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重構人際關系的重要儀式
對于普羅大眾來說, “年節”可以理解為一個詞,但對于民俗學者來說,年節則應該分成兩個詞來理解。年與節的最大不同,就是“等級”上的差異,年的分量要大得多。正因如此,中國人特別看重“年”。年的文化屬性,除除舊迎新外,就是通過各種儀式重構人際關系。那么,中國人是怎樣利用拜年這樣一個儀式來重構人際關系的呢?
正月里,這長達半個月的拜年儀式,是從祭祖開始的。這是因為過年時,首先受人一拜的肯定是那些已經過世的祖先。祭祖儀式通常在除夕夜宴前舉行。祭祖儀式一方面是感謝祖先的養育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祭祖得到祖先的庇護,表達晚輩們的感激之情,同時,祭祖也增加了參拜者們光宗耀祖的使命感。通過祭祖儀式,在祖孫間構建起了一個跨越代際關系的和諧社會,它讓族人變得更加團結,讓家族這個社會最小細胞變得更加健康,更具有凝聚力。
按規矩,初一是不能出門拜年的。這天人們的拜年活動只能在家里進行。如小孩子們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年,給叔嬸、哥嫂拜年。老輩則通過給晚輩“壓歲錢”的方式給孩子們拜年。其目的就是在家族間構建起一個和諧社會。
初二,姑娘一定會領著姑爺、孩子回娘家給娘家人拜年。最典型的就是天津姑爺會專門為岳父岳母操辦丈母娘宴。它所強調的是在親家之間構建起一個和諧社會。
按老禮,初三才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從這天開始,人們會給親朋好友拜年。進入工業社會后,還要給同事們拜年。因為需要拜的人太多,所以需要多持續幾日,有的甚至要持續到正月十五。而初三以后的拜年,顯然是在重新梳理親朋好友間的人際關系。俗話說:“馬勺難免碰鍋沿兒。”有了矛盾怎么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拜年來緩和,拉近關系。想想看,過年了,人家都到你家來拜年了,你還會記恨人家嗎?肯定不會了。所以拜年就像電腦的殺毒軟件,有了病毒,通過拜年殺一遍毒,什么問題都解決了。通過拜年的定期殺毒,會使親朋好友更加團結,更加親密無間,一個親朋好友間的和諧社會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正月初八是春節期間耍社火的日子。從初八到十五,人們都會扭著秧歌,踩著鼓點,到附近的村村寨寨拜年,今天走王莊、李莊、鄭莊、崔莊,明天走趙莊、苑莊、秦莊、棗莊,在這個過程中,村村寨寨就會變得更加團結,一個以周邊村寨為單位的和諧社會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總之,春節似乎就是為重構人際關系而生,它從祭祀祖先開始,然后層次清晰地、一層一層地擴展拜年活動的范圍,這也說明中國人在重視祖先、家庭的同時,也不忘親家、親朋好友、社區鄰里、父老鄉親,并通過春節拜年這樣一個儀式,讓整個社會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