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八期)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5年01月23日08:29

    編者的話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八期)共推薦作品24部(套)。領銜本期“列錦”的是吳義勤主編30卷本“新時代文學批評叢書”,這套重要書系總結“新時代文學”批評發展經驗,展現“新時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成果。叢書入選者眾,遴選的作者都是長期持續堅守在“新時代文學”批評現場并卓有成就的優秀批評家;所涉面向廣泛,希望能在復雜、豐富的文學實踐中更好地發揮批評的作用,并析出文學批評發展存在的問題。相信讀者可從這套叢書中管窺“新時代文學”發展的基本風貌和歷史特征。

    早在新世紀初,學者王堯在臺灣東吳大學任客座教授,期間他開始了解口述史的學術方式,并陸續將其運用到新時期文學史的記述與研究中。口述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以新的方式拓展延伸了歷史界限,為當代文學史的寫作帶來了生機和可能性。《“新時期文學”口述史》容納了數十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文學活動家的聲音,從這方“有聲”的文學空間里,可清晰地感受到“新時期文學”的喧騰熱烈、神采飛揚。本期選有翟業軍、瞿駿、張廣海、金浪、路楊、呂彥霖等青年學人新著,他們聚焦從“五四”到“十七年”文學的理論、實踐和想象,兼以個案分析,學養深厚、邏輯嚴謹,展現出現代中國文藝—文學發展的廣闊路徑與幽深所在。

    在當下,媒介驟變導致的文藝的跨媒介態勢與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敘事體驗正在加速度地覆蓋已知經驗。李靜《賽先生在當代》、薛靜《脂粉帝國》、王賀《從文獻學到“數字人文”》等以各自的敏銳度拼合新的文藝面貌和研究范式。而在勾勒時代畫像的同時,重述常識更為珍貴。魏天無《如何閱讀新詩》、李浩《匠人坊 小說技法十二講》等面對分眾時代的大眾閱讀,加強“文學性”一翼的伸張。很大程度上,“新大眾文藝”時代文學教育的必要性,正和它的緊迫性同一。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本期書目:

    吳義勤 主編 “新時代文學批評叢書”

    張 均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方法》

    徐 勇 《作為方法的“選本編纂”與當代新詩》

    王 堯 《“新時期文學”口述史》

    沈慶利 《華文文學譜系與家國想象》

    劉大先 《萬象共天:多樣性文學與共同體意識》

    瞿 駿 《大風起兮:地方視野和政治變遷中的“五四”》

    張廣海 《“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

    路 楊 《“勞動”的詩學:解放區的文藝生產與形式實踐》

    金 浪 《再造傳統:戰時美學的文化想象(1931-1949)》

    魏天無 《如何閱讀新詩》

    紀 梅 《觀看與觀念:1990年以來的漢語風景詩研究》

    翟業軍 《“文人”汪曾祺研究》

    呂彥霖 《在“集團性”與“個人性”之間 姚雪垠文藝創作與文化實踐考辨 (1929-1997)》

    李 靜 《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

    薛 靜 《脂粉帝國——網絡言情小說與女性話語政治》

    王 賀 《從文獻學到“數字人文”:現代文學研究的典范轉移》

    程光煒 《小說的讀法》

    賀紹俊 《沉思的旅程:賀紹俊文學批評自選集》

    謝有順 《文學的深意》

    岳 雯 《創造自我:七十年代生人的文學選擇》

    吳曉東 等 《在北大閱讀現代:十三堂文學討論課》

    葉 煒 《作家何以養成:創意寫作中國化實踐研究》

    李 浩 《匠人坊 小說技法十二講》

    “新時代文學批評叢書”,吳義勤 主編

    山東文藝出版社,2024年

    “新時代文學批評叢書”是首套梳理總結“新時代文學”批評發展成果的大型叢書,由評論家吳義勤擔任主編,共30卷、約700萬字,作者涵蓋了閻晶明、王兆勝、吳曉東、南帆、黃發有、姜濤、張學昕、宋明煒等30位資深學者與評論家。叢書遴選研究“新時代文學”的評論文章,以對新時代十余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廣泛影響的新文學現象、引人關注的文學熱點事件以及文學發展中存在的癥候性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入選評論家結合當下文學創作實踐,聚焦當代經典作品,既從人民性、時代性和傳統性思考和總結“新時代文學”發展,又從主題、意識、經驗等方面闡釋中國文學在新時代的巨大變化。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方法》,張均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4年9月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方法》源于中山大學教授張均的課堂講稿,評價了包括反映論模式、“重寫文學史”思潮、“再解讀”、文學制度研究、社會史視野、史料派、本事批評等在內的十種現當代文學領域的“問題與方法”。在該著中,作者并不著意于對學術史本身的歷史化研究,而是以顯著的問題為研究核心,對每種研究方法的學術脈絡予以梳理、論其得失,并結合當前學術環境討論其借鑒價值。如作者所說,希望參與這門課程的聽眾不僅“金針度己”,更能在思想上充滿歷史感,理解現代中國的道路與文藝實踐。

