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一個出版人的調研報告
2024年的出版形勢略顯不好,6至8月,我這個很少外出調研的人陸續到北京、浙江、山東、上海等地進行調研。其實我以前不太喜歡調研,總以為自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從這三個月的調研經歷和結果來看,這個想法暴露了我的自大。
我喜歡悄悄地來去,不喜歡大張旗鼓地發函、接站、制定接待方案,只想通過深度訪談的方法來獲得其他出版單位的寶貴經驗。另外,我組織的調研通常只帶上一到兩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因為我覺得,人數眾多的調研向來都是浪費時間的行為藝術:一行人跑到別的單位去,雙方一本正經地在自己對應的席卡前坐下,照本宣科地朗讀本單位早已準備好的書面材料。只要是能形成書面資料的“經驗”和“做法”,“秀才”必定在萬里之外都知道,不如不去。而我則喜歡走遍調研單位的每一個角落,走進每一個編輯部,目光無漏地觀察一片紙、一件物,與大部分新老朋友面對面無障礙地長談。不過,我很擔心本文在《文藝報》發表后,今后如想到別的出版單位“調研”,極有可能存在被拒的“風險”。
調研第一站:
鳳凰漢竹、鳳凰含章和紫云文心
6月初,我與鳳凰科技出版社原總編輯郁寶平決定對三家民營公司性質的單位進行調研,一家是鳳凰含章,一家是鳳凰漢竹(這兩家都是鳳凰科技出版社的子公司),另一家則是曾和我過去所在的江蘇人民出版社進行過長期合作的紫云文心公司。調研的目的是想看看民營文化公司究竟如何看待目前的出版形勢,以及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目前的困難。這三家公司做的圖書質量精良,市場化能力很強。經過與他們的深入交流,我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他們對于目前的出版現狀都持謹慎態度,認為市場增長困難,但三家公司本身都還在進步和發展。
第二,他們認為無論是整個出版市場還是他們自己推出的新書都在變少。三家公司的三位老總都非常專業,眼光獨特,一致認為新書變少是個非常不好的信號。
第三,一大批出版單位都在老書新做,尤其在大量出版公版書,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圖書的價格。因為減少了10%左右的版稅,于是價格較低,版本眾多。出版者的競爭變成了價格競爭。2024年8月,我曾到山東參加第3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看到好多出版單位都在以8元、10元一本地低價賣書。低價公版書使價格戰似乎沒了底線。
第四,前兩年靠抖音等眾多新媒體平臺拉動銷量的方式,如今也變得疲軟。他們也非常關注這一點,但樂觀地認為將來會有新的渠道出現,因為圖書的文化消費需求不可能急劇下降,而現在的無序和低價競爭不過是一時的混亂。
我在鳳凰傳媒曾經反復強調,現在的形勢是圖書印刷之前的邏輯沒有變,而圖書一旦離開印刷廠之后的邏輯完全變了,變得我們無法認識、無法適應。出版的尾端——渠道不斷發生變革,而這幾年引導變革的是抖音等,但其實抖音等平臺的影響力也在衰減。
第五,調研得出的結論是對鳳凰所做不足的批評,略去不表。
第六,鳳凰科技出版社的兩家子公司都表示,他們之所以做得好,在于其母公司鳳凰科技出版社的管理與品牌。我十分奇怪的是,鳳凰傳媒在北京設立的公司好像都不太好,但鳳凰漢竹和鳳凰含章是兩個例外。他們感嘆,在鳳凰科技出版社的領導和管理下,公司才得以獲得穩定發展。
調研第二站:中信出版集團
2024年7月,我和譯林出版社的姚燚到中信出版集團進行調研,與中信出版集團的執行總編輯楚塵進行了深入交流。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出版的長談,這次我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中信出版發展不錯。中信出版的長項在于過去所出版的政治經濟圖書持續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思想界、學術界和企業界等。這幾年雖然也面臨一些困難,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經營能力和管理機制,根本在選題的局限——中信出版集團那些年曾推出的轟轟烈烈的圖書,現在變得越來越少了。
第二,中信出版做了一大批精品圖書,特別令我驚嘆的是中信童書的推出。中信幾年前迅速進入童書市場,勢頭發展迅猛,他們認為,童書是圖書出版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值得未來大力開拓的新板塊。
