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建永:說村莊
    來源:諺云(微信公眾號) | 李建永  2025年01月23日08:33

    在我國,自古以來,名字叫“村”“莊”的村子,繁若星辰。

    譬如,在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水滸傳》里的“大頭領”晁蓋家住東溪村,宋江家住宋家莊,“三阮”住在石碣村,廝殺得昏天黑地的還有“三打祝家莊”等。

    即使是書寫歷史大場面的《三國演義》,開場“桃園三結義”之劉皇叔劉玄德便是涿縣樓桑村人,而張飛所說的“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此“莊”此“園”,正是劉、關、張結義之圣地也。

    即使是談神弄怪的《西游記》,也有豬八戒心心念念的高老莊,以及“異域風情”的車遲國元會縣陳家莊,等等。

    只有《紅樓夢》是個“異數”。書中既不詳寫具體時間(年月),也不細寫具體地點(村莊),就算是“村姥姥”劉姥姥的家鄉,也只寫生活在一起的女婿王成,“因家業蕭條,仍搬出城外原鄉中去住了”。只是在寫到賈政、賈寶玉父子等人“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方才提起“杏花村”,并題寫“稻香村”——畢竟還是繞不過村莊去的。

    文學是現實的投映。而現實中的“村”“莊”,更是多得指顧皆是,不可勝計也。

    之所以想到“村”“莊”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我的山陰老鄉、山西大學歷史系張世滿教授,帶著他主編的《山陰楊莊學校記憶》一書,在京舉辦了一個小型贈書座談會。我在會上簡略談了談“微觀史學”,順帶還解析了楊莊的“莊”字和楊莊第一大姓“劇”字。

    沒想到,座談會視頻在家鄉幾個微信群同步播放后,反響討論得很熱烈。一位在京工作多年的老鄉,次日清晨即給我打電話,說你只解釋了村莊的“莊”,為啥不把“村”也一并講一講呢?

    講,自然是談不上的。不過,我對于“村”“莊”二字,確乎有一些歷史資料的耙梳歸納,以及一點點不太成熟的看法。權當作野人獻芹,聊博一粲吧。

    ——寫在前面

    我的故鄉在雁門關外的山陰縣高莊村。

    何為村?何為莊?村與莊是個啥關系?

    先從“莊”說起。

    在我童年的時候,看到村口道路兩旁人家的古老院墻上,依稀留存著大大的兩個字“髙莊”。

    “髙”字很“髙”,在孩子們的眼中,渾如房頂或烽火臺,爬上去是需要借助梯子的,所以我們童年時都會講一個字謎:“一點一橫長,梯子搭上房,大口張開嘴,小口往里藏。”謎底是“髙”字。村子里高、李、常是大姓,最初高為第一大姓,故名高莊。

    “莊”是“莊”的簡化字。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形音義的統一,因而大多字可以“望文生義”。

    其實,漢字最根本的特性是象形文字,“象形”者,先從“形象”到“意象”,再到“意思”和“意義”。故“望文生義”是“說文解字”的正途。

    “莊”字最初指的是道路。

    現代人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其實,我國古代的城市、宮院以及村莊,也是先從修建道路開始的。

    解釋道路的文字有些繁瑣,不耐煩的讀者可以跳過去——只在有關道路的“九達”解析中,瞄一眼“六達謂之莊(莊)”即可。

    我國現存最早的工具書、“十三經”之一的《爾雅·釋宮》,對道路的解釋為:

    “一達謂之道路”——“達”指通達,也指路口,筆直的一條路叫做“道”。故“道”亦引申為“人間正道”之“道”,也就是“道德”的“道”。東漢劉熙《釋名·釋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這是“道路”的基本義。

    “二達謂之岐旁”——一條路邊又踩出一條小路,叫做“岐旁”。東漢許慎《說文》:“跂,足多指也。”“岐”乃“跂”之假借。而《釋名·釋道》對“岐旁”的解釋是:“物兩為岐,在邊曰旁。”“岐途”(歧途)與“旁道”,歧路多亡羊。

    “三達謂之劇旁”——“劇”是“劇”的簡化字,“劇,甚也”,指道路交錯。《說文》講:“劇,務也,從力,豦聲。”《釋名·釋道》亦講:“古者列樹以表道。道有夾溝,以通水潦,恒見修治,此道旁轉多,用功稍劇也。”“古者列樹以表道”,指道路兩旁栽樹,起到路標指引的作用,現在不少村莊里的道路還是這樣的。“旁轉多”指拐彎路,修建的時候用工費時較多。東晉學者郭璞為“劇旁”作注:“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之為‘五劇鄉’。”

