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文學正青春——永壽作家新作分享會”在咸陽舉行
1月18日,由咸陽圖書館、永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 “永壽文學正青春——永壽作家新作分享會”在咸陽圖書館舉行。活動現場,8位永壽作家不僅帶來了各自的新作,與讀者分享創作心得,還進行了圖書捐贈,并與在場讀者和業內專家進行了深入互動,共享一場文學交流盛宴。
此次分享會,8位永壽作家攜新作與讀者見面,分別是耿翔《父親書》、王鵬程《魯迅長安行》、祁云枝《我的植物朋友》、凌曉晨《天堂》、范墩子《小說便條》、呂不二《鮮花大道》、陳文明《風吟原野》、杉林《滾村往事》。
耿翔的《父親書》是一部飽含深情的散文集,作者通過回憶父親的生活點滴,以及與父親相處的歲月,展現了父子間深厚的情感。耿翔談到,創作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通過寫作重新認識了父母和身邊的人,這成為他創作的動力源泉。
王鵬程帶來的《魯迅長安行》,以魯迅日記、遺稿等多維度資料為藍本,生動再現了1924年魯迅眼中的長安城,還原了一個真實可感的魯迅先生。王鵬程說,該書源于一次紀念魯迅的策劃,是文學與歷史的碰撞,未來他還將推出更多關于魯迅的作品。
祁云枝的《我的植物朋友》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科普生態散文集,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形象的繪圖,介紹了常見植物的生活習性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由于專業和工作的緣故,植物科普融入了她的生活,她希望借此引導讀者思考大自然與生命的關系。
凌曉晨的第六部詩集《天堂》,收錄了234首愛情詩,詩集沒有章節與題目,一本書就是一首詩,這本書全然飽含著他對愛的理解。
范墩子的《小說便條》以隨筆形式闡述小說寫作手法,展現了他對小說藝術的深刻理解。他認為小說家應如冒險家,不斷突破自我風格,自身從魔幻現實主義到城市題材小說的轉變,正是這種探索精神的體現。
呂不二的短篇小說集《鮮花大道》,收錄了近5年發表的13篇小說,講述了不同家庭的故事。他提到,環境的變化促使他選擇以小說形式輸出情感,并期待未來能創作出更優秀的散文作品。
陳文明的散文集《風吟原野》,以質樸的文筆展現故鄉的人文故事。他表示,故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其寫作的根基,個人成長、教育和工作都與這片黃土地緊密相連。
杉林的紀實文學作品《滾村往事》,源于對故鄉的深厚情感,面對家鄉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遷,他希望通過文字記錄下這段歷史,留住家鄉的記憶。
分享會尾聲,作家們與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暢談創作心得,帶領讀者感受文學的獨特魅力。“身為永壽的一名青年作家,我深愛著故鄉,愛著渭北大地。在寫作之路上,我牢牢扎根于現實生活,從自身經歷出發,探尋這個時代的共性特征。今天這場分享會,讓我收獲頗豐,我會傳承好前輩作家留下的寶貴寫作傳統,同時在傳承中大膽創新,從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在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里,持續接力創作出文藝精品,書寫更多反映渭北風土人情、社會百態的作品。”范墩子說 。
此次分享會不僅豐富了廣大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推動全民閱讀向更廣覆蓋、更高品質、更強實效邁進,充分發揮了全民閱讀在凝聚思想共識、激發奮進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