祝勇:文學是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方式
在故宮工作,拍故宮,寫故宮,祝勇與故宮逐漸成長在一起,成為故宮的一部分。早在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祝勇就特別喜歡去故宮轉悠,沉浸式感受其中的文化氣息。
祝勇在故宮拍攝空鏡(祝勇提供圖片)
后來祝勇進入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工作,更是與之朝夕相伴。對于祝勇來說,“歷史變得可以觸摸。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故宮從規劃到建筑布局,都體現著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故宮獨立而靜謐,它似乎停留在自己的時間里,不受現代時間的干擾,又在以獨特的方式與這個時代交互。明代故宮建筑1420年建的,僅僅是建筑就已經存在了600多年。同時它代表的幾千年的中華文化?!?/p>
平時在故宮博物院里面上班,祝勇說,自己不會時刻想著故宮背后深厚的歷史,“因為它已經成了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我日常上班的路,就是幾百年前,那些書中的歷史人物走過的路,感覺很神奇?!?/p>
每天當從“天安門東”地鐵站出來走向故宮博物院上班的那一刻,祝勇甚至覺得,不同的時間在同一個空間有了重疊,“坐地鐵全是上班的人群。從天安門東出來,會遇到大量去國貿上班的人群。但是一走進故宮博物院里,馬上感覺就不一樣了,時間變了。心也靜下來了?!?/p>
《國寶》
當人沉浸在一個大部頭作品里
生命是被滋養的,而不是被消耗
封面新聞:在一個快節奏時代,藝術作品也越來越短。寫長篇小說,不只是花費時間,更需要足夠的定力。寫長達60萬字的《國寶》,感受如何?
祝勇:我對此深有感觸。寫一個長作品最大的挑戰是:要有足夠的定力,沉得住氣。否則寫著寫著興趣就轉移了。我有一個比較熟悉的作家朋友,他的寫作都是一個作品按十年去做。一般想法是,十年啊,中間會出現多少新人,人家會把你忘了。但寫大作品,心一定要定得住。這樣的人是我的榜樣。他都70多歲了,現在手頭還在寫一個大作品。我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學習。
封面新聞:現在是一個視頻圖像非常盛行的時代,有人說,網絡小說都顯得過時了。在這種情況下,嚴肅文學的受眾更是顯得小眾。對這種狀況,你會覺得失落嗎?
祝勇:我并不覺得失落。因為我不覺得這是文學本身的問題。而且,只要人性中對高尚和美好的追求不完全磨滅,我相信不會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再看嚴肅文學作品,視頻越來越短,信息越來越碎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產生偉大的作品。泡沫不管多絢爛多流行,終究都會消失。
當然,短視頻里也會有好作品,比如范偉曾演過一個兩分鐘的微電影,也挺有深度。這讓我想起過去80年代流行過的微型小說,它是有點小意思,但容量畢竟是少的,深度畢竟是淺的,不可能跟《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相比。我昨天在電視機上看了一遍電影《紅高粱》,從頭看到尾,看完覺得深有觸動。這是短視頻或者短劇沒法提供的。
或者說,一個長篇作品所蘊含的能量,是短視頻所容納不了的。我之所以對長篇作品很有信心,是因為當人沉浸在一個大部頭作品里邊的時候,生命是被滋養的,而不是被消耗。比如說,我最近讀到托爾斯泰《復活》,這是19世紀末的作品。但今天讀起來,依然覺得很有生命力。
你不會覺得它是過時的。這種對時代的穿透力,對人的精神啟迪和情感的關照之強,是今天任何一個短視頻都替代不了的。好書的陪伴和滋養是生命離不開的東西,它是一個睿智的生命對話者。咱們中國人相信物極必反,如果過度碎片化,或許將來會返回長篇。我聽說現在一些人開始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中找到一種自我的精神療愈?!段以趰u嶼讀書》這個節目在網絡上走紅,這些都是跡象:年輕人突然發現,其實自己的生命需要文學。
封面新聞:你平時有怎樣的閱讀習慣?不少人失去了深閱讀的能力,常常覺得讀不進去。
祝勇:我就是什么書都看,側重于文史社科比較多。有的書讀得快,有的書讀得慢。我基本上沒有一天不讀書,這是實話。我特別喜歡讀鴻篇巨制的長篇作品。當讀進去的時候,在寫《國寶》之前以及在寫的過程中,我讀了《戰爭與和平》《復活》《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等等,好像進入了小說里的一段時空。讀完的時候,感覺自己的一段生活結束了。跟一個好朋友要分離的感覺。有時候我甚至都舍不得看完。我覺得首先是要先把書拿起來。
不少人說自己沒時間看書,但卻有時間刷短視頻。或許有人說短視頻短啊。但是短視頻短,擱不住你一直刷啊。你往往不會只看一個兩分鐘的視頻,而是一看就停不下來,刷一堆,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如果這一兩個小時用來專注閱讀,可能一本不太厚的書,都能看個大半了。我覺得不是沒時間的問題,而是你的優先秩序安排的問題,而且沒有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
要有意識保護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不要分散掉,不被璀璨的東西給誘惑走
封面新聞:這些年,你除了寫作還參與制作、導演過多部紀錄片。你曾擔任《1405,鄭和下西洋》《我愛你,中國》《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大型紀錄片的總撰稿。由你擔任總導演的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入選“新中國七十年紀錄片百部典藏作品”?,F在是視頻盛行的時代,為什么你沒有去專心紀錄片,還是把文學寫作當成你的志業。你沒有被這個視頻時代席卷帶走,原因是什么?
