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如何看見身邊的風景?
    來源:文藝報 | 張昊月  2025年01月27日08:44

    發刊詞

    在時代的浪潮中,文藝的畫卷正以全新的姿態展開。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傳播格局和文化生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技術的進步,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也必將掀起一場大眾文藝的創作熱潮。在這樣新大眾文藝的創作熱潮中,不斷涌現出新作品、新現象、新觀念、新方法、新形式、新業態,從網絡文學的蓬勃興起,到短視頻、網絡劇的異軍突起,從虛擬現實藝術的探索,到人工智能與文藝創作的碰撞,文藝的創作、傳播與接受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跨領域、跨文化的文藝交流與融合成為常態,新的作者群體不斷涌現。《文藝報》特開設“新視界”專刊,持續關注新時代中新的文藝現象,見證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征程。本期刊發《文學如何看見身邊的風景?》,由小紅書“身邊寫作大賽”切入,探討大眾非虛構寫作,聚焦身邊人的寫作熱潮,記錄普通人的文學生活。

    街頭的“身邊寫作”海報

    “身邊”故事墻,每扇門后都是故事的房間

    “梅英的手沾滿了泥土,她的生命就像一捧凝于掌紋中的大江,隨著歲月豐枯,自顧自流淌。”

    “我們的工位寬70厘米,擺放著一臺廉價的電腦和一個頭戴式耳麥,主管要求每天通話次數120次,通話時長60分鐘。”

    “我的女兒也會很快長大,我相信,童年時那些幸福的瞬間,和完整的自我意識,也將永遠銘記在她心底,成為一生中對抗艱難險阻的鎧甲。”

    這些語句出自前不久小紅書“身邊寫作大賽”的參賽文章。“身邊寫作大賽”旨在喚醒寫作愛好者的寫作潛能,激發他們將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和思考訴諸筆端,表達普通人的時代觀察和人生思考。寫作者來自各行各業,身處大千世界的許多地方,有的居于國內,有的漂泊海外。他們懷揣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理解,持續地記錄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許多小事如涓涓細流匯入故事的滔滔江海,便成為一件引人矚目的大事。

    夏美是“身邊寫作大賽”的負責人,最初她和同事關注到許多人在小紅書平臺連續記錄日常生活,這種記錄或是一趟愉悅的旅程,或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抑或是難以擺脫的煩惱。人們也會在平臺分享鮮活的日常經驗,如勾勒美食地圖、撰寫裝修指南。“生活記錄”的標簽下,每天有近百萬篇的新筆記誕生。在夏美看來,連續記錄生活本身便是對生活的再創作。她相信如“身邊”寫作者旺仔秋秋糖所言,這些寫作就好像島嶼一樣,它們一定是在那兒的,只不過島嶼可能隨著水位線的忽高忽低,有時候會沉在底下,別人可能平時刷不到,但它們一定是存在的。夏美和她的同事希望能通過大賽的方式把這些故事激活,浮出水面讓大家看到。

    “身邊寫作大賽”落幕后,《2024小紅書身邊寫作文學報告:寫作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出爐。報告顯示,從2024年9月19日到10月22日,1萬多位寫作者投稿兩萬三千多篇,總字數接近1200萬。來稿中,親情、友情和校園生活是寫得最多的題材。多數寫作者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故事大多反映最近的二三十年里的社會生活和人生遭際。最遙遠的故事來自厄瓜多爾的基多——探險者寫下半個地球之外、遙遠的亞馬遜叢林里的另一個世界。也有講述600年前的故事的人——一位前記者為父親寫回憶錄,不斷向時光的深處蔓延,串聯起整個家族的歷史。他們的故事如點點星辰,于不同的星系閃耀,并共同繪就一片故事的星空。