    “四達謂之衢”——十字交叉有四條路口的道路,叫做“衢”。《釋名·釋道》:“齊魯間謂四齒杷為欔。欔杷地則有四處,此道似之也。”郭璞對“衢”注曰:“衢,交道四出也。”指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清史稿》稱武漢為“九省通衢”,《清實錄》亦稱正定為“九省通衢”。

    “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五條路口的道路叫“康”,《釋名·釋道》曰“康,昌也;昌盛也。車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六條路口的道路叫“莊”(莊),《釋名·釋道》曰“莊,裝也,裝其上使高也”。“康”與“莊”通稱為“康莊大道”,喻指道路出口多且平坦廣闊。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有“康莊之衢”之語,明代王陽明《傳習錄·答聶文蔚》有“康莊大道”之說。

    剩下的三句,也一并說說吧。

    “七達謂之劇驂”——七條路口的道路叫“劇驂”,郭璞注:“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郡名,今山東濰坊)劇縣有此道。”“劇”(劇)字再次出現,那就多說兩句。我覺得,“劇”字也可以這么解讀——“劇”的主要構成部分是“豦”,讀劇,也讀去。《說文》:“豦,斗相丮不解也。從豕虍。豕虍之斗,不解也。司馬相如說:豦,封豕之屬。一曰虎兩足舉。”“丮”“虍”“豕”分別解析一下。“丮”讀作自己的己,《說文》:“丮,持也。象手有所據也。”“丮”象形手里拿了個打斗的家伙。“虍”讀作胡,《說文》:“虍,虎文也。象形。”“虍”是虎皮的花紋,這里也代指老虎。“豦”字篆書,好像老虎站起來的樣子(即“虎兩足舉”)。“豕”指野豬,所謂“封豕長蛇”,“封豕”指大野豬。“豦,斗相丮不解也”,形容老虎和野豬大打出手,糾纏一體,打斗得難分難解。“驂”字容易理解,讀作參加的參,《說文》講:“驂,駕三馬也。從馬,參聲。”《釋名·釋道》又說:“驂馬有四耳,今此道有七,比于劇也。”綜合起來,“劇驂”指道路交錯,路口甚多(七個),但是路面很寬闊,可以通行三匹馬并駕齊驅的車輛。

    “八達謂之崇期”——八條路口的道路叫“崇期”,亦即“四道交復”者。《釋名·釋道》:“崇,充也。道所多通,人充滿其上,如共期也。”《說文》:“崇,嵬高也。”其他古代字書和學者們亦講:“崇者”,“高也”,“大也”,“尊也”,“聚也”,“多也”,等等;《說文》還講:“期,會也。”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進一步解釋道:“期,日行遲,月行疾,似與日期會也。”故“崇期”形容道路縱橫,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頻頻交會。

    “九達謂之逵”——九條路口的道路叫“逵”。《釋名·釋道》:“齊魯謂道多為逵師,此形然也。”“逵”字也寫作“馗”——“望文生義”即知為“九條道”。《說文》:“馗,九達道也,似龜背,故謂之馗,從九首。或作逵,從辵坴。”“逵”為“九達道也”,關鍵在于它是什么樣的“道”?愚竊以為,“逵”為“云路”,或曰“天路”。《易經·漸卦》從“初六”到“上九”六個爻,分別為“鴻漸于干”“鴻漸于磐”“鴻漸于陸”“鴻漸于木”“鴻漸于陵”“鴻漸于陸”——“鴻”是大雁,從“干”“磐”“陸”“木”“陵”“陸”,逐漸從低處走向高處,或曰飛向高處。三爻的“鴻漸于陸”,與六爻的“鴻漸于陸”,不應該是同一個“陸”。三爻“鴻漸于陸”的“陸”是陸地,六爻“鴻漸于陸”的“陸”應當是“逵”。“陸”的繁體字是“陸”,與“逵”相似,可以假借。清代大儒劉沅曰:“陸,當作逵。逵,云路。”另一位清代經學家惠士奇亦云:“陸,天衢也。”大雁從“干”“磐”“陸”“木”“陵”“陸”,逐漸從低處向高處一路走來,最后是要起飛的。誠如《詩經·豳風·九罭》之“鴻飛遵陸”,這個“陸”也是“逵”,就是鴻雁飛過的“天衢”“云路”。古代讀書人的抱負胸襟多是“云路鵬程九萬里,學窗螢火二十年”,歷盡艱辛成大道,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故“九達謂之逵”,特有想象力,超贊!