    《作為方法的“選本編纂”與當代新詩》,徐勇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1月

    徐勇精研“選本學”多年,已有《選本編纂與八十年代文學生產》等著述。選本編纂不僅僅是一個視角、領域和研究對象,更是方法論的體現,它以“選”“編”的方式集中了文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作為方法的“選本編纂”與當代新詩》以歷史化的方式縱貫1950年代至世紀之交的新詩選本及問題,嘗試探索當代詩歌研究的新可能、新路徑和新模式。作者認為,盡管在文學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新詩地位下降,編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但對中國傳統“選學”的復興與重振而言,當代新詩選本的編選亦應是重要一環。

    《“新時期文學”口述史》,王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8月

    作為一種追問和記錄歷史發生過程的形式,口述史的寫作以質疑的姿態和綜合性的文體擴展了歷史的定義與界限。《“新時期文學”口述史》即是這樣一部具有鮮活“當代性”的文學史。從卡片式錄音機到電子錄音筆,王堯經年一劍,走訪數十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文學活動家,囊括思潮、事件、論爭、創作、編輯、出版等各種面相,為當代文學史提供了多視角、多聲部、多重文化背景的“復調”結構。正像序言中所說,“書中有不少人物回想當年的熱情或執著的片段,令人動容,因為他們眼光所及不僅是與過去當下的情境互動,更及于一種信念或感嘆,一種對未來可以如此,或不必如此的想象。”

    《華文文學譜系與家國想象》,沈慶利 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年9月

    《華文文學譜系與家國想象》一書共計五章:“文化中國情懷與華文文學概念譜系”、“現代性求索與文化認同糾結”、“鄉土變遷與鄉土中國想象”、“生活藝術化與‘樂感中國’想象”與“北京(南京)書寫與中國想象”。沈慶利借助于譜系理念,聚焦海內外華人作家和文人知識分子的文化中國話語流變對華文文學研究的多重影響,試圖從“文化離散”、“鄉土守望/流離”等不同維度,探討華人作家建構文化中國的鮮明特征,同時以典型作家現象作為個案分析,探討海內外華/漢語文學敘事譜系和演變規律。

    《萬象共天:多樣性文學與共同體意識》,劉大先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10月

    《萬象共天》是劉大先的民族文學研究新著,該著聚焦于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揭示多樣性的民族文學表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梳理了中國當代民族文學學術史。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作者推進并豐富了由“文學共和”所衍生出來的族群性、地方性與集體性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協商共識,為講述完整、全面的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大風起兮:地方視野和政治變遷中的“五四”》,瞿駿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10月

    瞿駿《大風起兮》是一部可從大文化與歷史中的“五四”反觀文學“五四”的著作,卓有識見。該書以1911-1927的“大五四”范疇,理解持續近二十年中相關聯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運動,作者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來已久的“北京中心主義”和“革命消解主義”,從“地方視野”出發,展示中國各區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運動發生、拓展、延續的機制。同時,該作也立足“長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劇本和“五四”的舞臺,揭示干革命者、說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實際人生和身心演變,以希從20世紀中國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張廣海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是張廣海十余年前的博士論文題目,經過反復打磨后于近期出版。該著以1928—1930年初的“革命文學”論爭為研究對象,這次論爭參與方眾多,涉及創造社和太陽社的論爭,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茅盾、郁達夫等的論爭,左翼與梁實秋的論爭,等等。作者同時關注域外資源對論爭的影響和史料的考辨新掘,并通過分析相關文本,還原了豐富的歷史面貌和心靈軌跡,對“革命文學”論爭進行了動態呈現,揭示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如何在論爭中完成初步的理論建構,收獲廣泛的認同,從而在文壇迅速崛起。

