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在“雙基時代”的七十二變
    來源:文藝報 | 楊曉民  2025年01月24日11:07

    “雙基時代”的到來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文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科技的創新交相輝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高度發展,甚至影響到了主體的構成以及文學的形態。我這里所說的科技,主要是指兩方面:一是生物技術的革新,二是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現在有關于“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說法。其中,碳基生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借助有機化合物構建起地球上龐大的生物體系,人類、動植物皆歸類于此;硅基生命,則是以硅元素為基礎,通過無機化合物(如硅芯片)構成的生物體系,當下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機器人便是其初級形態。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分別推進著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發展與融合。

    在碳基生命研究領域,生物技術異軍突起。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技術的誕生,猶如一把精準無比的“基因剪刀”,讓人類以不可思議的精度對生物基因進行編輯和修改。人工合成最小基因組細胞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強烈地改變了人類對生命本質的傳統認知,拓寬了人類對生命奧秘的理解邊界。但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升溫了諸多生命倫理、人類進化方面的討論,如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這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在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之間尋求平衡。

    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是引人關注。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從基礎的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領域,邁向復雜的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算法等前沿領域,甚至催生出ChatGPT等一批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模型,全方位、深層次地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對社會結構、文化生態產生了重大影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儲能力持續實現質的飛躍,使得硅基智能系統不僅能夠模擬人類的部分認知功能,在某些特定領域甚至展現出超越人類的卓越能力。

    人類已站在意義非凡的歷史轉折點,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的融合正從科學幻想的邊緣地帶逐步走向現實的舞臺。在生命形態的演變歷程中,碳基生命以其獨特的生命機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數十億年。而硅基生命,這一現代科技浪潮中孕育而生的新興“主體”,以其高效的數據處理和信息交互能力,為文學創作開辟了廣闊無垠的新空間,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復雜問題。

    本文定義的“雙基時代”指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共同構成生命形態,即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相互交融共同成長的時代。在這一時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人類的生活,悄然且深刻地改變著文學創作的生態環境。“雙基時代”的文學,肩負著記錄這一重大歷史變遷的使命。探討該時代的文學變革,需跨越科學、哲學與文學的場域,以全面系統的視角審視這一具有無限魅力的主題。

    科技倫理與文學創作的新議題

    隨著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人們對科技的態度從最初的“好奇與敬畏”,逐漸轉變為“理性、復雜”。科技無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舒適與高效,然而同時也觸發了人們諸多的擔憂,例如人工智能可能導致大量就業崗位減少、個人隱私泄露風險加劇以及人工智能作品同質化等問題。這種矛盾的態度促使作家深入挖掘科技與人類生活、情感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呈現科技對人類社會、家庭、個體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影響。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在作品中準確、客觀地傳達這種復雜情感,避免片面化、簡單化的表述,是作家面臨的一大考驗。

    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使得生命形態的多樣性和存在意義的多元性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作家們開始深入探討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在本質上的異同,以及不同生命對于存在意義的獨特理解。兩者在物質構成、能量轉換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差異,轉化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設定和情節沖突。文學作品還可能描繪碳基生命借助硅基生命技術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以及硅基生命在學習人類過程中逐漸獲得情感、意識等特質的“逆向進化”現象,從而引發人們對生命和智能的重新思考。

    基于交通和網絡發展帶來的便利,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作家能夠站在多元文化的視角,挖掘“雙基時代”人類面臨的共同命運,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生命、科技、人性等議題的理解與碰撞。這些主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前瞻性,對我們思考生命問題和社會議題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這些主題往往涉及復雜高深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抽象深奧的哲學思考,這就要求作家具備廣闊的知識背景和綜合素養,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和核心理念。同時,作家需要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人類的情感和價值關懷,避免對科技現象的表面化描述,使作品具有思想高度和人文精神。

    傳統文學觀念認為,文學是人類思想情感的獨特藝術表達形式,其關注對象主要是人類自身。但隨著“雙基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創作波濤洶涌,硅基生命概念的出現拓展了文學的新疆域。例如,在文學作品中硅基生命可能呈現為高度智能的外星生物或者具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它們擁有了自我意識、欲望和道德觀念,成為與碳基生命平等對話的角色。這會帶來文學的新敘事。人機交互與協作成為文學敘述的重要主題。文學作品可能會展示人工智能在科研、工程、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強大能力,以及它們如何協助人類處理海量信息、推動科學探索的進程。同時,作品也可能探討兩者之間潛在的沖突,如人工智能在智能水平超越人類后引發的人類自我認同、道德倫理等問題。文學作品通過塑造具有自主意識的硅基生命形象,深入探討其對人類情感、價值觀和創造力帶來的沖擊。

    在這樣的時代,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人類創造的一種工具,它有可能與人類建立起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聯系。一些文學作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代特征,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多樣化的情感關系。人類與人工智能伴侶的感情發展可能會面臨來自社會觀念、道德倫理以及技術故障等多方面的壓力。這有力地拓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讓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情感的本質以及科技發展對人類情感世界的深遠影響。