    凌晨發出的信件

    我戀禾谷是一位年逾古稀的寫作者,不少讀者親切地稱她為奶奶,也有一些讀者稱她為姐姐或是阿姨。我戀禾谷最初在外甥女的建議下開始在小紅書平臺發表作品,第一篇文章《感激母親》寫于2022年的母親節前夕,她以質樸而又真誠的語言,回憶母親對她的深愛和給予她的一切。隨后她又一點一點地在梳妝臺前寫作,每天下午能寫兩三個小時。她生命中難以忘懷的故事在紙頁上流淌,時光并沒有抹平故人的履痕,那些遠去的人和事在我戀禾谷的筆下再一次生出活力。每次寫完,她都會朗讀,用語音轉文字軟件將紙面的文字轉換成電子版。這個過程就像是傳統與當下的接力,我戀禾谷既遵循著傳統的寫法,用筆在紙上一筆一劃地憶寫,又熱情地擁抱新的寫作方式,將紙上的方塊字用手機編碼成互聯網上通行的文字符號。她的朗讀更是為寫作本身賦予了儀式感,讓寫作成為一件萬分鄭重的事情。

    《老伴兒的生平》是我戀禾谷此次“身邊寫作大賽”的參賽作品,她以17篇連載的方式細細勾勒老伴的一生。此前,我戀禾谷已經在小紅書上連載了《姥姥》《小姨》《姐姐》《我哥》《婆婆》等親情故事。我戀禾谷的敘述不疾不徐,讀來讓人自然走進她的故事中,不能放下。《姥姥》一文這樣開頭:“姥姥家和我們家住在兩個小自然村,因為都小,兩個村合并為一個行政村。那時姥家的村莊只有一個生產小隊叫一隊。我家的村莊有兩個生產隊,分別叫二隊和三隊。”這樣的開頭牽引讀者自然地進入她的文字世界。《姥姥》一文中出現的小姨,她的經歷后來又在《小姨》中詳細展開。我戀禾谷的家人在不同的故事系列里相互串門,這種互文式的寫法讓他們的生命得到舒展,不同的故事系列繪出一頁頁生動的家族圖譜。因為與老伴陰陽兩隔,內心悲慟深沉,將很多親人的故事講完后,她才講起老伴的故事,并以該系列故事參加“身邊寫作大賽”。我戀禾谷從老伴的童年講起,到他們相識相戀,再到后來他們共同經歷陽光風雨。我戀禾谷并沒有塑造一個完美的老伴形象,而是想要將心中的真實的老伴寫出。每篇的下方,我戀禾谷會在留言區再寫一小段話,抒發創作時的心緒。她在第二篇筆記里留言道:“我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前,發一篇筆記,也算是與老伴兒約會。”我戀禾谷常常在凌晨三四點發表《老伴兒的生平》,她說:“我想靜悄悄地發給他,我寫的是他,我也愿意讓他看著我把這當作跟他的一次對話。我要天亮發了,他不就看不見了。”我戀禾谷樸素地期望逝去的人有魂靈,這樣,一篇篇筆記便能化作一封封飽含思念的信件,在寂靜的凌晨發向自己的老伴,由此打撈逝去的時間,沖破物理世界的藩籬,與思念的人再次相逢。

    我戀禾谷把寫作當作生活中的樂趣,她說這是“哄著我自己玩”。她寫生活周圍的人、故鄉的土地、村子里的鄉親們。向記者講起寫作的故事,我戀禾谷愉快地說:“我寫得可快了,我的手比腦子都快,因為那些事我只要一想寫就在我眼前。假如有一天我寫不動了,我也不遺憾。正如我當初想寫的時候就寫一樣,我不想寫時我就不寫了。”樂觀豁達的心態,如她溫暖而平和的文字一樣。

    哪里都是寫作的房間

    云溪常在網絡平臺發表女兒的成長故事,它們匯集成《在普高率40%的郊區,我女兒有她自己的“北下關”》這篇長文。“北下關”出自童漠男的脫口秀,是一所普通小學,他在那里度過快樂的童年。云溪的故事里,她的女兒也上了類似北下關小學一樣的學校,她在文中講述:“幼升小這一年,大部分小伙伴都搬走了,女兒進入了那些家長口中的‘菜小’。別人說‘菜小’可能是個形容詞,我們學校卻是真真正正就在菜市場后邊,每天上學都要穿過蔬菜區、水果區、干料區和豆制品區,農歷逢五逢十的日子,還有花鳥魚蟲沿街一路擺開,煞是熱鬧。”