    《“勞動”的詩學:解放區的文藝生產與形式實踐》,路楊 著

    商務印書館,2024年8月

    “勞動”作為一個現代概念,從民初的“勞工神圣”到1940年代的“勞動光榮”,經歷了思想資源和邏輯層次上的遷變,也逐漸從觀念層面發展出有效的實踐形式與社會建制。路楊《“勞動”的詩學》將“勞動”作為觀念與實踐、政治與文藝之間的中介,考察解放區文藝的生產機制與形式的內景:既聚焦政治對文藝實踐的主導與組織,也力圖從具體的形式實踐中發掘一種具有整合性的“文藝”概念與實踐的詩學。該著在社會史、文學史與藝術史視野的交匯中展開對解放區文藝的綜合考察,揭示文藝與政治、生活相互生產的文化政治圖景,以及內在的復雜性、創造性與遠景性。

    《再造傳統:戰時美學的文化想象(1931-1949)》,金浪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9月

    朱光潛、宗白華、李長之等人在1930年代被戰爭裹挾的時代里,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皆由美學視野出發。考察他們對傳統文化美學闡發的各自路徑,可作為考察“美學”與“中國”磨合中的社會改造與文化建構。作者認為,戰時美學的文化想象,實現了“美學的中國化”,同時也經此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將審美和藝術精神打造為中國文化特質,從而促成了“中國的美學化”。同時,后經“人民性”洗禮,戰時美學的文化想象對“中國美學”知識范式的當代涌現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潛移默化地參與了新時期“美學熱”的開展。

    《如何閱讀新詩》,魏天無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2024年7月

    《如何閱讀新詩》是魏天無為初窺詩徑的朋友們寫作的一本常識之書。作者以淺易的語言帶讀者一同重溫詩歌的分行與跨行、聲音與調質、節奏與韻律、隱喻與象征、細節與準確……這并非一本詩歌教材式的著作,但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了作者的個人識趣,并以此為導讀的起點。同期,作者還出版有《何以為詩》(復旦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與《如何閱讀新詩》相比,《何以為詩》面向的讀者更加專業化,魏天無緊貼詩歌文本,對馮至、卞之琳、艾青、穆旦、韓東、雷平陽、張執浩等詩人詩作展開細讀。兩本書對照閱讀,或能更好地曉悟詩與生活之間的眼見不如心見,心見不如“我見”。

    《觀看與觀念:1990年以來的漢語風景詩研究》,紀梅 著

    商務印書館,2024年7月

    “山水”與“風景”的關系在中國文化和詩學傳統中長期隱顯交錯,但如何以穿透“風景”的內部眼光來抵達“山水”之遙與近,在古典中國當屬未竟事業。19世紀末,變動的時局令“山水”背后未被明確象征道德內涵的“風景”逐漸顯露出來。1990年代以來,更多詩人和藝術家以“風景”置換“山水”,并從詩歌創作與解析的過程中完成我們時代的“風景”啟蒙。《觀看與觀念》從1990年代風景詩出發,重新整理了“山水—風景”觀念演變中的曖昧與矛盾,從開闊的學術視野中認知風景本真性的存在樣態與當代意義。

    《“文人”汪曾祺研究》,翟業軍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

    翟業軍的汪曾祺研究是一種從“無我之境”漸次過渡到“有我之境”的文學研究。《“文人”汪曾祺研究》收錄他二十年前至今有關汪曾祺的研究佳作,作家、書畫家、戲曲家、美食家汪曾祺疊合在一起,展現一個渾成的、不可割裂“文人”,汪曾祺的本真面貌在這一整體性視野中才能得以浮現。小說、散文之外,汪曾祺的舊體詩亦有著鳶飛魚躍的世界,他的字有“意足我自足”的流暢灑脫,他的畫貼近尋常卻溫暖的“人間草木”。“文人”汪曾祺筆下的有情的人間是以儒家為主體,吸納道家、佛家的思想創造出來的藝術天地。

    《在“集團性”與“個人性”之間 姚雪垠文藝創作與文化實踐考辨 (1929-1997)》,呂彥霖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5月

    如何在研究中擱置后見之明、“屏除絲竹”,將研究對象還原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加以考察,在姚雪垠研究中顯得格外重要。呂彥霖的新著是較為成熟的姚雪垠研究,通過對姚雪垠在四個人生階段的四種不同歷史語境下,如何在文藝創作與文化實踐中區別化地處理“集團性”與“個人性”之間的關系,展示其與“革命”這一對他影響至深的、二十世紀以來的核心主題的互動關系,及其“革命文化人”自我定位的內在意涵的變遷。并以此為基點,展現并探討三十年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左翼青年,在歷史的曲折中追求與“革命”的交匯、融合所生成的獨特心理機制與精神世界。

