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上新”:長篇封筆 故事繼續
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筆耕不輟,一次“上新”四部劇作。這四個故事題材不同,時代背景各異,但內核相通,“都是講述年輕人的奮斗史”,周大新說。新書發布會活動結束后,他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專訪,分享自己作為“小說家”與“劇作家”的感受。
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不認輸的主人公
2025年北京圖書訂貨會正式啟幕前,1月7日,華文出版社在北京舉行“周大新劇作選”新書發布會。
“周大新劇作選”包含《成圣:張仲景》(以下簡稱《成圣》)《絲路長歌》《壯士夢》《第三頁》四部。這些故事發生在不同的時代,涉及不同行業,主人公都是周大新的“河南老鄉”:《成圣》的主角是東漢末年的“醫圣”張仲景,《絲路長歌》的故事圍繞20世紀初譽滿天下的“南陽絲綢”展開,《壯士夢》和《第三頁》分別講述普通人投身物流、出版行業,從人生低谷走向人生巔峰的奮斗經歷。
“這四部作品,每一部都有一個不認輸的主人公,他們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磨難,都按照自己的目標一直向前走。”周大新說,“希望這些故事能夠給讀者朋友帶來溫暖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希望年輕的朋友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要害怕,堅持走下去。”
劇作觀照現實
“周大新的創作始終關注社會,始終與現實緊密相連。此次出版的四部劇作也具有這一特點。”華文出版社總編輯余佐贊說道,《絲路長歌》《壯士夢》《第三頁》從20世紀初實業救國、民族經濟講到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成圣》聚焦傳統中醫文化,引發讀者對于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
嘉賓之一、清華大學教授王敬慧讀完這些作品,對《成圣》感受最深。她在做“中醫文化核心理念跨文化詮釋研究”課題時發現,一些關于中醫的英文表述不夠準確,導致那些原本就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聽到中醫的各種概念更是一頭霧水。“跨文化詮釋僅憑借語言翻譯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文學、戲劇等方式。比如當你讀了張仲景成為‘醫圣’的故事,感受到他那種懸壺濟世,‘‘寧可架上藥生塵,但愿世間人無病’的利他精神,自然會對中醫多一層了解。”王敬慧說。
憶《香魂女》與謝飛導演
1979年,周大新發表第一部小說《前方來信》,正式踏上作家之路。1980年代“文學熱”,他沒有缺席,隨著《第四等父親》《“黃埔”五期》《漢家女》等作品先后發表,周大新揚名文壇。
也是從1980年代開始,他的小說屢屢被拍成影視作品。導演謝飛根據周大新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于1993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這部講述兩代女性困境的電影,30年來不時在海內外重映,每次都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共鳴。
獲金熊獎當年,小說原著改名《香魂女》再版,“豆瓣網友”謝飛在評論區打出四星高分,并回憶拍攝往事:當年他赴河南南陽拜訪周大新,周熱情地帶著他參觀家鄉鄧州,介紹當地芝麻種植、香油制作等知識與農村風俗,令他印象深刻。可惜由于沒有覓得合適湖景,電影最后在河北白洋淀取景,“原著里濃厚的豫文化風采也就沒法體現了”。每次映后交流,謝飛都推薦影迷去讀原著,“對比電影,別有風味”。
“在選取電影拍攝的外景地時,我陪謝飛導演在我的家鄉走了很多地方。”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周大新也談到與謝飛“同游鄧州”的往事。
“在電影藝術領域,謝飛導演是真正的專家,也是我的老師。《香魂女》的劇本是謝飛導演改編的,他給我看過劇本,改編尊重原著,我很滿意。我第一次看片子時非常激動,流下了眼淚。”周大新說,“寫小說時,二嫂和環環的命運讓我流過眼淚;看電影時,眼淚流得更多了。”
寫小說要“趁年輕”
這位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成了影視改編“香餑餑”的作家,其實最早開始創作的文學作品就是劇本。
在《前方來信》發表前,周大新寫過兩個電影劇本,一部名為《古榆》,講述豫西南鄉村一個名叫雨本的青年因身體殘疾而放棄與戀人的婚約,戀人后來嫁人,又遭丈夫拋棄,在老家生下女兒后死去。雨本收養了女嬰,將孩子撫養成人后,得知孩子生父落魄,生活艱難,他在痛苦中讓養女回到生父身邊。另一部名為《誣告》,講述兩個家庭的選擇和際遇。彼時周大新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寫作和編劇訓練,他憑借對電影的熱愛,以及閱讀大量電影劇本的經驗,寫下這兩個充滿戲劇沖突、揭示人性善惡的故事。
后來周大新迷上了寫小說,從一開始的短篇到《走出盆地》《第二十幕》《安魂》等長篇,他用小說家的筆觸刻畫人性、描摹世情。2008年,他憑借長篇小說《湖光山色》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的魅力無窮,她帶給我的歡樂和迷戀遠遠超過了劇本。”周大新說,“別人想把我的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我都是直接把版權賣給他們,很少過問(改編)。我那時已經知道,小說的脾氣乖戾,很難伺候,你必須趁著年輕和精力旺盛與她在一起生活,否則,極易被其蔑視和拋棄。”
嘗試科幻 “向未來看”
2021年出版長篇小說《洛城花落》后,周大新宣布長篇“封筆”。在此次活動中他直言:“長篇我寫不動了,寫一部差不多耗費三年,這期間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但今年73歲的他依然是“中國文壇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評論家孟繁華語)。去年此時,他出版散文集《站在人生長河的下游》,今年是“劇作選”四部。他還透露,自己正在寫一部科幻小說。
“我們中國作家習慣向后看,寫歷史題材;習慣向下看,寫現實題材。而科幻小說是向未來看。”周大新說,“歷史和現實我都寫過。當我用科幻的手法去寫猜測未來生活的小說時,才感受到,我須懂得一些最新的科學知識,須最大限度地展開想象力,還須盡可能多地跨越各種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