    云溪筆下的這所學校是平房建構的校區,雖然那里的教學資源有限,卻有著十分多彩的課外活動,種植各種時蔬的菜園、不設門檻的球隊、午休時自主排練的樂隊,都是學生們的樂園。“菜小”的學生在校園里不受太多的束縛,按照孩子們的節奏自然成長。云溪的另一篇筆記敘寫了女兒上學經歷中“真高興”的時刻,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她說體育課踢了一節課足球,很高興。突然被通知取消了延時課,很高興。放學時看到天氣特別好,很高興。”這些“真高興”的時刻伴隨云溪的女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

    女兒快樂成長是云溪系列文章的主線,教育情境中家長們的思慮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緊密交織,構成了強烈的敘事張力。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為孩子的成長費盡心思,云溪察知,“在網絡上,時常有陌生人說我女兒很幸福,給我頒出好家長證。關掉網絡,是另一番景象”。現在的家長們在孩子升學各個關鍵期表現出的焦慮情緒,反而助推她和家人“逆流而上”,不加入“雞娃”群體。云溪細膩生動的文章為讀者提供一種非典型的教育樣本,促使我們去思考和探索教育的本質。

    對于云溪來說,日常的記錄都是有感而發。她飯后閑暇時坐在餐桌邊,一邊喝茶,一邊慢慢思考,想到什么就隨手記一下。假期里陪孩子出去玩,云溪坐在場邊,記下孩子游玩的各種細節。有一次在飯館里面吃飯,前桌一對母子的互動引起云溪的注意,出來以后她還回味剛才的場面,就干脆停在路邊用手機把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些隨手的記錄將生活的瞬間化為永恒的記憶,云溪覺得時間稍久就可能遺忘,保持及時記錄的習慣尤為重要。

    云溪女兒成長的故事被很多“薯友”看到,他們在留言區留下他們的教育心得。有的讀者讀完一篇筆記后,往往會進一步追問一些育兒細節,云溪便根據那些問題不斷地續寫女兒的上學記。云溪的寫作方式具有較強的交互性,讀者的留言為她帶來精神鼓勵和寫作靈感。那些正向的反饋給予云溪更大的動力,讓她“覺得還挺有勁兒繼續寫下去”。云溪的文字治愈讀者的同時,她也從讀者的留言中汲取力量。一位網友兒時放學路上抬頭看天看云,眼中的天空遼遠,雖然長大后去過很多美麗的地方,卻覺得都不如兒時記憶中的一瞬更為寶貴。這位網友的分享令云溪印象尤其深刻,很多像這樣的網友的反饋,讓她更加確認,童年時那些看似無用的快樂會成為人生中很重要的基石,也是因為這樣,她才越來越多地分享孩子成長的話題。

    小紅書“身邊寫作大賽”頒獎典禮當天,主辦方舉辦了一場沙龍,沙龍的名字是“建造自己的房間”,取名靈感來源于“身邊”寫作者旺仔秋秋糖的一段話:“我認為寫作并非要在準備萬全的時刻才會發生,在生活的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突然產生靈感或發現值得記錄的事件……心動就行動,很多想法轉瞬即逝,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屬于我自己的房間’。”英國作家伍爾夫曾寫道:“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伍爾夫的話強調“自己的房間”及其隱含的獨立性對于寫作者來說至關重要,旺仔秋秋糖拓展了信息時代“自己的房間”的含義,將“房間”引申到任何能夠寫作的空間。一百年前,伍爾夫寫作的房間需要相對隔絕封閉,如此才能免受他人的打擾而潛心寫作;如今這間“房間”則在互聯網時代常常打開門窗,迎接遙遠的來客。

    蝸牛也會奔跑

    奔跑吧蝸牛是一位電話營銷員,他從2022年8月起連載“我在廣州打電銷”系列筆記,筆記用幽默戲謔的語言記錄電銷工作的喜怒哀樂,多篇筆記集結為《35歲從頭來,我在廣東打電銷》。這是一組日更的文章,讀者能夠從文章里細致地了解奔跑吧蝸牛每天工作的內容,和他工作中煩悶憂愁與喜悅滿足的感受,還有他的幾次工作變動,也一同看到他獲得客戶信任并成功開單的經歷。