    《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李靜 著

    生活書店出版社,2024年9月

    “作為文學研究者,我們不需再去重復資本—科技—國家三位一體所具備的控制能力,而是亟須在作家作品里發現、激活與轉化那些曾經的人文關懷與思想探索,或許這才是不容推卸的、旁人不可替代的分內之責。”李靜《賽先生在當代》所關注的,是科學技術在當代中國地位迅速升級的兩個時期:以“改革”為主旋律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從20世紀的“賽先生”文學文本到21世紀的賽博時代文化研究,李靜文章既從跨界的視野中見思想宏闊,又從精當的分析中見細讀功夫。

    《脂粉帝國——網絡言情小說與女性話語政治》,薛靜 著

    中國文聯出版社,2024年8月

    順著《脂粉帝國》的后記向前讀,可以漸漸發現“成為女性的那一天”對于這本研究著作的真實意義。如何從廣泛的網絡文學文本中識別與自身經驗相關的言情小說,并從這些作品中反向理解個體經驗自身,從而讓研究觸碰真實的自我,對研究者而言是一種考驗。薛靜在該著中梳理剖析了網絡言情小說的諸階段特征,并認為,在啟蒙破滅、歷史終結的當今世界,通過女性主義與經濟、政治的有機互動,為女性開拓更大的空間,同時謀求性別共贏、開掘嶄新的話語資源,正是中國網絡言情小說的意義所在。

    《從文獻學到“數字人文”:現代文學研究的典范轉移》,王賀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10月

    信息時代如何承續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文獻學傳統?自1990年代以來,現代文學研究領域諸多學者投身“文獻學轉向”,強調文獻史料研究的獨立和自覺。王賀認為,“文獻學轉向”之后的現代文學研究,將漸趨于“數字人文”取向或成為“數字人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這一研究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亦可被視作現代文學研究的典范轉移過程。《從文獻學到“數字人文”:現代文學研究的典范轉移》是王賀前作《數字人文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同期思考,可供讀者一并閱讀。

    《小說的讀法》,程光煒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1月

    程光煒早年解讀莫言的《小說的讀法》一文廣為流傳,作者以該文題為新著名,收錄有他18篇文本細讀代表作,包括對《在細雨中呼喊》《哦,香雪》《人生》《動物兇猛》《塵埃落定》《妻妾成群》《繁花》《古船》《歲寒三友》《機電局長的一天》等作品的分析。從《小說的讀法》中,讀者可以讀到程光煒及其一代學人的知識結構、精神結構和閱讀史,以及他們如何解剖文本并求得其中三味。那些已經部分地進入文學史的作品重拭塵埃,顯露出更清晰的內在肌理。

    《沉思的旅程:賀紹俊文學批評自選集》,賀紹俊 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

    “當批評家意識到自己的批評實踐是為人類文明創造和積累精神財富時,他應該會以一種出以公心的博大胸懷來對待自己的文學批評。”從20世紀80年代走上文壇,四十余年來,賀紹俊一直活躍在文學現場,寫出了一批有分量、有見地的評論文章,展現出作為批評家對文學批評的使命和對當代文學發展的強烈責任感,敏銳、真切、溫和又鏗鏘有力是他的批評人格。《沉思的旅程》是賀紹俊近年來批評文章合集,全書上下兩冊,分為建構與敘述、重塑現象、批評的限度、文本的密語、年度記錄、時代回望六章。一言以蔽之,如他所說,“真誠是文學批評的倫理”。

    《文學的深意》,謝有順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11月

    謝有順認為,批評也是一種獨立的寫作,而寫作的根基恰恰是“孤獨的個人”。評論集《文學的深意》中,可見一位個性獨立的批評家對當代文學現場的測量、把握和洞悉,文學事關現實、語言、想象力、技巧,更事關主體、心靈、人格和邊界,謝有順以他特有的批評情致做出當代文學面面觀。如他所說,人格是最重要的寫作力量,“今天的文化界,再去尋求細枝末節的小變化已經意思不大了,寫作變革的大方向應該是道德勇氣的確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鑄,寫作的最終成果是創造人格、更新生命。”

    《創造自我:七十年代生人的文學選擇》,岳雯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1月

    代際批評在一段時間內頗具共識,而這一話語在當代文學研究中的興起正與“70后”緊密相關。岳雯新著《創造自我》關注李娟、魯敏、金仁順、黃詠梅、石一楓等十數位“70后”作家,探討他們如何從文學的“自我”中完成關于世界的認識。該著所收錄文章成型于過去十年間,岳雯的批評文字生發著光暈,輕與重的統一里富有極高的辨識度。當“70后”寫作日益顯出“歷史中間物”的氣質時,反觀他們的“自我”,也可為不同代際的寫作者和研究者找到更豐富的位置與理解。

