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象牙塔”,走不出的“圍城” ——評阿袁小說《馬蒂斯去哪兒了》
大學敘事”是當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格非、李洱、曉蘇等一批作家都出身高校且善于寫以大學校園為主題的小說。其中,作家阿袁素以寫學院派知識女性而聞名,風格古典華美中帶著一絲冷峻,語言典雅脫俗又譏俏流利,極具辨識度。阿袁近來不斷在寫作的題材和手法上進行嘗試與突破,并試圖探尋社會性問題。長篇新作《公寓生活》聚焦于當代年輕人中“干物女”“不婚族”的生活狀態與精神特點,探討“千禧一代”青年的婚戀問題以及時代癥候;《馬蒂斯去哪兒了》則直面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趨勢和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寫出老年人的生存困境,以及老境不分國族、民族甚至物種這一世界性的問題。當然,小說的敘事重心最后還是一如既往地落在作家擅長書寫的男女情感、婚姻圍城上。
《馬蒂斯去哪兒了》跳出了阿袁創作的“舒適區”,離開了“師大校園宇宙”,甚至走出了大學校園的“象牙塔”,也遠離了阿袁小說中一貫的以大學人文社會學科如中文系、哲學系、外文系等為背景的知識分子圈。大學文科教授們在這篇小說中都已隱身,殘存不多的“詩詞含量”都在女主角居麗當中學語文老師的父親身上。小說女主人公居麗一反阿袁小說中那些風花雪月、飽讀詩詞歌賦、卻擺不脫“怨女”內核的學院女性,更像當下流行的獨立自主的“大女主”。居麗從小就不愛詩詞,長大后更成為一個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至上的經濟學博士,讀書時是“學霸”,商業職場上是女強人。丈夫趙詣卻是懶散隨性,樂于“坐享其成”的文科博士。故事從居麗和趙詣在德國留學讀博士開始,從人物背景上看小說仍然延續了阿袁喜愛的知識分子敘事,但與之前阿袁的小說主要固定在國內某大學校園不同,《馬蒂斯去哪兒了》的敘事空間更為開闊,從德國慕尼黑、北京一直到新加坡,小說前半部寫居麗與趙詣在慕尼黑大學留學,但并不涉及大學校園生活,而主要書寫的是他們與德國房東老費恩與他的一條狗馬蒂斯的交集上;后半部寫居麗與趙詣畢業后帶著馬蒂斯回到北京后的生活,最后他們隨工作搬家到新加坡。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中篇小說中,阿袁文字里慣常可見的女人之間長袖善舞或娥眉善妒的故事,女性知識分子的“群像”、“群戲”均退隱不見,剩下的是一個外國老頭漫長的絮叨與趙詣居麗夫妻貌似平淡如水的生活。但穿透小說日常生活敘事的迷霧,能夠發現作家運用了嵌套敘事的方式,仍指向她所擅長的婚姻愛情的主題,同時也豐富了小說人物的形象,擴大了小說的敘事意蘊。
所謂嵌套敘事,指在主體敘事中插入另一個故事,形成主敘事層和次敘事層的雙層或多層敘事。在《馬蒂斯去哪兒了》的主敘事層中,趙詣和居麗的愛情婚姻故事似乎波瀾不驚:趙詣與居麗在大學時相識,確定了戀愛關系。趙詣隨能干的未婚妻居麗來到德國,在居麗孜孜于學業時,散漫的他更熱衷于與房東等人聊天、遛狗。帶房東的狗馬蒂斯一起回北京后,居麗已是德資公司的財務總監,忙于工作,而趙詣則相對清閑,成為遛狗的主力,直到居麗懷孕馬蒂斯被送走。
次敘事層通過小說中的人物老費恩和提姆兩個外國老頭的敘述,講述了兩個故事。在老費恩的回憶講述中,他與妻子海蓮娜感情甚篤,是一對恩愛夫妻,一起看藝術展、看莎士比亞戲劇,他無時不刻地在想念著故去的海蓮娜。而在老提姆的講述中,卻顛覆了費恩忠誠丈夫的形象:雖然有一個海蓮娜那樣嚴厲的妻子,費恩這輩子還是有過兩次短暫外遇,一次是和女秘書,另一次是和朱利安太太。
回到主敘事層中,趙詣在北京遛狗時遇上了一只叫“小姨太”的臘腸狗,認識了狗的主人——一個手腕紋了半朵紅玫瑰長得有點像湯唯的女人,并主動搭訕起來,兩個狗主人“相聊甚歡,又加了微信,約了以后有空一起遛狗”。這一段看似“閑筆”,作者表面上寫的是狗:馬蒂斯和小姨太一周見兩次,周二周五,趙詣回家吃過晚飯才七點,七點半兩只狗就在小區花壇那兒見上了。馬蒂斯后來就“不滿足”一周只見兩次小姨太了,而是每天晚上一到七點,它就跑到門口鞋柜那兒站著。
次敘事層對主敘事層有著相互映照、豐富補充的作用,隱含作者、老費恩、提姆處于不同的視角,老費恩和提姆的話語碎片拼接在一起,才還原出文本潛藏的敘事。費恩與朱利安太太正是在遛狗時“搞上的”,這一相似的情形讓講述的故事與現實的邊界一點點消弭,讀者不知道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構。老費恩與亡妻海蓮娜之間的關系映射著現實生活中趙詣與居麗之間的關系,是鏡像,也是隱喻。趙詣與“小姨太”的女主人之間的關系僅僅是遛狗的普通朋友嗎?是精神出軌?亦或是實質出軌?阿袁沒有明寫,只在嵌套結構中進行暗示,讓多個敘事層共同構建了一個充滿反諷與令人反思的完整故事,令人感受到作者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整個故事中,反復出現的蘋果意象是一個重要的象征和隱喻,也是解開小說敘事迷宮的一把鑰匙。