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識”的歷史觀,激活鮮靈的思想 ——讀楊念群《貓眼看人:歷史如何“反常識”》
《貓眼看人:歷史如何“反常識”》一書由一對父子關于養貓養狗的對話展開,兒子想養貓,可是父親的反應相當決斷和不容商量:“貓是奸臣,是最無情無義的東西,狗才是忠臣?!比藗儗ω埞返牟煌x擇,其背后有一定的價值衡量標準,父親以一種貌似理所當然的共識給兒子造成一種壓迫,而孩子只能選擇沉默。在父親的眼里貓狗是這樣的,那么在貓狗的眼里人又是什么樣子的?作者為什么更欣賞貓眼看人?貓眼看人和人眼看歷史有什么聯系?其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歷史觀?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閱讀。
該書是楊念群教授在對當代歷史研究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所作的關于“覽史”“閱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從歷史常識出發,延宕開去,深思議論藏匿于史書中不為人所知的種種面向。全書圍繞“反常識”的歷史觀,用66篇凝練的文章鋪展開來,多以提問的方式引出對某一現象的討論。無論是寫皇帝還是鄉紳,寫記憶還是寫人性,寫科舉制還是寫國學熱等,作者都試圖打破“常識”的束縛,去探尋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后更多的意蘊。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收到這個小冊子里的文字雜七雜八,無法歸類,大致不出讀史閱世的零思碎想?!薄皻v史如何‘反常識’”作為本書的副標題,也是作者致力探討的問題。
常識作為一種普通知識,是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也是歷史積累的結果。而該書之所以提出“反常識”,是因為一些本身應當被懷疑的歷史常識,卻一直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反常識”不是說事事要擰著干,將一切“常識”推翻,而是嘗試在各類“常識”的敘事籠罩之下,尋找其他更為合理的歷史觀作為補充?!胺闯WR”的歷史觀的提出,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要和現代化史觀、后現代化史觀等其他歷史觀唱對臺戲,而是作者對歷史敘事的一種探索。作者認為任何有益的觀點都應該并行不悖,不存在最終權威,所以嘗試對歷史進行更多的探索,使人們既可以看到歷史這棵大樹的枝干,又能看到枝干上層層疊疊的樹葉;既能感知到歷史的大輪廓,也能看到人的喜怒哀樂。
我們以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探討為例,來看何為“反常識”的歷史觀。提到科舉制度,我們可能會想到刻板、陳腐的八股文,會想到搖頭晃腦讀四書五經的老童生,會想到那個“發瘋”的范進……然而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晚清時期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但是也不能簡單地說其毫無用處。該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科舉制度,在作者看來,科舉制不是簡單的考試制度,它具備多種功能,蘊含著相對公平的人才分配設計,一直以來被人們所詬病的其實更多是八股取士,即科舉考試的內容?!犊婆e考試果真一無是處嗎?》一文詳細介紹了科舉的考試規則、內容以及被罵的原因,既批評了科舉考試中第一、二場考試要求考生死記硬背四書五經的僵硬模式、八股文寫作對自由心靈的束縛,同時也客觀地肯定了科舉的3場考試兼顧道德人文與經世致用的均衡。《“呆子治國論”錯在哪兒?》一文,則認為科舉選拔出來的人并非全是“呆子”,其中不乏能臣循吏,科舉作為一種人才選拔手段,給有能力的人提供一種入仕的途徑,而他們上任后通過摸爬滾打的歷練,也能治理好如乾隆時期3億人口的帝國。還有其他文章也談到,科舉不僅具備人才選拔和分配的功能,那些雖未能由科舉而得以入仕的下層舉人和秀才形成的士紳階層,他們在承擔著修橋鋪路、濟貧扶困和道德教化等職責的同時,還可以傳達民意,因此科舉制還具有某種“代議”的職能。在此,作者并不是要美化科舉制,而是在承認其對社會發展存在阻礙的前提下,仍去探索其積極的一面。
歷史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知道的歷史也僅僅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的闡釋是可以多維度的。無論是現代化史觀、后現代化史觀,抑或是“反常識”的歷史觀,都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幫助我們去認識歷史、理解歷史。“任何理論只具有對個別經驗的凝聚和提煉作用,它可以防止經驗被濫用而流于瑣碎,卻無法普遍適用”,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反常識”也會變成一種僵化的“常識”,我們也會探索出更多的道路。歷史“既不是進化論,也不是循環論,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理論”,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也不是一條直線,要警惕認識過程中的各種陷阱,克服僵化刻板的認識,去構筑自己的歷史觀,去激活一些鮮靈的思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貓眼看人:歷史如何“反常識”》一書以風趣幽默的筆觸講述種種歷史現象,探尋其背后的枝枝葉葉,并試圖打破“常識”的束縛,去探索歷史和現實的多面向。閱讀本書,我們不一定認同作者的所有解讀,但這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反常識”呢?
(作者系鳳凰出版社江蘇文庫編輯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