    《在北大閱讀現代:十三堂文學討論課》,吳曉東 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8月

    《在北大閱讀現代》是以北大中文系教授吳曉東師門為核心的讀書會發言整理,所收錄內容主要以師生共同研討的1940年代現代文學作品為主,兼及部分當代文學與文化作品。可與之對讀的,是錢理群、吳曉東主編《現代小說十家新讀:北大課堂“40年代文學”講錄》(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10月),該書分別整合北大中文系1995、2020年兩次四十年代小說研讀課的課堂發言。從兩代人的精神對話與學術漫游中,可見二十余年里部分作品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經典化過程,亦可從今日“再研讀”里辨析出經典闡釋的方法論視野與小說分析的新模式。

    《作家何以養成:創意寫作中國化實踐研究》,葉煒 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

    創意寫作的風潮由來已久,2024年,中文創意寫作正式確立為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二級學科。中國首位創意寫作文學博士、作家葉煒的《作家何以養成:創意寫作中國化實踐研究》可謂中文創意寫作的學科前史,為當下如火如荼的“創寫”事業探尋源流。該著以中國作家協會所屬作家培訓機構魯迅文學院(前身為中央文學研究所)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教學模式及作家培養成效,將其作為中國化創意寫作探索的一個樣本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中文創意寫作的研究、教學等帶來良好的啟發和幫助,也為各類文學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歷史信息。

    《匠人坊 小說技法十二講》,李浩 著

    花山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

    繼“中國短篇小說十堂課”后,作家李浩于“匠人坊”系列又推出“小說技法十二講”。該著是李浩在河北師大小說創作學課堂的講稿綜合匯編,包括對故事、結構、開頭、細節、高潮、角度、情節、對話、景物、人物、深度、結尾等小說“設計”的梳理與解讀。在李浩看來,小說屬于“設計的藝術”,無設計則無文學,“渾然天成”般的美好亦是寫作者在不斷的揣摩、掂對和精巧設計中達到的。每一講中,作者都廣征博引,從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中汲取小說創作的生成機制、精彩之處與遺憾缺失,在廣泛的經驗中和合寫作法門。

    除以上佳作,近期可供現當代文學研究“借鏡”的書目還有《感覺的共同體》(李三達)、《不像說母語者:作為后殖民體驗的言語》([美]周蕾)、《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透析消費社會》([日]東浩紀)、《情感時代: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與現代小說的興起》(金雯)、《欲望與家庭小說:小說的政治史》([美] 南希·阿姆斯特朗 )、《巴爾扎克的柳葉刀》([美] 勞倫斯·羅斯菲爾德)、《“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1930年代》(許慧琦)、《古典與現代:民國大學的潮與岸》(沈衛威)、《鑄典宣化:“文明等級論”之下的“舊邦新造”》(章永樂)、《紛紜萬端: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沈松僑)、《前浪后浪: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許紀霖)、《群眾: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書寫與想象》(肖鐵)、《演劇儀式與文化社會:中國現代戲劇節史論(1938-1949)》(梅琳)、《現代精神之花:一個東北工業城市的具體與抽象》(徐前進)、《掌故家的心事》(宋希於)、《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劉錚)等書,于此存目。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專欄自2022年起設立,對一段時間內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內的新著加以綜括。我們愿網羅好書,但因篇幅所限,只選取具有典范意義的學者佳作、有益于學科建設的研究新著、體現編纂意圖的文叢文集、代表學術前沿的理論作品、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以及切實有效的寫作研究。此外,除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列錦”原則上不推薦舊作再版。2024年起“列錦”增設“借鏡”部分,將泛人文學科對現當代文學研究有所啟迪的其他新著附后,以示他山石之效。希望通過這份工作,能為一段時期內的文學研究存目。鑒于編者精力有限且囊中羞澀,也歡迎有意加入“列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傳遞相關資料,收件郵箱為:chenzeyuyihai@163.com。

    “列錦”往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七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六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五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四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三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二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一期)

    99精品视频99| 在线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广告|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四虎| 99ee6热久久免费精品6|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高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99亚发布| 色妞WWW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一线二线三线区别在哪欧美|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99精品视频观看| 6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老司机性色福利精品视频|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