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年俗文化是春節的魂兒,要守護好年味兒
1月29日,乙巳蛇年正式到來,這也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貼春聯、掛年畫、逛廟會、賞花燈、耍社火……在全國各地,這些年俗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春節畫卷。
著名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馮驥才表示,無論是其規模、價值,還是精神內涵,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我們要保護和珍視這一文化遺產,守護好春節的年味兒。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民間生活最盛大的事。人們自然要把對未來的希冀,如幸福、平安、吉祥、和諧、團圓、富有等,通過年俗表達出來。
馮驥才說,人們通過各種傳說、祭祖、年夜飯、燈籠、鞭炮、春聯、福字、窗花、年畫、廟會、社火等等難以盡知的風物與習俗,采用富于魅力的繪畫、書法、音樂、曲藝、雜技、戲劇、雕塑、民間工藝等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以及年時特有的吉祥圖案和吉祥話語,努力將年營造成一個極其強烈的、理想化的、易感的、春節特有的文化空間。
“在世代相傳中,人們一邊相互認同、約定俗成,一邊不斷地自我豐富、深化、規定,從而形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節日。”馮驥才說。
年畫是不可或缺的過年元素。馮驥才說,年畫表達了春節的理想與愿望:吉祥、祝福、盼望、避邪。人類的年節,與自然周而復始有關,是人類一年一度中或播種、或收獲的慶典。過年使人類對新的生產勞作與收獲貯藏有所期待,企盼風調雨順。所以,中國人繪制的年畫無不表達著人們對來年生產、生活的祝福。這就是年畫一年一換,每年都要“新桃換舊符”的原因所在。
中國的春節跨度很長,從農歷臘八到轉年的正月十五,都在它的節日范疇,在這中間又有各種小的節日,各種年俗連綿不絕。
“年俗是過年的方式,年俗文化是春節的魂兒,它串聯起過去與未來,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一代代中國人就是從這些年俗中知道和了解春節的。只有走進這些年俗,營造好儀式感,才能守護好最濃郁、最純粹的年味兒。”馮驥才感慨道。
中國的春節,世界的年味。“春節是熟悉和認知中國人最直接的窗口,它列入人類非遺后,可以讓更多人讀懂浪漫中國、文化中國、活力中國。”馮驥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