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重要文藝現場 2024文藝盤點活動舉辦
一場聚焦2024年文藝現場的盤點活動日前在北京舉辦。李洱、喬葉、陶慶梅、張楚、石一楓、劉大先、楊慶祥、張曉琴、班宇、戴濰娜等作家、批評家共同出席活動。
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教授、北京作協主席李洱當日談論了AI技術發展時代的特點,分析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境。他對AI取消人類價值和工作意義的現象、對短視頻占用普通人思考時間等問題,都感到并不樂觀。在回顧2024年的閱讀經驗時,他推薦了一系列小說,分別是張楚《云落》、魏思孝的《土廣寸木》《王能好》、邱華棟的《空城紀》、格非的《登春臺》和薩曼莎·哈維剛剛獲得布克獎的《軌道》,并對它們分別進行了精彩的闡釋。
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喬葉表示自己2024年的關鍵詞是“具體”。她認為現代人往往在手機上過網絡生活,容易把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抽象化。面對抽象的詞匯和生活,應該努力將它們還原到具體的人和事之中,讓自己獲得成長。她表示自己在2024年印象最深刻的文藝作品是李敬澤的《空山橫》,喬葉認為這本書包含對文學、文化現象乃至社會問題的思考,視野廣闊發散,同時擁有非常真實的個人氣息,是對當代文藝的一種有價值的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劉大先為2024年文藝現象提煉的關鍵詞是“腦腐”,這也是2024年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匯(Brain rot)。他認為,面對AI時代的憂郁,可以以“具體”為應對方法。AI迄今仍是人類的工具,文學所能提供的非理性的、不確定的、曖昧含混的經驗性存在,是無法被還原為大語言模型的,人類接受新鮮事物的彈性空間,比想象的大得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北京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陶慶梅在2024年關心兩部作品,分別是電視劇《繁花》和《山花爛漫時》,她特別指出,《山花爛漫時》塑造了一種真正的中國式英雄,非常巧妙提供了一個關于共同體的故事。
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石一楓2024年印象最深的文藝作品是電視劇《繁花》和《百年孤獨》,他還提起大熱的游戲《黑神話:悟空》,表示在其中重新認識了一個自己早已熟悉的神話人物。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曉琴提到,在文藝作品的不同呈現形式之間有一種距離,比如2024年的熱門電視劇《繁花》,其節奏切換有時快、有時慢,這與小說原著完全不一樣。影視劇改編時既需要考慮是否忠于原著,也需要考慮完成自己的創新。她認為2024年度的影視現場給觀眾帶來了很多驚喜,例如《出走的決心》《好東西》等電影關注中國女性生存狀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活動由《十月》雜志社、《北京文藝評論》編輯部主辦,是十月會客廳系列活動之一。據了解,2024年,全新創刊的《北京文藝評論》雜志和“北京文藝觀察”微信公眾號“跑步”進入文藝現場,呈現世界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文藝,也發出了文藝批評的“北京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