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傳千載 織藝耀古今 ——“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巔峰創造”展印象
清乾隆紫檀邊緙絲花卉圖對屏 南京博物院供圖
牡丹、蓮花、如意等單元紋樣相互套疊,形成新的特色紋樣,分布在八達暈的骨架中,寓意“四通八達、路路通”。這幅名為“紅地如意牡丹紋天華錦”的清宮錦緞,色彩華貴,寓意吉祥,體現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諧共融的文化特性。
1月22日,“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巔峰創造”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展。展覽通過“織·神機妙算”“繡·巧奪天工”“染·五色斑斕”三個主要單元呈現江南地區中華紡織工藝歷史。
經緯之間,織就傳奇
步入南京博物院特展館8號展廳,一幅明隆慶元年的《織錦誥命卷》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走近細看,楷書字體端方,卷底飾有仙鶴祥云等紋樣,這種用五色絲線一體織成的圣旨,因其技藝高超,難以偽造,可起到技術防偽的作用。
“展覽主要選取了宋代以來具有創造性的江南地區精美紡織文物和非遺展品進行展示。展出的織繡技藝和紡織工具涉獵甚廣,歷史時期從七千年前到宋、元、明、清、近現代至當代,傳播范圍從江南地區到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均有體現。”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張茹介紹,這是國內織繡展中為數極少的展品時間線較完整的展覽,其中眾多展品為首次向公眾展出。
“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翠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這是明末清初詩人吳梅村眼中的云錦。
在展廳里有一架大花樓木質提花機,兩名織工正相互配合進行織造,觀眾可實地觀看“寸錦寸金”的云錦織造工藝。
本次展覽還特別制作了云錦織機織造知識圖譜3D動畫視頻,與上海博物館提供的緙絲織機復原3D視頻一起,共同呈現絲織技藝巔峰“通經斷緯”的特殊工藝。
中西對話,美美與共
展廳中有一幅尺寸不大的肖像作品,遠看好像平平無奇,仔細一看令人嘆為觀止。肖像中人物的神情栩栩如生,絲綢衣裙的質感自然精致——這幅《刺繡女優倍克像》是清末民初刺繡工藝大師沈壽歷時三年嘔心瀝血才完成的作品。
1920年,作品在美國紐約展出時備受關注,倍克本人欲以重金購買此作留念。張謇以“此乃國寶,只展不賣”為由婉拒。
展品中還有一幅尺幅宏大、工藝精湛的掛毯《宴會》,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贈送給乾隆皇帝的一批掛毯其中之一。其所屬的“中國題材”系列掛毯是根據藝術大師弗朗索瓦·布歇1742年創作的中國風情風俗畫設計,以絲織技藝“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在當時深受青睞。
繡譜是對刺繡技藝的工具、針法及藝術審美規律做出的總結。由沈壽口述、張謇整理的《雪宧繡譜》被譽為“中國刺繡工藝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的教科書”。沈壽將西洋攝影和美術題材融入傳統蘇繡技法,開創了近代意義上的刺繡工藝美術教育。
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深入,中國的織繡工藝和優秀作品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同時西方的藝術形式和題材也豐富了中國織繡技藝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技法。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匠心獨運,創意互動
展廳中各色衣物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一件清乾隆年間的綠地妝花緞彩云金龍紋男蟒戲衣為織金妝花云錦織造,工藝堪比龍袍,可謂戲裝中的天花板。另一件清光緒年間的紅緞刺繡宮衣,色彩絢麗、紋樣繁多,讓人不禁感嘆服飾之美。這種宮衣是戲曲中皇妃、公主等角色所著的禮服,通常與鳳冠搭配穿戴。民間百姓也常常把它作為“鳳冠霞帔”嫁衣的替代品使用。
為打造織繡非遺年輕態,“讓文物活起來”,本次展覽創新地增加了一個“小彩蛋”,將分批次以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15部熱播影視劇近40套珍藏版服飾。它們均為演員拍攝用原件,九成以上為首次公開展出。其中,靜態展的服飾分布在南京博物院多個館內公共空間,展期不定,等待觀眾探尋和發現。在原創影視服裝展演活動中,觀眾還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些經典角色的服飾,直觀感受現代化戲服制作中織繡非遺的獨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以“文化無礙,融合有愛”為主題,設計了全融合無障礙展陳及活動模式,為國內首次在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特展中設置全融合式無障礙設計,讓有障群體和無障的普通觀眾共同感受中國傳統織繡文化。比如,配備了聽障觀眾及健聽觀眾可同款使用的二維碼帶聲手語導覽和針對色覺障礙人群的高色彩對比設計,每一處都體現著公益性、通用性、融合性。
據悉,展覽展期將持續至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