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浪潮下文藝評論的新變與擔當 ——第四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發布典禮暨“新媒介與文藝評論新樣態”圓桌分享會側記
1月,北京寒意正濃,中國網絡文藝評論界卻熱度高漲。1月8日,北京師范大學北國劇場內,一場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辦的第四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發布典禮暨“新媒介與文藝評論新樣態”圓桌分享會在此舉行。眾多學界與業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于此,展開了一場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發布典禮所呈現的優秀成果,為網絡文藝評論樹立了榜樣,而圓桌分享會上的深度交流,進一步拓展了評論的視野與維度。
網絡文藝評論的新趨勢與新特征
網絡文藝評論其命唯新,尤當與時代同頻共振。若用一字形容這場會議,“新”字最為貼切。會議主題是“新媒介與文藝評論新樣態”,圓桌分享會的子議題是“新媒體平臺文藝評論的新趨勢、新特征”“文藝評論家如何進入新媒介場域”“新媒介評論如何提高專業性權威性”,專家學者在發言中的高頻詞也是“新”。這充分彰顯出網絡文藝評論在新時代不斷探索求新的蓬勃態勢。“在人工智能、5G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網絡文藝產生了新的類型、形態和傳播渠道,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文藝工作者特別是網絡文藝工作者正在重新思考技術話語和文藝話語的結合,厘清媒介技術對文藝創作和評論的重要影響。”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張雁云在致辭中的這段發言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強烈共鳴。《文藝研究》雜志社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研究員、第四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評委李修建提出,面對新媒介時代的新文藝形式,傳統的文藝理論面臨失效之虞,需要因時應變、革故鼎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新樣態導致了新格局,新格局導致了新的判斷標準和分析的方法路徑。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新媒體大大助推了評論的覆蓋率、到達度,包括技術推動,新媒體評論對于這些年文藝創作繁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破圈”和現象級的作品都有新媒體評論加持、賦能所產生的影響。
在“新媒體平臺文藝評論的新趨勢和新特征”的討論中,來自新媒體的資深專家從不同平臺的角度出發,呈現了網絡文藝評論豐富多樣的新面貌。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編委、副總經理杜大力指出,網絡文藝評論呈現出大眾化、分眾化、紀實性、互動性的特點,傳播覆蓋面極廣。如“學習強國”一些文藝評論專題的播放量和閱讀量可達千萬級,這是傳統媒體平臺難以企及的。同時,新技術的發展對文藝評論產生著深遠影響,從數字化、互聯網化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推動著文藝評論的演變。
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盧雅君表示,嗶哩嗶哩上的文藝評論以彈幕、二創等形式為基礎,加入了如時間倒敘彈幕等新的技術變化,增強了用戶的代入感和交互體驗。作為中國年輕人聚集度最高的平臺,嗶哩嗶哩年輕用戶對評論質量要求嚴苛,追求有深度的硬核內容,體現出這一代年輕人在文藝評論方面強烈的表達欲和良好的審美價值取向。
快手副總編倪超介紹,快手平臺用戶規模龐大,“老鐵”們的評論直接熱烈,評論區即時互動功能進一步激發了優秀作品的共創,AIGC應用更是為文藝評論帶來了視覺化和動態化的表達方式。
好的創作和評論的關系應該是跳交誼舞的關系,兩者之間更多的是高山流水覓知音,互為磨刀石。愛奇藝執行總編王亮認為,“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文藝時代使評論主體變得空前豐富多元,包括職業和專業評論家、自媒體人、用戶觀眾等。網絡文藝評論的載體和傳播形式變得空前豐富立體,社交媒體、組織傳播、社群傳播等多種方式并存,人際傳播在其中仍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同時,文藝評論已經高度介入文藝創作生產的全過程,從IP改編的起始到作品播出后的輿情,都受到評論的影響。
文藝評論家進入新媒介場域的策略
作為第四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評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撰文指出,“網絡文學評論者大多是從傳統文學評論隊伍轉場過來,他們的活躍表現有力地佐證了文學評論的功能和作用:創作和評論乃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發展平衡則飛得高、跑得遠,否則會相互掣肘,甚至栽倒、翻車”。她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直指問題核心——文藝評論家如何進入新媒介場域?
