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資源推動科幻網文想象力再生產
近年來,因新技術、新媒介和新美學理念的全面介入,產生了新的創作迭代,網絡科幻小說作為當代新媒介文藝的特殊類型,以及中國傳統玄學文化資源的符號再現或想象力再生產形式,已經成為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文學版圖的重要力量。
網絡科幻小說積極呼應科學技術迭代的現實語境及其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通過對超級科技遠景和未來生活圖式的呈現來映射人類社會對物質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渴望,因此它就必須正面回答如何激發人類想象力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
那些記錄古人戰天斗地和信仰圖騰實踐、充滿玄學要素的神話傳說、神魔故事、仙俠演義和民間怪譚等傳統文化敘事資源,為(網絡)科幻小說的想象力建構提供了有益的啟發,“科(幻)玄(學)融合”也成為網絡文學審美話語類型轉換的一個熱門話題。
“科玄融合”的敘事類型
網絡科幻小說融合傳統敘事資源的第一種方式,是將傳統神話中的神仙體系與未來科技文明對接,諸如探討基因編輯與長生不老、人類起源秘密與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之間的神秘聯系等。
對此,傳統科幻創作已經有作者嘗試做出類似的“闡釋的努力”,例如趙海虹的《伊娥卡斯達》、錢莉芳的《飛升》等作品。網絡科幻小說在這個主題的演繹上可能更加激進,甚至在融合中國傳統玄幻、武俠、仙術想象資源的基礎上,還大膽地借鑒國外奇幻、恐怖、魔法甚至“克蘇魯神話”的要素,最終構建網絡科幻小說的“混合型”類型。
這里應特別提及玄鵺的《神醫》。這部作品以擅長“補形術”的神醫華佗為曹操治療頭疾為背景,牽引出人類文明遠古進化路上“螺仙旋祖”和“線妖環孽”的生命正義之辯,又從“忒修斯之船”的哲學悖論,引出人類本質的思考。主角曹丕在怪誕的生命體驗中仍然保持人類心性與情感意志的描寫,讓這部作品在想象力的詭譎之外也蘊含著人文關懷的溫度和倫理反思的深度。
第二種方式是在“異類他者”或非人生物的設計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創造出獨具東方魅力的異域生態或超驗體驗。它不僅表現為科幻敘事形態的翻新,更是對敘事機理的突破,表現出傳統和現代的碰撞、交融與對話。
由此,網絡科幻小說所塑造的異能基因、神族、無法理解的超自然現象或奇異他者,都在這里面被賦予了科學的、現代科技的邏輯框架,與現實世界中讀者所熟知的知識體系相契合,推動網絡科幻小說“科玄融合”的敘述機制在閱讀接受層面促成了讀者閱讀理解與科幻作家創作意圖間的“視域融合”。
例如《因何死于蘭若寺》用時下流行的元宇宙設想重構了《聊齋志異》的聶小倩故事,小說中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并置,“蘭若寺”這個類似于元宇宙的數據空間成為人性博弈的“斗場”,科技倫理的思考在科幻性和玄學感交織中被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第一序列》中同樣使用“大圣附體”的魔法形式來解釋的陳無敵身上的神奇異能,這種設定可以說是對當下熱門網游《黑神話:悟空》的絕佳隱喻;天下霸唱《鬼吹燈之南海歸墟》與玄鵺《歸墟》則以《山海經》神話中描述的“東海之外大壑”(歸墟)作為敘事想象的起點虛構科學幻想與玄學冥想之間的關聯,形成具有心理震撼的故事。
第三種方式是通過將科學技術魔法化、黑科技化的方式來“異化”科學理性,使之具有玄學的神秘主義色彩。
《星空王座》《黎明之劍》等用奇觀的形式構建某種“科技儀式”,以此來制造爽感。這類科技儀式類似于魔法的施法過程,某些高級科技操作可能需要特定的時間、地點,甚至是復雜的精神狀態配合。這樣的設定不僅增加了科技操作過程的儀式感和神秘感,也讓讀者在超級科技的呈現中體驗崇高美的神圣與莊嚴。《詭秘之主》《巫師世界》《第九農學基地》等作品則通過塑造某種“科學巫師”形象來制造敘事奇觀,主人公能夠運用科技手段達成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效果,如瞬間傳送、操縱天氣、甚至復活逝者等,為科技工作者賦予了某種神圣光環。
