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歷史變遷中的“孝”
    來源:學習時報 | 焦國成  2025年01月21日12:59

    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里,“孝”無疑占據著關鍵地位。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孝悌為仁之本”“百善孝為先”等經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則仁恩可推于外,這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秉持的基本倫理信念。“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一,我們理應深入透徹地了解其歷史演變進程。

    原始的孝觀念

    甲骨文“孝”字反映了商人的孝觀念。我們翻閱商代文獻,對于其孝觀念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尚書·太甲上》云:“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尚書·太甲中》云:“奉先思孝,接下思恭。”等等。從這些材料來看,在殷商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并沒有變成虛無,而是在冥冥之中注視著后人,故而對先人的孝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的。由“奉先思孝”一語可知,商人的孝主要指事奉先人,而非孝敬在世年老的父母。這種“追孝”不是殷商人專有的發明,而是一種自遠古流傳下來的事神傳統。孔子曾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可見夏代就是把孝敬鬼神放在極端重要位置的。對在世父母的孝要讓位于對先祖鬼神的孝,這是注重鬼神的時代通行的道理。由此可見,夏商的孝觀念,屬于神本文化的范疇。

    商人如此孝敬鬼神,當然是相信鬼神能給他們以福佑。《尚書·西伯戡黎》記載商王紂在西伯戡黎的時刻還有恃無恐,說“我生不有命在天”,以為鬼神可以保佑他江山穩固。然而,周武王軍隊的征討和奴隸的倒戈徹底粉碎了他的美夢,鬼神并沒有保佑他永享君王之樂。這個改朝換代的巨大變化從根本上動搖了世人對鬼神的信仰,人本文化取代神本文化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孝觀念的轉型

    周人的文化較早地從神本轉向了人本。《尚書·康誥》云,“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民”。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周文王時期周人已經注重現實生活著的人了。文王能修明自己的德行,慎用刑罰,周恤窮民,不輕侮鰥寡,任用該任用的人,尊敬該尊敬的人,懲罰該懲罰的人,顯明此道于民,這正是他取得上天歡心、享有天下的資本。周人還不敢完全拋開上天,而是通過敬德、務實而博取上天的歡心。這說明周初的政治家們不像殷人那樣把工作的重點放在鬼神身上,而是放在現實的人身上。因此,從文化的意義上說,周對殷商的勝利可以說是先進文化的勝利。

    結合孝觀念,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史實:周人把孝從孝敬鬼神轉為孝敬在世父母了。《尚書·康誥》云:“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詩經·蓼莪》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顯然,周人論孝其注意力是在現實的父母身上。孝觀念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在這場文化變革中,周朝的圣人周公旦曾經制禮作樂,把這樣的一種文化給制度化了。

    孔子雖然是“殷人”,但對于周公所作的周禮大加贊賞:“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甚至把能否夢到周公作為自己身體是否仍然健康的標準。孔子這等明哲之人,其在世時就受到“天縱之將圣”的贊譽。他如此崇拜周公,本質上是對一種文化及其締造者的崇拜。

    善事父母為孝

    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繼承并光大了注重人事、人本的周文化,這在孔子的一些議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論語·先進》云:“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如前所述,事鬼自然與夏商時期所推崇的孝有關,孔子把事人放在事鬼之上,顯然是對周初所倡導的人本文化的孝觀念的堅持。儒家后學順此道前行,并把它不斷細化。《禮記》中關于如何孝敬父母的禮儀給人們規定了善事父母的標準。

    在中國最古老的詞典《爾雅》中,“孝”字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這一定義,可謂極精練,因其極度精練故而可解釋的余地很大,所以一直續用到今天。《辭海》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幾乎與《爾雅》的解釋完全一樣。

    “孝”字的這一界定要義有三:一是就行為主體說,特指子女,非子女之行不得稱“孝”。二是就行為的性質說,是“善”或“善事”。子女的所作所為應該是很好的、盡心盡力的,自己覺得好且別人也認為好的行為,才稱得上孝。三是就行為的對象說,善待或善事的對象只能是父母,且應該主要是指在世的父母;善待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再好,也不得用“孝”字稱之。從《爾雅》成書的時代起直到今天,在國人心目中,“孝”字就是這么解釋的。

    《說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給我們展示了《爾雅》中未說到的內容,即,“孝”是個會意字,上半是老字的省寫,下半是子,意思是子能承扶、負擔年老的父母。因此,“孝”字的本義無論在《爾雅》中還是在《說文解字》中都被界定為“善事父母者”。顯然,這一界定有著現實主義的人本意義。

    到了漢代,“孝”字的本義被突破,孝的范疇進一步擴展至泛指善事任何年齡段的父母,甚至擴展至善事父母的象征物。善事父母進而變成以順為善,父權的最大化得到了孝文化強有力的保障。人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中“黃香溫席”“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把孝的義務給到了天真爛漫的孩童身上。儒家及其追隨者的努力,使得社會倫理成為以孝為根基的倫理,使中國的孝文化成為一種地地道道的、充滿現實關切的世俗文化,并有效作用于政治倫理。

    從家庭倫理到政治倫理的“孝”

    春秋時期的儒家學派把孝文化發展到一個高峰。孔子及其弟子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論語·學而》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則把與孝相關的“父子有親”作為“五倫”之首,列于“君臣有義”之前。秦漢之際的《孝經》則把一切美德統統置于孝德之下,認為孝是包括忠于君主在內的一切道德的基石。此后,孝真正被確立為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元德”。

    《孝經·廣揚名》云:“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禮記·大學》也強調“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給漢代實行“以孝治天下”提供了理論根據。漢實行“舉孝廉”,具備了孝的德行和名聲即可被推舉出來做官。這一政治制度的實行,使孝備受重視。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孝成為世俗道德和文化的最高標準。

    孝之所以成為傳統道德的“元德”、中國文化的基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然親情。人莫非父母所生所養,父母慈愛子女,子女敬愛父母是一種天然的情感。因人際的第一親情以及人性之中必有的道理而立孝之倫理,人人都愿意接受。其二,人的文化尋根意識。《禮記》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們皆有報本返始、不忘其所自出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與人皆從先祖、父母所出的客觀事實結合在一起,孝成為最受推崇的美德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是反映了人們重根的文化意識取向。其三,維護傳統社會秩序的客觀需要。任何倫理道德都是特定社會的產物。在古代自然經濟的條件下,家國同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國家則是家庭的擴大。要維系社會秩序,就必須首先維系好家庭的秩序。在所有的倫理和道德之中,孝恰好最能實現這個功能。由此,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孝,不僅僅屬于家庭倫理,也必然成為一種政治倫理。在家盡孝、為國盡忠,也就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傳統。

    性欧洲精品videos|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国产精品免费αv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亚洲精品在线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99re6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午夜|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精品97国产免费人成视频| 人妻老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