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叔河的“學其短”
我喜歡中國的山水,也喜歡中國的書畫,更喜歡中國的文章。以上三種,皆為我心頭所愛,卻并非個個皆佳。山水,我愛江南;書畫,我好宋元,而文章,不喜高文典冊,平日多讀古人清談、筆記、小品、書信、日記、題跋。何以如此,乃是此中多見性情,率真而有智趣,少有文章作態,故而能夠常讀常新。山水亦是文章,書畫也可當文章來讀,越是質樸,越見性情,才越是能夠“相看兩不厭”吧。
鍾叔河先生編著《念樓學短》,我首先是當文章佳選來看的。我亦與鍾先生同好。先生意在“學其短”,按說文章該長則長,該短則短,但我理解鍾先生的深意,乃是做文章,第一階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文章只能作短;第二階段則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文章也便長了起來;而到了第三階段,則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此時的文章,便是短而有味,短而有趣,短而有美。
我很喜歡讀鍾先生為選輯古文所寫的“念樓讀”和“念樓曰”,都是很好的文章?!澳顦亲x”,質樸清新;“念樓曰”,思想清明。與他選的那些短小的古文,可謂相得益彰。如果將這些內容連綴起來,便是五百余篇“念樓讀抄”。此為當代文章之佳話矣。近年來,我努力倡導中國文章之古樸清明,在鍾先生的這些文章中,可見古樸之美,更見清明之美,這是《念樓學短》最應關注的地方。
鍾先生命我為《念樓學短》中的“筆記小說卷”寫序,我和鍾先生一樣,也將小說當文章來讀。此早有先例。周作人編選民國新文學十年散文選,特選廢名小說,以為“覺得有意味”;更有蕭統將詩采入《昭明文選》,有客質疑,張鳳翼答曰:“他讀得書多?!毙≌f是文章,詩亦可當文章看。鍾先生編選《知堂書話》,論及周氏的學問文章,乃也是“他讀得書多”。此亦可解釋《念樓學短》何以“有意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