蘋果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神話原型,《圣經》里記載,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智慧樹上的禁果,觸怒上帝,人類從此被逐出伊甸園。在源遠流長的西方藝術中,亞當與夏娃偷吃的禁果常被描繪為蘋果,因此蘋果在西方文化中常象征著愛情、欲望、誘惑等。《馬蒂斯去哪兒了》中蘋果意象第一次出現,是開篇寫到老費恩家里光禿禿的花園中有一棵蘋果樹,小說中此時插入趙詣拿《項脊軒志》打趣居麗的情節,而《項脊軒志》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體現的是作者歸有光對亡妻的一片哀思與深情,這與小說情節形成了互文,老費恩也表現出對亡妻海蓮娜的無限追懷與眷念。蘋果第二次出現,是在老費恩的講述中,當年海蓮娜用院子里那棵蘋果樹上的蘋果,常給他烤上一個香噴噴的蘋果派。那時兩個人就像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生活得快樂美好,無憂無慮。蘋果第三次出現,則是在提姆講述的八卦中,費恩的出軌對象朱利安太太是一個風流成性的女人,她站在蘋果樹下拋媚眼,正是誘惑的象征。而蘋果意象的第四次出現,則是在趙詣遛狗時,馬蒂斯喜歡臘腸狗“小姨太”,互相嗅著味道,“也不知道是小姨太噴了圣羅蘭的‘黑鴉片’,還是它主人噴了,反正他們身上都散發出一種茉莉杏仁和蘋果的香甜味兒”。“或許是因為小姨太身上散發出的蘋果味兒”,反正馬蒂斯只要一見到小姨太,就興奮得不行,再后來,就不滿足于一周見兩次了。那么,究竟是狗喜歡,還是人喜歡?那個和嚴厲、嚴謹的居麗完全不同的狗主人,是一個有紋身的、有蘋果的香甜味的女人,是不是讓趙詣感到了魅惑并不能自拔?
不同于以往阿袁的小說,常運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視角來書寫男女情事、婚姻內外,小說人物的心靈世界中哪怕最細微的思緒與變化都在讀者面前一覽無余,是白居易式的、直白曉暢的;這次小說中婉轉隱晦、點到為止的書寫,是阿袁喜歡的另一詩人李商隱的風格,羚羊掛角,蜻蜓點水,意在言外,晦澀無題。又或許,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阿袁知道:“人是最復雜最深奧的生物”。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作者不寫而寫,但直擊的是人性深處的貪婪與脆弱,表現的是人心的曲折與幽微。
初讀阿袁時,便曾以為又是哪位新銳“海派作家”“張派傳人”。阿袁冷眼旁觀著她小說中人物的愛情婚姻,冷靜地揭示出愛情的虛妄與脆弱,婚姻中的算計與無奈,她對婚姻圍城中人的剖析與反諷,與張愛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阿袁長篇小說《師母》里,本是小鎮女孩、小書店店員的鄢紅,費盡心機嫁給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一桴,通過婚姻跨越了階層,過上了夢想中教授夫人的生活。《老孟的暮春》里,鄉下小保姆小青在一眾單身女性中“突圍”,“拿下”被眾多女性逐獵的離異中年副教授老孟,將錦衣玉食的生活攬入懷中,她們都像張愛玲《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等女性,是爭做“女結婚員”的女人們;《師母》里的另一位師母,大學女教授的莊瑾瑜、中文系主任胡豐登的夫人,看起來夫唱婦隨,琴瑟和諧,卻被莊瑾瑜無意間發現丈夫電腦上私藏女學生照片并對之猥褻的秘密,將這美滿婚姻的遮羞布無情地撕下,像《心經》里許先生和許太太的假面婚姻;小說《公寓生活》里頗有些市井俗氣的周莉莉,高攀上出版世家的潘家,丈夫對她不冷不熱的態度和嫌棄,很有幾分像《鴻鸞禧》中婁先生婁太太的相處模式;而《馬蒂斯去哪兒了》中有著婚外隱秘故事的男人們,無論是老費恩還是趙詣,雖有精神能共鳴、靈魂相契合的伴侶,但“身體很誠實”,更偏向俗麗濃艷的那一類女性,頗類似《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是“膽小如鼠的饞貓”,娶了適合于婚姻的“白玫瑰”,念念不忘的是熱情性感的紅玫瑰。又令人想起《圍城》中的方鴻漸,面對既有才又有學歷的蘇小姐的愛情攻勢,心里放不下的是鮑小姐那樣肉感放蕩的女人。借用張愛玲的名言,阿袁筆下的婚姻是一襲華美的袍,里面爬滿了虱子。
在保持著小說創作中一貫穩定的元素,如知識分子敘事、對愛情婚姻的關注、對人性復雜與隱秘的揭示與諷刺等,《馬蒂斯去哪兒了》在延續阿袁以往寫作風格的同時,其內容主題、人物塑造、敘事方式上又有著新的突破,包含著阿袁在小說上的美學探索與創作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