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藝術熱詞:勾勒時代文化圖景
    來源:光明日報 | 李萬萬  2025年01月15日08:26

    近日,“2024中國藝術50人論壇”正式發布全國藝術學科十大研究前沿熱點詞——“藝術療愈”“人工智能藝術”“中華生活美學”“藝術賦能”“藝術鄉建”“可持續時尚”“中國舞劇”“中華文化標識”“游戲出海”“跨媒介藝術”。通過這些熱詞,我們能窺見當下藝術創作與研究的新方向、新態勢和新思維方式,可以感受到藝術學科如何打破自身界限并聯合其他學科助力社會發展,更能感知到融合與創新的時代脈搏。

    探尋藝術發展新視角

    作為2024年度熱詞之一,“藝術療愈”不僅是藝術領域學術研究的新焦點,也是當代社會應對心理健康挑戰的新舉措。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加,人們對精神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顯著提升。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開始走進醫院、社區、校園和互聯網平臺,用更柔性、更具包容力的方式幫助人們疏導壓力和表達情感。

    縱觀近年來藝術療愈在臨床和社區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在治療心理問題方面的神奇作用:許多康復中心引入繪畫治愈法,幫助抑郁癥、焦慮癥患者釋放負能量;借助音樂的“精神按摩”,言語表達不暢者和孤獨癥患者成功開啟表達與交流之門??梢哉f,當代藝術不再局限于“養眼”的功能,更成為“治心”的方式。

    此外,藝術療愈的價值還體現在教育和社會服務上。對青少年而言,通過繪畫、戲劇以及電影制作來理解自我、表達自我,能有效減輕成長壓力、助力人格塑造。對老年群體或特殊人群而言,藝術活動能成為一種“沒有門檻”的交流渠道,不必過多拘泥于語言、身份和文化背景,幾筆色彩、一串音符就能讓大家在歡笑與創作中彼此靠近。

    正是因為看到藝術療愈在各個領域的積極效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與從業者開始跨界合作,共同推動藝術療愈理論的創新與實踐模式的擴展——有人從心理學角度深入探討藝術干預機制,也有人更關注藝術活動所帶來的社會連結。各種探索都指向同一個共識:藝術在與社會學、心理學相互滲透的過程中,還兼具創造力和社會關懷。

    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

    當今時代,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激蕩出一波又一波驚喜與顛覆。其中,“人工智能藝術”(AI藝術)顯然是2024年最受矚目的關鍵詞之一。通過算法生成的繪畫、音樂、詩歌等迅速破圈,不僅讓觀眾耳目一新,也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能否成為創作主體”“人工智能藝術是不是真正的藝術”等話題的討論。

    在傳統觀念中,“創作”似乎是人類的專屬,因為藝術往往根植于情感與經驗。但在AI的世界里,機器模型也能通過深度學習吸收大量藝術風格,進而根據指令輸出令人驚艷的作品。那么,來自機器的“靈感”究竟應被視作純粹的技術產物,還是某種新形式的藝術表達?無論答案為何,人工智能都在刷新我們對藝術的認知:原來算法里也可能蘊含一份別樣的美學理念。

    除了AI藝術,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以及數字媒體藝術也在不斷拓寬藝術的邊界。“跨媒介藝術”就彰顯了不同媒介之間的融合與碰撞。以前,藝術形式往往各自為政:畫家畫畫、導演拍片、作曲家譜曲,而如今通過VR/AR技術,“畫面”“聲音”“裝置”等元素得以在同一個交互場景中互相交融,觀眾不僅能看、能聽,還能沉浸其中地玩。

    “游戲出?!笔撬囆g與科技結合的另一個焦點。隨著中國游戲產業的飛速發展,“出海”的游戲不僅將娛樂屬性帶到全球市場,也順勢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架起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橋梁。一些藝術團隊在游戲中融入傳統繪畫、舞蹈、音樂等元素,賦予游戲更多藝術氣息,讓玩家在冒險闖關的同時感受到藝術之美。

    科技革命帶來的藝術創新,加速了這個時代藝術邊界的突破,讓創作者與觀眾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想象力自由”。藝術學科不僅呈現出前沿科技與藝術表達融合的鮮活局面,更進一步體現出藝術所具有的跨學科、多維度的生命力。

    為傳統文化煥新提供載體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而言,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是一個充滿挑戰又極其重要的課題。

    2024年度熱詞“中華生活美學”恰恰折射了當代中國人對傳統美學價值的全新理解。古人從山水花鳥中汲取靈感,講究“天人合一”,這種審美精神也悄然滲透到現代人的日常設計與生活方式中。

    而“中國舞劇”近年來的頻繁“出圈”,更是讓全球觀眾看到了古典與現代藝術在同一個舞臺上相互輝映的場景。同樣,“中華文化標識”也在不斷升級。如今很多博物館、文創品牌、網絡平臺都在積極挖掘整理傳統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讓傳統文化以新潮方式亮相。這種對“中華文化標識”的積極建構,反映了國人對自己文化認同感的增強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升。

    “藝術鄉建”這個熱詞,同時兼顧文化與社會責任。2024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社會組織來到鄉村,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傳承傳播地方文化,同時也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和社會發展。

    成為社會運行的“潤滑劑”

    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等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對于藝術學科而言,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推進可持續發展,也是一道重要命題。

    熱詞“可持續時尚”便是對這一命題的積極回應。越來越多的品牌和設計師開始思考如何讓“時尚”從過度消費的代名詞變成“注重環?!薄俺缟泻喖s”“關懷社會”的實踐。藝術除了可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教育、創新乃至公益領域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有了“藝術賦能”這一年度熱詞。這說明藝術不再僅僅是供人欣賞的“玩物”,而成為現代社會運行的“潤滑劑”。在此過程中,藝術家不能僅僅專注于創作本身,而應越來越多地思考創作和作品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正是這樣的思考與探索,讓藝術學科的價值變得越發深厚。

    2024年全國藝術學科研究前沿十大熱點詞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中國藝術圖景。透過這些熱詞,我們可以看到:藝術不是被動地記錄時代風貌,而是主動與社會同行、與科技共振;藝術學科正以嶄新姿態穿越舊邊界、擁抱新媒介,并在融合與創新中快速發展。

    藝術不僅屬于創作者、藝術場所和專業領域,它還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正如上述熱詞所揭示的那樣,藝術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其所攜帶的創造力將浸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藝術將繼續迸發活力,以更加柔性的方式進入經濟、社會、科技等方方面面,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愿我們都能以“融合與創新”為導向,用藝術思維去迎接未知挑戰,去構建更加包容、多元、富有創造力的未來。

    (作者:李萬萬,系全國藝術名詞工作辦公室秘書長)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国产精品毛多多水多|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日久生情|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91久久精品91久久性色|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