第三,中信在做書的同時,大力從事知識服務、知識生產。中信對公共企業、公共單位以及政府機關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他們以中信出版為品牌,帶動頭部產品的銷售和頭部作者的運營,能夠將知識服務迅速推向政府和企業。在我看來,閱讀中信圖書的人,大多都是有思想的人,其中一部分集中在黨政機關和優勢企業里。中信將名家名人著作“推送”給企業家、政治家、知識分子,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他們所進行的知識分享,規模十分之大。
在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組織的品牌論壇上,我曾詢問坐在我身邊的中信出版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煒如何看待出版行業今年的變化、如何從單做出版向做出版與知識服務融合發展,他說中信在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品牌影響力大,所以圖書出版和人脈資源便得以相互借力,相互襯托。
調研第三站:機械工業出版社
我還去過機械工業出版社(以下簡稱“機工社”)調研,那次是我和鳳凰傳媒副總經理袁楠一起去的。我們幾乎走遍了機工社所有的編輯部、發行部、營銷部以及新媒體中心的每一個角落。
首先,我對機工社的規模之大印象深刻,他們不但有三幢大廈,還有一家相當不錯的書店。員工大概有兩千到三千人。前年底北京開卷的總經理蔣艷萍曾和我談起,中央級大出版社很能抵抗風險。我當時不太能理解,因為我對中央級大出版社了解不多,只知道優劣強弱大不相同。到機工社實地調研后,對蔣總所言才漸次明晰。從規模來看,鳳凰傳媒一個出版社最多不到300人,我們如果有一個500人的出版社,現在的氣勢就難以想象。譯林出版社成立時只有7到8人,現在有200多人,用了30年人數翻了30倍。
第二,員工規模、生產規模、產品規模是相互促進和制約的,相輔相成。機工社人員多、規模大,決定了其出版的圖書數量眾多,過去每年圖書出版數量好像都在3000種左右。相比較而言,鳳凰傳媒的年出書量是5000余種,但我們有8家圖書出版單位,他們的出書量雖然是我們的一半,但遠遠超過鳳凰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出書規模。
機工社還是一個學術期刊的重鎮,擁有幾十份專業的刊物。這些刊物在業內十分專業、權威。他們出版的期刊數量多、質量高,在專業范圍內十分出色。
除了規模大外,板塊強也是核心競爭力。大而不強的出版集團和單體出版社其實并不少,但機工社的三個出版板塊都很強勢。第一個是高校教材板塊,其作者非常權威。機工社的職教教材做得特別好。我本來認為我們的鳳凰職業教育出版做得不錯,但和機工社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有很大差距。我有時候擔心,未來鳳凰傳媒的一流作者會枯竭,并一直在為發現新的作者而不懈努力。我們舉辦了5次作者年會,雖然在國內屬于創舉,在贏得優質作者方面頗有成就,但我認為機工社的一流作者50年內都不會枯竭。據介紹,33%的院士都曾在那里出書。我清晰地記得去調研時看到出版社辦公大廳有一面作者墻,上面有60個院士作者的照片。此外,江蘇很多職教教師和名校名專業教授,也是他們的重要作者。我回來后就常想,我們在職業教材出版這方面,要用什么力量與機工社競爭。
第三,我們深入了解了機工社的大眾出版。眾所周知,機工社主要從事大眾出版的公司是華章分社。過去我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做社長時曾開拓過管理培訓類的出版板塊,經常聽編輯說起華章分社。華章分社的副總經理佘廣在給我們介紹大眾出版產品線時,讀者很難想象我當時的敬佩和吃驚。佘廣說,機工社的圖書在各個不同時期都在為新中國的建設服務,他們將服務國家建設的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科技強國、商業興國和溫暖中國階段。佘總的表達極類似于中華書局的創始人陸費逵,在我看來,他們的氣概、理念和價值觀是相通的。
機工社為科教興國服務,出版了大量科技類圖書。他們出了哪些書?我回憶了一下并查閱了手機所拍的照片,有《機電詞典》《電子技術》《液壓與汽動技術》《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大致所有科技領域的權威著作他們都出版過。延續幾十年的優秀傳統代代相傳,今天的《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等國內原創和國外最新引進的著作,他們基本都未忽略,并已出版。