    奔跑吧蝸牛的每篇文章不長,多用平實的語言敘寫,像是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在網絡空間與素不相識的網友的密切交流。他第一次寫作是在第一天從事電銷工作下班后,那時他感到非常不適應,便在公園的臺階上用手機記下了當時的心緒。此后,他時常記錄當日的工作狀態和心境,公園成了他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點時間,放松自己疲憊身心的場所。他常常在午休時間下樓,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用手機輸入一篇日記。最開始他以這樣的方式宣泄內心的不滿和壓抑,想記錄自己是如何“熬”過不順利的生活的。看到越來越多的熱心網友留下的真誠鼓勵,也從他們的留言中了解到,很多像他一樣漂泊異鄉,為了自己和家人奮力打拼的人們的工作生活經歷,他逐漸轉向有意識地寫一些能夠治愈他人的文字,他希望能夠為處于相似的處境中的人傳遞更多的安撫和信心。

    不少人評論讀奔跑吧蝸牛的文章有觀看脫口秀的爽快的感受。他總能以幽默的語言,為艱難的日子增添許多笑意,并能一針見血、以小見大地寫出許多打工人體會到的日常的負重感。“我開始帶飯上班了,因為我不想錯過公司唯一的福利——微波爐。這臺微波爐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集百家味道之所長,臭烘烘的。里面熱出來的飯菜,味道來自五湖四海,讓人沒有食欲。”“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與“沒有食欲”之間產生的微妙的反差,與其中巧妙蘊含的戲謔感令人捧腹之余又引人深思。

    在奔跑吧蝸牛自己看來,他參賽前都不覺得自己是在寫作,他認為之所以被很多人關注,是因為他的文字比較接地氣,書寫的題材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他在創作談里寫道:“其實普通人的生活不普通。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最難的。因為他們要活在這么復雜的社會,靠自己去拼搏。我覺得普通人的記錄太重要了,記下人生最真實的東西,這才有意義。”奔跑吧蝸牛的不自覺的寫作別具一格,他寫自己的普通,也寫像他一樣默默耕耘、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不普通。

    “身邊寫作”是對自我的發現

    作家、學者張怡微是本次“身邊寫作大賽”的評委之一,此次參賽的非虛構寫作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在英國做陪讀的雅思老師,辭職后重新謀職的配音演員,生活在中國的意大利人,他們的文章觸及變化當中的社會的很多面相,例如后疫情時代職業的變化、自閉癥兒童上學的現狀、日常生活中的迷茫和追尋等等,這些細膩的寫實記錄提供了觀察世界的特別視角。張怡微認為“社會變化當中一些流動的、斷裂的經驗是很可貴的,也是當下學院式的寫作里沒有的,它和人的生命力、生活力有關”。

    張怡微特別關注身邊寫作呈現的媒介樣態。她留意“身邊寫作大賽”參賽作品常常配圖豐富,形成圖文并茂的敘事效果。張怡微認為這是對文學傳統的傳承,我國繡像小說中配有與文本相關的不少插圖,圖文并茂是重要的文學傳遞方式。“身邊寫作大賽”的作品含有多種敘事元素,它們構成多層次的敘事樣態。

    我戀禾谷的文章封面中有許多盛開的花草,它們表現出的昂揚的生命力與快樂的氣息溢出手機屏幕。她常常在講述親人故事時配上和他們相關的照片,那些照片讓文字更為鮮活感人。《我的姐姐》的封面是一個枕套,她說那個枕套是她的姐姐上世紀60年代末結婚時買的,上面用機器繡著“早更”兩個字,和一男一女迎著朝陽扛著鋤頭下地的圖案。我戀禾谷上中專時姐姐把枕套送給了她,后來幾次搬家,她都將枕套帶在身邊,當作懷念姐姐的信物。

    “身邊寫作大賽”是近年非虛構寫作的一個縮影,張怡微認為這反映了人們對于真實性的渴望。百姓人生和工作現狀已經被社科領域的研究者關注多年,近年進入了非虛構創作的領域。張怡微思考的是,當其他學科被識別出文學性時,我們需要警醒,如何寫出文學所具有的獨特性。在她看來,文學更加強調個別,強調傳奇色彩,是“對自我的發現”。非虛構寫作正是一次次的“自我發現”。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寫作和閱讀讓我們彼此看見