祝勇:你觀察得挺深入的,我的確是差點被視頻浪潮帶走了。但之所以沒有,是因為我還是更看重文字寫作。文學能更深入地表達人的情感,更深層地思考人的處境。沒有一種手段可以與文學相媲美。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如果信息過于駁雜,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不能專注。而文學則讓我們有內心的定力??赡芨疫@些年在故宮工作,“接觸”到的都是比較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東西有關,導致我內心判斷的尺度譜系比較長遠:做事情不能光看璀璨度、短暫的曝光度。
比如說,有時候收到一個電視節目邀請,我都會很慎重。因為那會讓我的心變散,影響到我的寫作。這么多年,我聚焦的東西還是在文本的塑造上。盡管都說很多人沒有耐心去看一個大部頭的作品,但這種浮躁不是我的事兒,我不能跟著變浮躁。而且,我始終覺得,我還是要做一些對我自己能交代過去的東西。我已經50多歲了,有時間緊迫感。而且要有意識保護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不要分散掉,不被璀璨的東西給誘惑走。
面對這個猶如走馬燈式的世界
你如何擁有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定力
封面新聞:有一個挺特別的現象:一個人有文學閱讀習慣,和沒有文學閱讀習慣,還真是不太一樣的狀態。你覺得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祝勇:從實用的角度來講,所有的學科里面,文學是最沒有用的。它不能用來求職,也不像心理學那樣可以用在實踐中去真實地幫助人。莊子曰,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徐光啟說,無用之用,萬用之基。每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學科只適用于一部分人,但文學是所有人離不開的,它跟所有人都有關系。因為它講的是人的生存處境,人的命運。一些看似沒有用的東西,實際上是最有用的。文學平時看著沒用,但到了關鍵時刻,它可能會成為幫你解決人生大問題不可或缺的朋友。比如面對這個猶如走馬燈式的世界,你如何擁有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定力。
封面新聞:也就是說,文學不太能被工具化,它離生命的本質比較近??档抡f的人是目的,人不是工具。
祝勇:是這樣的。這幾天我在寫一個文章,是關于明代畫家沈周。他一輩子都不參加科舉,其實他寫文章很好,參加考試肯定沒問題。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消耗在外在的事情當中,他更愿意體會生命本身的快樂。所以他就漫游讀書寫作畫畫。一輩子非常充實,非常快樂。他的故事也讓我感悟到,其實人生對于物質的需求,真的不多,沒有必要為這些外在的東西,去傾盡你的一生去追求。你原本可以擁抱一個更自由的人生。
說到我自己,1990年大學畢業,趕上文人下海潮,很多文人都去開公司。而我選擇寫文章給雜志社投稿。在別人眼里我非常不合時宜。后來就是考公務員,現在又是流行當網紅。如果我去跟這些風潮,隨波逐流,搖擺不定,那今天就不是現在的我。一個人認定自己最合適最喜歡的事情,從一開始你就去做就行了。你是經商的料,就去經商。你喜歡從政就去努力做。喜歡寫作就專心寫作。不能一直跟著別人做啥你也做啥。就跟挖井似的,不能到處都挖。沒有看到馬上出水就趕緊換一個地方挖。結果是一口出水井都沒打出來, 被潮流卷得無影無蹤,這樣的人多的是。
封面新聞:能看得出你對文學很有信心。
祝勇: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能始終陪伴你,人都是孤獨的。就算是你的伴侶、子女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著你,歸根結底你還跟自己相處最多。那么,文學是生命最好的陪伴,是跟自己相處的一個最好的方式。事實上,當你懂得這些以后,你會發現,你對伴侶、子女以及他人、世界都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說到底,文學能幫助我們超越自己生活的限度,去看到一個更廣大深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