當然,出版是一回事,發行得好又是另一回事,好選題+好發行,才能實現出版的商業閉環,才能實現出版的價值。這一點,機工社的出版與發行真可謂相得益彰。如《電力電子技術》一書發行196萬冊,《電子機械工程設計手冊》和《機械工程手冊》兩本各發行幾百萬冊。《機電工程辭典》英漢對照版發行1.6萬冊,德漢對照版發行1萬冊,每本售價都達幾百元。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機工社為推動經濟建設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從此開始,機工社出版了大量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方面的著作,華章公司在這一領域出版的圖書也是琳瑯滿目,令人嘖嘖稱贊。
據我的觀察思考,機工社出版的這類圖書大都有10到2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除了企業管理領域的眾多圖書之外,出版社獨有的兩大名人著作發行量更是巨大。一個是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的經典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該書目前發行已達400萬冊。還有稻盛和夫的著作也是在機工社出版,發行數量也巨大。這兩位作者著作在國內的出版發行,比在他們本國都做得更好。還有一本斯蒂芬·A.羅斯的《公司理財》也值得一提,這本書發行了77萬冊,銷售碼洋7400萬。西方經濟學、投資學、消費者行為學……機工社在這些領域的圖書經常發行達百萬冊以上。
之后的第三個階段便是溫暖中國。這一階段,機工社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勵志類圖書,如榮格的《紅書》發行量高達20萬冊。另一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發行量達280萬冊,僅此一本書碼洋就有1.54億元,“勇氣系列”還有很多,如“小孩的勇氣”“成人的勇氣”“戀愛的勇氣”等。
第四,營銷能力強大。華章公司的營銷人員非常多,營銷能力非常強,其營銷人數占單位人數的七分之一。鳳凰傳媒各出版單位的營銷人員數量基本達不到這一比例,我覺得鳳凰傳媒的營銷能力還是有點弱,這可能是我們的一個短板。
第五,極其專業的管理者與極其專業的編輯出版發行審讀人員。機工社的領導非常專業,印象中接待我們的是兩位副社長陳海娟、時靜。我之所以要到每個編輯部去看,是想看看其他員工的工作狀態,判斷一下他們到底是帶著溫暖的心情在這個單位工作,還是牢騷滿腹地為完成任務而坐在那里打發時間。當然,員工的表情就會說話,他們的業績也清晰地呈現出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工作能力。據我所見,那里沒有什么離奇古怪的人,個個精神狀態都非常飽滿,這都得益于很好的企業文化。我曾收到一個朋友的微信,非常感慨。他說:“你看一個單位是不是好,是不是適合你,主要看兩點。第一點,在這個單位里面,跟你常接觸的那些人是不是對你非常友好,是不是值得你尊重,你是不是樂于和他做同事。第二點,你在這個單位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看看那些很快被提拔的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如果那些拿著很高薪水和很快被提拔的人都是你認為很糟糕的人,說明你不適合在這個單位,你要盡早離開。”我讀到這條微信后很受啟發。人的管理很重要,各個出版單位的社長和總編輯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并以此明志做事。引進一個人,第一要心理健康正常,第二水平專業要高。同時,干部要像員工一樣努力工作。這便是一個健康出版單位的管理文化。
第六,我在調研中看到機工社的數字創新部開發了一套作者系統,這是我過去從來沒聽說過的。每一個作者都可以登錄這個系統,假如我是機工社的作者,我就可以在作者系統中查到我的哪本書什么時候出版,哪些編輯參與了書的編輯、發行、宣傳,這些書讀者有什么評價,這個月銷量多少,目前總銷量多少,自己將在哪天參加什么會議,參加過哪些視頻活動、線上課、作者見面會……機工社的作者系統把出版社的作者和書都牢牢維系在這個系統里。這個系統做得相當不錯。當然,要做到并不斷完善這個系統,必須有足夠多的作者。其實這個系統并不復雜,但是我和我的同事們之前并沒有想到。