圓桌分享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陳剛,“央視劇評”主編楊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以及“四味讀書”創始人譚飛圍繞大眾媒體、學術期刊和新媒體這三類文藝評論展開了深入探討。
以往,以報刊為核心的傳統媒體承載著文藝批評的重任,發揮著引導人們觀看電影、閱讀小說等作用。然而,如今這一領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其話語權正快速向新媒體平臺轉移。張頤武指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評論成為新的增量,改變了原有的文藝評論格局。新媒體評論的形態變得多樣,影像批評日益重要,評價機制也發生了變化,群體性和分群現象愈發明顯,直接性的批評對作品的影響巨大。
譚飛基于自己創建“四味讀書”的經驗提出,新媒體時代“去中心化”特征明顯,流量成為重要標志,文藝評論從以出書為標志轉向以視頻點贊數等為衡量標準。為適應時代媒介的變化,他自己也從以寫為主轉型為以出鏡和訪談為主。他強調主流媒體在引導主流價值方面的重要性,應避免網絡亂象和無底線的流量導向。
“央視劇評”作為主流媒體的文藝評論平臺,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楊珺表示,為增強吸引力、影響力,“央視劇評”通過匯聚全國頂級評論家資源,將專業評論進行新媒體語態的轉換。例如,通過將專業文章標題轉換為更具吸引力的表述,成功提升了文章的閱讀量,實現了主流媒體價值觀的有效觸達。而對于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網絡文藝而言,網絡評論的“首因效應”第一決定因素就是速度,網絡文藝評論之劍出鞘不光要利,更要快還要準。盧蓉認為,文藝評論者應積極擁抱媒介變化,理解時代發展。在海量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環境中,要善于發現真問題,避免急于下定義。保持誠實的態度,在誠實之上進行發現。同時,要做強專業性,提升美學素養和媒介素養,以這三個內核為基礎,在新媒體場域中發出有價值的聲音。
新媒介評論專業性與權威性的提升方法
微博AI機器人“評論羅伯特”的神回復讓人忍俊不禁,嗶哩嗶哩“AI視頻總結”“AI筆記”功能上線讓網友大呼過癮,快手短視頻評論區的“AI玩評”讓觀劇妙趣橫生……一方面是作為“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結合的產物,AI大模型正在深度介入文藝評論之中;另一方面網絡文藝評論更趨大眾化,不僅有文字、圖片、視頻、彈幕等形式的評論,也包含評分、票房、排行等數據性評價,這些都對文藝評論工作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教授劉永昶,浙江大學休閑學與藝術哲學研究院教授林瑋,人民視頻對外合作部主任馬強,新媒體博主、文學博士、網絡作家蘇小北圍繞“新媒介評論如何提高專業性權威性”進行討論,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
劉永昶首先提出三個關鍵詞:“合縱連橫”,即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新媒體與高校師生之間加強合作聯動;“化整為零”,將長文中的思想閃光點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于新媒體,以適應快速閱讀時代;“源源不斷”,新媒體號與專家學者緊密聯動,在速度上搶跑,第一時間推送專業權威的評論,占領輿論高地。
林瑋認為,專業批評家和學者應站在一線發聲,與年輕人和快速發生的現象對話。呼吁人人都是藝術家,要具備共情和包容能力以及基本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史審美素養。同時,人人都是批評家,通過發聲與粉絲群體、網絡水軍對抗;在人人發聲中,讓權威性自然浮現;人人是他自己,發言要言為心聲,避免受外界不當影響。
馬強介紹了人民視頻提高內容專業性和權威性的“五個依靠”:依靠《人民日報》黨報黨網的基因和數據,確保為人民發聲;依靠科技創新,利用人工智能和科學算法制作技術軟件和程序,保障內容不出錯;依靠專業的體系化團隊,團隊成員嚴格自律,具備政治自覺;依靠不斷學習,把握中央和人民關切;依靠主動作為和擔當,主動設置議程,擁抱互聯網。
蘇小北以網絡文學創作者和評論者的雙重身份提出,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評論者需要加強在新媒體平臺上與用戶的互動,從而不斷調整定位,只有做好垂直領域的深耕,才能提升評論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如發布典禮上演的《莫比烏斯環》所象征的發展不息、融合共進,網絡文藝評論作為連接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文藝創作與價值塑造的“莫比烏斯環”正深度融入新型文藝生態的塑造進程。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網絡文藝評論憑借自身優勢,打破傳統桎梏,有力推動文藝領域多元融合。它讓文化藝術搭乘數字快車,拓展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引導文藝創作堅守正確價值導向,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當前,文化強國建設蹄疾步穩,網絡文藝評論重任在肩。期待其不斷創新,提升品質,以更有力的擔當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為營造良好文藝生態注入澎湃動力,在新時代征程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