網絡科幻小說利用魔法或玄學對科學理性的“反向規訓”,這種敘事方式有時候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它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網絡文學這種“亞文類”的超級包容能力,且更加貼合這個時代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有效地提升了網絡科幻類型文本的文化影響力。
對科幻創作的審美啟示
從本質上來看,在神話傳說、民間傳奇、寓言故事甚至通俗文學的敘事體系中,玄學思想中所構建的“前知識體系”仍然受到人類混沌思維的影響,但是網絡科幻想象力建構所依賴的知識體系,則已經最大限度地將玄學思想中的這種混沌思維剝離開來,使之服膺于現代科技理性的邏輯規訓。由此,“科玄融合”的敘事實踐就能夠有效地激發當代科幻創作的審美潛能。
首先,科技理性的“在地化設定”和玄學冥思的“超域性想象”,真正地借助于網絡科幻小說的文體變革和意義編碼拓展了當代科幻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建構與價值闡釋的嶄新維度。
神話敘事、歷史演義、神魔故事或大眾文化的逐步“科學化”“理性化”“數字化”,推動了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而網絡科幻小說在彰顯技術理性的工具性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拋棄傳統敘事中“史前邏輯”或“混沌思維”,而是用不斷革新的文學觀念來對“科學精神”和“玄學思想”進行整合再生產,形成統攝古今又面向未來的網絡科幻文學的敘事生態。
其次,科幻題材的網絡類型文學敘事從內容上看雖然呈現出較為現代化和前沿性的特點,其所展現的是超級科技、超驗經驗和后人類生活的諸多維度,但是其文本所展現的基本價值訴求仍然包含著文學傳統中的要素,諸如對科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沿用。因為網絡科幻小說對于未來世界的想象,總是映射著現實生活的缺憾或不足,以此彰顯科幻想象的藝術魅力。
再次,通過科幻敘事的類型實驗,中國網絡文學在題材生產建構的過程中所借鑒的這些文學傳統和文化要素中,甚至也蘊含著先民們在千百年來的生存實踐中所獲得文化經驗與心理積淀,例如東方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體系、思想價值訴求和人物關系譜系。由此,網絡科幻小說就在科學理性和奇思妙想相互并置的語境中形成了一種具有“當代性”的敘事模式和類型系統,從而全面地革新了當代漢語文學的創作生態,構建了復雜多樣的文本類型、敘事模式、審美話語與理論范式。
最后,科幻與玄學的有機結合也許會引起我們對傳統想象力敘事資源的重新審視,在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認知方式的過程中,也會破開人類的認知迷霧進而顛覆不斷進化過程中的人類社會的認知局限。而這些問題恰恰都是網絡科幻小說對于傳統文化資源、混沌思維和遠古世界觀重組、重述與重構過程必然會面臨的現實狀況。努力克服現實文體變革的困難,紓解思維固化的“科玄之爭”為傳統科幻文藝實踐帶來的困擾,彌補科幻創作諷喻價值和審美功能的不足,從而促進新媒介語境下科幻文藝的高質量發展,是當代科幻文藝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對新媒體文學的重新審視
在當下,受“科玄融合”思維影響的網絡科幻文學創作,是網絡文學類型擴展的一種新的嘗試,它為讀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閱讀選擇和審美體驗,讓他們在閱讀中接觸現代科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網絡科幻小說對傳統敘事中的神怪傳統、神魔資源、神奇故事與玄學資源的“創造性重塑”,其文本基底中仍然蘊藏著敘述者與接受者內心對于現實與傳統復雜情感的“科學思維投射”。這種回歸歷史傳統的類型融合實踐,通過“科玄融合”思維統攝的想象力建構模式,借助敘述策略的重構、想象力的再生產與敘述話語的轉換,重新審視新時代文藝“亞文類”這一充滿無限可能的新審美形態領域中所包含的敘事倫理變革的潛能,以此彰顯當代科幻敘事實踐的美學啟示和倫理反思。“科玄融合”的網絡文學生產也因此作為當下一種有機的審美文化資源,在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對話、增強中華民族藝術自信的當代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媒介融合語境下中國網絡科幻小說的闡釋評價體制研究”(23XZW031)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