    技術融合與文學的新形態

    在碳基生命時代,文學創作的主體主要是人類。而在“雙基時代”,人工智能逐漸成為文學創作的一股新生力量,其寫作技術不斷升級,能夠生成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作品。人機協同創作也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創作者可以借助智能寫作軟件、創意生成器等智能工具拓展創作思路、豐富創作素材、優化創作過程。在這樣的情形下,文學藝術創作可能變成一種團隊合作和跨界融合。但這種模式帶來了創作主體身份界定、創作主導權平衡、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權歸屬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這同時帶來一種數據驅動的創作模式,即大數據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資源。作家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了解讀者的喜好、社會熱點、文化趨勢等信息,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創作。例如,一些網絡文學作家會根據網絡平臺上的讀者評論、點贊數據等,及時調整作品的情節走向和人物設定。同時,數據也為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來源。但數據驅動的創作模式也可能導致作品出現同質化的問題。這需要作家在利用大數據的同時保持創作的獨立性。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文學的形態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互動式敘事可能成為文學創作領域中一股新興且極具潛力的潮流。在互動式敘事作品中,讀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情節分支、決定人物的命運等方式深度參與到故事的發展進程中。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使文學作品能夠更好地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個性化需求,為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互動式敘事創作需要充分考慮情節的合理性,構建完善的敘事體系,以避免出現邏輯漏洞。

    與互動式敘事相關,多視角敘事會得到大量運用。多視角敘事是從不同人物的視角出發,講述同一個故事。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立場、觀點和認知局限,通過他們的視角,讀者能夠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其次,跨媒介融合創作,成為一種常態。在新的技術背景下,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界限慢慢瓦解,跨媒介融合創作越來越普遍。作家不再執著于傳統的文字創作,而是將文學與影視、音樂、繪畫、游戲等多種媒介相結合,創造出多模態融合、更具綜合性的作品。同時,跨媒介融合創作也為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但在跨媒介融合創作過程中,需要協調好不同媒介的優勢,避免出現簡單的拼貼。

    與此同時,不同媒介之間的藝術轉換會更加便捷。文字轉音樂、轉視頻,現在是越來越普及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指令自動生成。特別是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三維立體的沉浸式場景。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構建虛擬的藝術世界,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而且,依托網絡和AI翻譯,文學能夠更加容易突破語言的界限、時空的限制。文學作品可以瞬間跨越國家、語言和文化等諸多障礙,使文學傳播變得更加多元化、快速化和全球化。

    文學的新使命及對作家的新要求

    文學作品通過對未知世界的想象,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們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探索新的知識領域,為人類提供不同的發展路徑和可能性,幫助人們提前思考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文學作品對人類情感、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深入刻畫,也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的復雜性,拓展人類對社會和人性的認知。

    在我看來,“雙基時代”的文學作品,不能僅僅局限于娛樂和審美功能,而是要進一步承擔起更為重要的社會責任,成為探討哲學問題、反映社會現象、引發公眾思考的重要載體。通過文學作品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倫理道德問題,如人工智能的權利與義務、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道德界限等,能夠引發公眾的熱切關注和深入討論,促使社會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相應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同時,文學作品也可以反映社會在“雙基時代”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文學的視角和智慧。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變革,人們的價值觀、情感和心理狀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越來越需要從人文的角度對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行審視和反思。而文學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構建,展現人類在“雙基時代”的困惑與掙扎、希望和追求,也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情感描寫,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這種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不僅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還能為人類在“雙基時代”的精神發展提供引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與科學技術的融合將呈現出更為緊密、深入的態勢。一方面,作家需要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同時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才能在創作中準確、生動地描繪和探討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社會結構以及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作家具備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在作品中。另一方面,科學家參與文學創作,或者與作家展開合作的情況將日益增多。科學家憑借其專業的知識背景,能夠為文學作品提供嚴謹的科學邏輯和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作家則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和豐富的想象力,將科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之中,賦予科學以人文的溫度。但這種跨學科合作也面臨著學科之間溝通障礙等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解決。

    總之,在不遠的將來,人機合體的超級人工智能可能會出現“摩爾定律”式的爆炸式增長,這也許并非聳人聽聞。文學作品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存在價值、未來的方向,以及科技與人性的微妙關系?如何重構哲學、科學和生命倫理的復雜關系?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是否應該被納入文學的范疇?如何建立新的創意保護機制?如何記錄人類與技術的互動歷程?如何引導公眾理解科技發展?如何反思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協作關系?這些問題將激發作家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推動文學創作邁向新高地,讓文學繼續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燈塔。

    (作者系詩人、基石存儲科技有限公司CEO)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黑巨人与欧美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小说|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re99| 国产精品99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无码|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