    三紙無驢只說“道”。且回到“莊”字上來。

    有人生活的地方,必有道路通行。“莊”是從道路開始的。

    東漢許慎《說文》:“莊,上諱也。”因為東漢的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叫劉莊,故諱其名也。前面講過,與許慎同時期稍早一點的劉熙《釋名》解“莊”,仍然沿襲《爾雅》“六達謂之莊(莊)”——“莊,裝也,裝其上使高也”。后來南朝梁代顧野王《玉篇》講:“莊,草盛兒。”“兒”,即貌也。直到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才講:“莊,田莊。”

    所以,從“莊”(莊)字歷史演變來看,最初指道路,后來形容百草豐茂,再后來才指田莊、村莊。

    “莊”字的繁體“莊”——上面“草字頭”,左邊是一片樹葉兩片樹葉的“片”翻過來——“爿”,右邊是戰士的“士”。

    重點說“爿”。“爿”讀作墻,是一劈兩開的木頭之左邊那一半,“剖木為二,左半為爿”。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本家叔叔李陽冰做過縣令,也是個書法家。李陽冰講篆體“木”字:“木字,右旁為片,左半為爿,音牆”。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注釋《說文》中的“牀”字時亦講:“《九經字樣》‘鼎’字注云:‘下象析木以炊。篆文木,析之兩向,左為爿,音牆;右為片。’”“鼎”是《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之一的“鼎卦”,可見是個很古老的字。

    “火風鼎卦”的“鼎”,是古代煮食物的青銅器,象征帝業王位,要不為啥說“問鼎中原”呢?《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為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鼎”字的上半部分,乃盛食物的器具;下半部分,是一塊木頭劈成兩半的柴火,左為“爿”,右為“片”。“爿”字也讀盤,指劈開的木片和竹片等,引申為量詞。如一片一片的田地、樹林,以及用木棍、竹片或莊稼秸稈圍起來的地片,就像北方農村早年圍起來的院子,或者種植蔬菜的小菜園子。現在的店鋪也說“爿”,如一爿小店,一爿酒店,一爿書店等。

    還有“士”。《說文》:“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從士。”古代學者還有各種解釋,諸如:“士者,男人之通稱”,“士,事也,謂能治其事也”,等等。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所講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之“仕”(《論語·子張》),也是做事的意思。《說文》:“仕,學也。從人,從事。”其他學者亦講,“仕,事也”,“仕與事通”,“從王命為仕”,等等。“從王命為仕”就是做官,做官就是做事,就是“為人民服務”,故先從“干事”做起。

    綜上所述,“莊”字由三部分構成:上有“草字頭”,指植被植物,包括糧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等,乃人類生存生活的必備條件;下面左邊為“爿”,有田地、菜園,以及用木板、木棍或竹片圍起來供人居住的院子;右邊為“士”,“推十合一為士”(指人士眾多),也就是一群能做事情的男子。

    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當然,還有一個最根本的意義,就是四通八達的“康莊大道”——不就成其為“莊”了嗎?這個“莊”字,活像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卷,頗有人氣與煙火氣。

    至于“莊”字后來為什么改頭換面變成了“莊”,是由于古代也有人把“莊”寫成“?”的。譬如,唐代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即有:“時妾在襁褓,母兄次沒。唯一?在宋城南,與乳母陳氏居。”唐人孫愐所著聲韻學《唐韻》即收入“?”字。還有寫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明代文學家楊慎,亦留下“海?岑寂地,車轍滿荊扉”之詩句。盡管“?”字很個別,但畢竟有人使用,便成為“莊”的異體字。所以1956年頒布《漢字簡化方案》,文字專家們就把“莊”字參照“?”,進一步簡化為“莊”了。

    “莊”字“廣土”而缺“士”,人都到哪里去啦?