還有,就是機工社大大小小的直播間令我大長見識。他們大概有15到20個設備非常完備的直播間,有些甚至比很多報社、電視臺的都好。其中,小型直播間有5到6個平方米,大的大概有100到200平方米,可容納幾十人甚至數百人。在這個可容納數百人的直播間里,各種各樣的機械長臂靈活運轉,編輯營銷人員每天都在直播。我調研機工社后加了他們的微信,佘廣副總的微信從早到晚、從周一到周末似乎都在不停地直播。出版的打法變了,機工社真的適應了新的打法,在地面渠道之外開設出了新的營銷手段和渠道。
從這方面來看,鳳凰傳媒在2019年較早地推動了新媒體營銷,當時像我們這樣走在前面的出版集團還不多。機工社的情況與我們相同,他們是在疫情之前啟動的,因為他們看到了事物微小的變化,看到了實體店的危機。此后三年,機工社的網絡直播和直播帶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版業績不但未受影響,反而不斷增長,這正是見微知著的智慧。
第七,機工社擁有全國有名的館配公司,他們的館配公司全國排名第三,擁有全國各地出版單位的圖書,品種豐富,幾乎代理了全國所有出版單位的產品,特別是科技類的圖書。
調研第四站:博集天卷
我和姚燚也到博集天卷進行了調研,與黃雋青總經理進行了深入溝通。按照習慣,我也到每個部門都走了一圈,同編輯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發行人員進行了深入詳細的討論,得到的結論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們認為,目前出版事業需要主管部門的呵護,圖書市場需要激活。如果坊間有十本超級暢銷書出版,引起全社會重視、關注并形成一個現象,那一定會引起閱讀潮。當整個社會一直有好書不斷出版,帶領讀者關注文化、思想、科技的前沿問題,那就不愁圖書市場不興旺發達。
第二,博集天卷遇到的盜版非常厲害。1990年代出版單位拼命地防盜版,但后來有了電商不怎么需要防盜版了,因為電商渠道網店就那么幾家,能夠控制,可如今又要日夜防盜版,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平臺上常有店鋪銷售盜版。防盜版、打盜版成為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第三,影視難做,風險巨大。博集天卷曾從眾地投資影視拍攝,但趕上了末班車。談起影視,作為優秀的出版人黃總不住地搖頭。黃雋青是南京人,和我一樣畢業于南京大學,又常回南京,早年曾和鳳凰出版同仁有過多次合作,因此對鳳凰非常了解。黃總真誠地羨慕鳳凰,認為我們有一支由眾多優秀職業出版人組成的團隊。我內心很高興,但口頭十分謙虛。我認為目前國內職業出版人隊伍發展不平衡,但鳳凰團隊的理念、狀態、水平和精神都不比人家差,這是我內心引以為豪的。
以上就是我2024年調研得出的一些結論。另外,我還去了山東濟南,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書展,詳細看了許多展館,比較了他們的產品。在炎炎夏日去杭州和浙江同行進行交流,老友葉國斌和鄒亮、趙波、況正兵等在荷花滿池的西湖邊接待了我們。后來,我也在上海書展期間逗留了很長時間,幾乎看遍了各個展館的圖書。還以評委的身份去廣州參加南國書香節,逗留時間不長,但與南方傳媒分管出版的副總肖風華進行了深入交流。肖總一位在西安做數字出版的朋友有一句話對我震動極大。他曾長期做教育出版,現在做數字出版很成功,他說,今后AI時代,最先被沖擊的板塊是教育出版,因為教育出版總體是重復和提高,不追求多樣卻歸結統一的答案。這句話被我牢牢記在心里。10月,我還應邀前往云南出版集團,忝列為他們的專家智庫成員,與集團領導和各出版社的社長們進行了極其真誠的交流。當然,我的“增值”收獲是把他們迅速拉進了《文藝報》“編輯故事”群,他們將成為未來這一專欄的重要作者。
調研的結論已在上文逐一寫出,再寫一下總體但簡單的結論。第一,總體而言,首先我感覺形勢不太好,但仍然有做得好的出版人。形勢好的時候大家都做得好,形勢不好的時候做得更好的,才是真正有實力的出版人。第二,要心無旁騖把出版做好,不要有歪心思,如此,才可能把出版做好。第三,現在如果想要做好出版,需要比以前花更多功夫、更多精力。第四,我認為小規模的出版公司,特別是只盯著幾個作者的出版單位是危險的,規模還是要大,東方不亮西方亮。第五,專業化很重要,先是專業,然后是市場化。未來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我還是愿意稍微回顧總結一下這一年的調研,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對自己和同行們有所啟發。
(作者系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