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天開不老春 ——國博蛇年新春文化展印象
展覽現場
乙巳蛇年將至,國家博物館在北4展廳推出“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以近200件(套)國博館藏文物精品和吉祥喜慶的展陳布置,在濃濃的年味兒中呈現春節的豐富文化內涵。
靈蛇獻瑞
唐代的彩繪十二生肖陶俑是國博備受觀眾喜愛的“明星文物”。它們都是獸首人身,身著寬袖長袍,兩手籠袖拱于胸前端立著。今年輪到龍和蛇“哥倆兒”迎賓了。展廳入口,龍陶俑和蛇陶俑迎面站立,“恭迎”觀眾,象征龍年與蛇年的交替輪轉,歲時更替。
龍與蛇的關系,在文物上可見一斑——蛇紋紋飾作為裝飾題材常常出現在商周青銅禮器之上,如商代北單卣的提梁上遍飾菱形花紋,就取材于現實中的蟒紋。提梁兩端則為龍首,器物上龍與蛇的親密結合,也暗示了龍形象的文化取材。
從展廳中青銅器的花紋上我們還可以發現蛇與另一種動物關系密切。細細觀察商代桓父己尊可以發現尊腹部獸面紋兩側各裝飾有一對脖子修長的小鳥,而鳥冠竟然是蛇形。蛇首向下作雙卷云狀,蛇身遍布陰線刻畫的鱗片。蛇紋與鳥紋的結合反映了古人心目中蛇鳥關系中融合的一面。旁邊的戰國鳥形蓋銅瓠壺則反映了蛇鳥敵對的一面。這只瓠壺的器蓋上趴著一只雙目圓睜的尖嘴小鳥,喙下左右各飾小蛇一條,雙爪也各抓握一條蛇,蛇身曲折回環作奮力掙扎狀,這正是自然界中部分鳥類能捕食蛇的生動呈現。而在展廳中央,著名的商代婦好鸮尊身上,蛇與鳥的關系似乎更為復雜。鸮尊雙翅部位各裝飾有一條盤曲狀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裝飾有連續的棱形雷紋。巧合的是,這條蛇正盤曲在鸮的翅膀位置,其造型又與羽翅形象近同,這是否在暗示著蛇與鸮之間的某種幻化與結合呢?
迎新迎春
東方風來滿眼春。展廳中,不少文物表達了對春的向往和對新年的美好祝福。墻上,懸掛著文徵明溫潤秀勁的行書七律扇面:“……漫拋舊歷開新歷,卻到衰年憶少年。潦倒不妨詩筆在,曉窗和墨寫新篇。”在元日,文徵明將自作詩錄寫于扇畫上,感嘆時光飛逝的同時,表達對新年新篇章的向往。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天是生機勃勃、萬物復蘇、草木萌芽的季節,因此,展廳中不少文物裝飾有花鳥瓜果圖案,春意濃濃。展廳中,清代豆青釉蜂蝶圖瓜式茶壺抓住了記者的眼球。這只小小的仿南瓜形小壺,把手上還長出了兩片葉子,別具情趣;壺身裝飾著大小不一、五彩斑斕、翩翩飛舞的蝴蝶和蜜蜂,逼真生動,似乎隨時要振翅飛出。這把壺生動地呈現了春到人間,蜂飛蝶舞,“蜂也喧喧,蝶也翩翩”的場景,同時,“瓜蝶”諧音“瓜瓞”,有繁衍不絕、生生不息之意。
展廳中,有一處裝置性展示設計得別出心裁——鋪展開的《百花圖卷》一側,布置了模擬的花叢。一群形態各異的玉雕蝴蝶被高低錯落地安放其間,宛如翻飛花叢中。通過布展的巧思,不同類型的文物實現對話,共同構成“穿花蛺蝶深深見”的詩意場景。
福履齊長
新春佳節之際,人人皆盼新一年能吉祥美滿。展廳中,空間布景與各類寓意吉祥的文物形成呼應,墻上投影著“歲歲長安,皆有所盼”“春日載陽,福履齊長”等吉祥語,展廳里布置起燈籠、春聯,各個角落都洋溢著濃濃的春節氛圍。
展廳中的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傳遞祥瑞、福澤的象征。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展廳中,清代白玉“天官賜福”佩,玉質溫潤細膩,中間鏤雕“天官賜”三字。“福”字在哪呢?就是左右兩邊雕刻的展翅蝙蝠,以蝠巧寓“福”。云蝠紋畫琺瑯提梁壺,明黃色的底上繪有藍色流云紋和紅色蝙蝠紋,寓意“洪福齊天”;繪有一圈“福祿壽喜”四個紅字的碗,每個字周邊還配有五只蝙蝠和一周如意紋,含“五蝠捧壽”之意。這類寓意吉祥的文物備受觀眾歡迎,都想來“沾沾福氣”。
陽和啟蟄,品物皆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將文物造型、圖案、歷史背景等蘊含的吉祥祝福,與現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結合,傳遞著國博對觀眾“百福駢臻、千祥云集”的美好祝愿。
(本文圖片為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