    再說說“村”吧。

    這個說得簡約點。

    我讀古籍——特別是“經書”,與國家、城市和村莊相關聯的字,一般遇到“邑”字最多。譬如,《易經》里的《比》有“邑人不誡”,《泰》有“自邑告命”,《晉》有“維用伐邑”,《井》有“改邑不改井”,《謙》有“征邑國”,《升》有“升虛邑”等;《尚書·洛誥》有“作周大邑”,《召誥》亦有“乃社于新邑”等;《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有“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商頌·殷武》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等等。《爾雅·釋地》解釋道:“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宋儒邢昺疏:“坰為邊畔,去國最遠。”你看,有“邑”有“郊”,有“牧”有“野”,有“林”有“坰”,就是沒有“村”。

    “村”的本字寫作“邨”。

    凡有“耳朵”偏旁的字,“左耳為阜”,“右耳為邑”,“阜”與“邑”均與國家、城市、村落以及地形地勢有關。《爾雅·釋地》講:“大陸曰阜。”《說文》亦講:“邑,國也。”清代文字學家王筠注:“邑之名,古大而今小。”也就是說,上古的“邑”多指諸侯國,后來的“邑”也泛指民人聚居之城市與村落。東漢劉熙《釋名·釋地》講:“四井為邑。邑,猶俋也,邑人聚會之稱也。”清代訓詁學家郝懿行亦闡釋道:“邑為通名,大不過千室,小不過十家。”

    這說的不就是城鎮與村落嗎?

    漢代以前,見“邨”而不見“村”。譬如,東漢許慎《說文》講:“邨,地名。從邑,屯聲。”宋代大儒徐鉉注:“今俗作村,非是。”

    東晉之后,“村”字才出現,之后“邨”“村”并用之。現存古典文獻中,“村”字最早見于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而《晉書·李特載記》則寫作“邨”:“可告諸邨,密剋期日,內外擊之,破之必矣。”

    再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病中得樊大書》詩:“荒邨破屋經年臥,寂絕無人問病身。”宋代詩人梅堯臣《穎水費公渡觀飲牛人》詩:“渡口飲牛歸,邨墟夕陽里。”金代詩人元好問《跋酒門限邵和卿醉歸圖》詩:“太平邨落自由身,童稚扶攜意更真。”

    還如,同樣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懷》詩:“如何辦得歸山計,兩畝村田一畝宮。”唐代詩人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宋代詩人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詩:“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唐宋金五大詩人,“荒邨”“邨墟”“邨落”,“村田”“村野”“村莊”,各自揮寫,不盡相同。

    其他各種字書辭書,也是晉代以后才收入了“村”字。譬如,南朝梁代顧野王《玉篇》:“村,聚坊也。”唐代慧林法師《慧琳音義》:“人眾所居曰村。”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村,墅也。”北宋丁度《集韻》:“村,聚也。”大同小異,不一而足。

    現在看來,“村”與“莊”的區別在于,省、市、縣、鄉、村,“村”是一級基層行政單位。這也是古已有之。據《舊唐書·官職志》記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又據宋元時期史學家胡三省注《資治通鑒》:“項安世《家說》曰:‘古無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野也。……隋世已有村名。《唐令》,在田野為村,置村正一人,則村之為義明矣。’”

    所謂“置村正一人”,就是任命村長一名。

    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了“村正”,亦即村長。

    至于“村”字是怎么造出來的,我覺得與村子里栽種生長著各種茂盛的花草樹木大有關聯,大致與《爾雅·釋地》所說的“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相仿佛。故仿照《說文》之體式試釋之:“村者,林也,樹木花草簇擁之地也。從木,寸聲。”

    難道不是嗎?

    只要比照一下,唐代詩人李商隱《夜冷》詩句“樹繞池寬月影多,村砧塢笛隔風蘿”,以及宋代詩人陸游《游山西村》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知道“村”字與花草樹木以及環繞村莊的大片莊稼、優美生態密切相關也。

    而且,還不止于此。

    “村”字還可以進一步引申為:“村者,材也,盛產材也。小材,大材,實用之材也,棟梁之材也。”昔者,工農商學兵之主力軍源源不斷來自農村;而今,生產生育之生力軍仍生生不息來自于農村。一家沒有人,便不成其為家;一村沒有人,便不成其為村;一國沒有人,便不成其為國。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意識到孟夫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2025年1月18日完稿于京東果園南書坊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曾在陽泉市工作多年。現居北京。從業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

    国产精品bbwbbwbbw|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中日欧洲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丝袜人妻久久久久久| 久久只有这精品99|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免费aaa片|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国产午夜精品1区2区3福利| 国产中的精品一区的|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高清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