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年書》:春節呈現的璀璨光彩
《爆竹除舊慶升平》 一九五○年春節 豐子愷作 選自《過年書》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人參與的文化實踐形式,春節承載著深厚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
2024年年底,“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可,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化學者馮驥才編著的《過年書》,不僅為我們細致入微地展現了春節豐富多彩的歷史背景和紛繁多樣的習俗,更是對這一承載深厚民族情感的重要節日所蘊含的民族精神,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獨到的解讀。通讀全書,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中國人的過年景象,于人間煙火中,感受獨屬于春節的溫暖與力量。
《過年書》將春節傳統文化巧妙地分為“年的感懷”“年的沉思”“年的藝術”“年的思辨”“年的話語”五個部分,猶如五幅絢麗多彩、令人沉醉的畫卷,收錄了《守歲》《花臉》《春節八事》等50余篇馮驥才關于年的文章和訪談,并配以30余張彩圖,全面涵蓋了關于春節的抒情散文、民間文化的搶救與傳承、春節習俗的社會認識等多個層面。作者憑借其優美動人的散文筆法,生動地描繪了童年時期中國北方城市天津過年的情景。濃濃的親情在過年時恰如冬日里的暖陽,溫暖而明媚,讓人感受到春節帶來的純粹喜悅。馮驥才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以其細膩的文字描繪出一個充滿年味的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情調。如,他提到了小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情景,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傳統菜肴,有象征團圓的餃子,有寓意年年有余的紅燒魚,還有香甜可口的八寶飯……全家人一邊吃著喝著,一邊暢聊著過去一年的趣事,氣氛溫馨而融洽。飯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穿上紅紅綠綠的新衣服,跟在大人身后一起去放煙花。那一刻,全中國的人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辭別舊歲。書中描繪的每一個細節,都讓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充滿歡聲笑語和溫馨氣氛的童年時光,感受著春節獨有的魅力。
馮驥才長期致力于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對春節一直持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精神一年一度的釋放,承載著深厚情感與價值觀。春節諸多習俗如團圓、拜年、祈福,讓人們在辭舊迎新中傳承家族觀念,強化民族認同感,凝聚民族精神。他認為春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像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從傳統儀式到藝術表現,貼春聯、放鞭炮、舞龍舞獅等,都彰顯了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與底蘊,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符號。他認為春節是情感的歸巢與傳承,核心是家庭團圓,在外奔波的人此時歸鄉,親情得以凝聚升華。這種代際的情感交流與傳承,使春節意義延續。
在《過年書》中,馮驥才回憶起小時候和鄰居們一起逛廟會的熱鬧場景。廟會上人山人海,各種小吃攤、手工藝品攤、雜耍表演應有盡有。人們摩肩接踵,歡聲笑語不斷。穿梭在人群中,品嘗著各種美食,欣賞著精彩的表演,感受著濃濃的節日氛圍。他認為,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春節既要傳承核心內涵,也要創新形式;既保留傳統習俗,又結合現代生活方式,讓春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馮驥才對春節的這些理解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全書,使讀者對春節的理解超越了表面的慶祝活動,深入其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書中通過民間故事和小人物的視角,展現了春節背后平凡而偉大的情感與價值。比如,他通過講述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描繪了家人團聚時的溫馨與感動,以及每個人對家的深深眷戀。由此可見,《過年書》不僅是一份文化總結,更是一部充滿溫情的文學作品。
在結構上,《過年書》布局明晰,層次分明。馮驥才通過對春節各個維度的深入挖掘,將春節文化呈現得淋漓盡致。章節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顯示出作者嚴謹的邏輯性和藝術感。除了傳統習俗的描繪,馮驥才還積極呼應當今社會的變化,對當代春節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書中通過不同年代過年方式的對比,我們看到了時代的巨大進步。過去,物資匱乏,過年能吃上一頓紅燒肉、穿上一件新衣裳,便是孩子們最大的期盼;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質充盈豐富,但人們對過年的情感更多體現在精神追求上。書中還反映出隨著科技發展,過年的慶祝方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從傳統的登門拜年到如今通過手機視頻拜年,雖然形式不同,但傳遞祝福與思念的心意依舊。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年的回憶,更生動見證了社會發展,讓我們在感慨時代變遷的同時,對未來充滿了更多的期待與憧憬。
《過年書》不僅是一本關于春節文化的讀物,更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如何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實現文化傳承。馮驥才對于春節的期待與憂慮,也許正是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共鳴所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過年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方寧靜的天地,讓我們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味也在逐漸減弱。《過年書》的出版,對于傳承和弘揚春節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馮驥才在書中呼吁人們重新關注春節習俗,感知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倡議將這些傳統“搶救”回來。
即將到來的2025年春節,我們不妨翻開《過年書》,在字里行間感受那份沉淀在歲月中的年味兒。
(作者:戴有山,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遠程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