    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曾提出“重建附近”的概念,鼓勵人們在“最初500米”內和身邊的人建立更為深入而廣泛的聯系,將附近作為一種觀察世界的基礎。由此,人們能更清楚地看見彼此,既看見“你”和“我”的差異與邊界,也能看見“我們”的共性。“身邊寫作”便是促使人們看見身邊故事并書寫身邊故事的方式,人們從最初的500米出發,不斷向外拓展,從而看見遠方的風景,聽見世界的聲音。

    居住中國的意大利寫作者ale是“身邊寫作大賽”參與者之一,他在小紅書寫過這樣一段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暫時中斷常態的孤單,這是文字近乎神圣的價值。寫作,就是我的歸屬之地——我覺得別人看到我的文字,是邀請大家到一個我很私密的地方,共度一段時光。”這道出了他對“身邊寫作”的理解。

    近些年涌現不少“身邊寫作”的非虛構佳作,作者透過普通人的視角,去書寫社會的不同場域中的駁雜人生。不同于學者型非虛構的嚴謹與學理性的論辯,也不同于記者型非虛構的職業化寫作特征,他們的寫作通常寫“我”的真實經歷,寫下的文字充滿血肉,往往將讀者帶往一個個陌生但又真切的生活現場,更加理解蕓蕓眾生的酸甜苦辣,更加了解世界的遼闊多彩。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是深受讀者喜愛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他細致地講述了從物流公司夜晚辛勞工作,到當快遞員奔忙送快遞的日常工作,還有他從事的其他行業的經歷,以及他對于多種行業的觀察與反思。讀者從他的作品中得以了解網購便捷性的背后,快遞員如何細致地分工協作,也認識到輕松購物背后快遞員所承擔的“不輕松”的勞動。胡安焉的作品引人入勝之處在于他向我們揭開熟悉的陌生人的面紗,書中豐富的個人感受和心理描寫讓讀者如臨現場,向社會打開一個個職場的門窗。胡安焉等人用筆寫下自己的職業歷程、生活足跡;楊本芬則回望家庭歷史,用樸實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家人們的生命旅程,描摹大時代中普通人的悲歡。她筆下秋園的故事感染眾多讀者,她為家庭辛勞一生,面對苦難堅韌地生活,在人生重要關口堅信自己的判斷,不斷地找尋真實的自己。翻開《秋園》,讀者閱覽、體味了上世紀一位普通女性坎坷又多彩的人生。秋園的故事令人垂淚也給予人許多力量。

    互聯網平臺的非虛構寫作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生長,作者通過個人自媒體賬號,或通過其他媒體平臺發表作品。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近年來持續關注和研究非虛構寫作,在他看來,非虛構寫作中的“非虛構”并非指寫作技術或是文體特征,而是表示求真的寫作態度,“所謂的非虛構寫作,我認為是一種真誠、質樸的寫作,非虛構的寫作態度不裝飾、不加料、不要濾鏡,是含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寫作”。他也認為非虛構寫作的發展與網絡的日新月異密不可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互聯網原住民開始陸續在網絡世界發表作品,到今天30年的時間里,人們已然適應在網絡平臺書寫與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互聯網上甚至形成了全民寫作的熱潮,表現出全流程和全域的寫作景象。他將這樣的寫作景象稱為“多主語的重疊”,“多主語”表現在寫作者身份的多樣性和平等性,無論是作家還是寫作愛好者都共享網絡寫作平臺,表達自己的聲音,他們的聲音并無高低貴賤之別,無數“小主語”匯聚成眾聲喧嘩的寫作景觀。當人們愿意講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審美生活、寫作生活和文學生活,這便是最可貴的事情。

    從博客寫作到如今紛繁多樣的網絡平臺寫作,“身邊寫作”越來越活躍,越來越多樣。人們從不同平臺尋找表達的媒介,以寫作的方式分享對于社會和人生的觀察與思考,形成大眾積極投身寫作的繁盛景象。這反映出閱讀和寫作始終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文學仍然是當代人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記錄生活的重要路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国产A∨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992tv精品视频tv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