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助推微短劇向精品化、產業化雙豐收邁進
當下,微短劇作為新興文藝形態,正逐步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繁星閃耀”微短劇產業發展會議上,《“繁星指數”2024年度微短劇行業洞察報告》正式發布。微短劇傳播與應用評測體系“繁星指數”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和西安交通大學,攜手學界業界共同構建。報告顯示,網民中微短劇用戶的滲透率達70%,接近網絡直播受眾規模。從時長來看,微短劇單集時長在3-10分鐘、尤其是5-10分鐘時長最受用戶歡迎。
如今,越來越多的視頻平臺、廣電機構、傳統影視公司入局微短劇,創作生態日漸多元。例如騰訊視頻、愛奇藝均在網站首頁直接添加微短劇專欄,芒果TV、優酷等則在電視劇欄目下添加短劇板塊,為觀眾提供直達渠道。短視頻平臺也紛紛選擇內容加碼,僅2024年下半年,抖音端原生短劇整體供給量環比上半年增長117%。行業火熱發展態勢背后,更需要堅定精品意識。近幾個月來,國家廣電總局連續發布管理提示,對中老年題材、“霸總”類微短劇以及微短劇片名重申管理規定,細化創作指引。
從初創階段到如今漸成規模,微短劇如何在不丟失形態優勢的同時提升內容質量?“繁星指數”專家組組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陸先高認為,首先要注重主題立意。現實題材需要更加豐富,對現實題材的提煉把握和表達需要更多提升,要摒棄惰性思維,避免霸總、逆襲、復仇等套路化創作對現實題材表達帶來傷害;其次,要注意把握微短劇的情感意蘊。微短劇不能只停留在情緒化輸出,對家國當有情懷、對朋友當有情誼、個人生活當有情趣,以這些多元情感的表達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創作手法要守正創新。微短劇創作者要大膽嘗試新的敘事方式、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劇情內核需深度有力,避免陷入創作俗套,不斷推動微短劇創作手法更加多元、豐富、有新意;最后,產業鏈上各個主體要加強緊密協作。在微短劇精品化發展過程中,管理部門、平臺、制作機構及研究機構等各方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各方齊心協力,共同善待、善用微短劇文藝樣態,才能讓微短劇產業鏈更加健康完善,推動其成為繁榮新大眾文藝的一股有生力量。
從2024年初國家廣電總局發布“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到今年年初國家廣電總局組織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推動微短劇與千行百業結合,“微短劇+”的產業迭代新模式讓這一賽道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據悉,2025年廣電總局將深入組織實施“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繼續推進“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微短劇里看品牌”創作計劃,啟動“跟著微短劇學經典”“跟著微短劇來科普”“微短劇里看非遺”等創作計劃,實現在細分領域共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領作用和創新價值的重點微短劇,多項舉措將助推微短劇向精品化、產業化雙豐收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