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亦有園一曲”
俞樾(1821-1907)是浙江德清人,字蔭甫,道光三十年(1850)中進士,廷試時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對答“淡煙疏雨落花天”之詩題,得到主考官曾國藩的激賞。他先出任翰林院編修,又任河南學政,遭彈劾罷官后移居蘇州,潛心學術數十載,完成著作五百余卷,經史訓詁、詩詞曲賦無不涉獵,被尊為海內大儒。
移居蘇州后的俞樾,曾是一名“租客”。同治八年(1869),他租下馬醫巷(今馬醫科)潘氏舊居中一處格局狹小的房屋,后因母親自閩北歸來,無法安置,便買了馬醫巷西頭潘家的一塊空地,新建一所宅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宅院正廳名為“樂知堂”,由兵部侍郎彭玉麟題匾,西側的花廳高懸曾國藩所題“春在堂”匾。
春在堂后面有一小塊“L”形的空地,南北邊長十三丈,東西邊長六丈余,各寬三丈。俞樾本想在這片空地上打造一座花園,可失去生活來源的他囊中羞澀,無力開工,所幸得到湖廣總督李瀚章、江蘇布政使恩錫等官員的資助,才得以構亭筑軒、疊石開池、栽花種樹。此園的平面宛如曲尺,景致又有曲折之趣,故名“曲園”。俞樾親撰《曲園記》,并自號“曲園居士”。
文學家俞平伯先生是俞樾的曾孫,幼時親炙曾祖父教誨,在曲園長大,并且繼承了這份祖產。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將曲園捐獻給國家,此園先后成為蘇州市文聯、蘇州戲曲藝術研究所等單位的辦公場所,在“文革”中損毀嚴重。1980年,曲園得到全面重建,又歷經多次修繕,大致恢復了原有的景致,僅在部分細節上存在些許出入。
宅第門廳朝南,內懸“探花及第”匾。全宅分為三路,設多座廳堂建筑,院中略有山石、花木點綴。西院有一座小竹里館,借用了唐代王維輞川別業中的景名?;▓@在西北部,南側的春在堂向北延伸出一間小軒,題為“認春”,源自白居易的詩句“認得春風先到處,西園南面水東頭”。
庭院狹長,沿西墻布置一條直廊,沿東墻堆疊假山。假山以湖石掇成,高度不足兩米,內藏洞穴,山徑盤旋,可拾級而登;山頂平坦,放置石桌石凳,為賞月的佳處。山北構筑一座半六角形平面的回峰閣,居于壘石基座之上。院西有曲水亭,依臨一灣“凹”字形平面的水池,與回峰閣相望。
庭院北端有三間書房,題為“達齋”,取“曲而達”之意,與南側的認春軒遙對。由此折而向東,穿過竹籬,沿游廊可至盡端的艮宧——“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象征東北方位,也有“止”的意思;“宧”(yí)指房屋的東北角,其南有小門,通向主人的臥室。
這么一座小園,僅一拳石、一勺水,卻成為清末江南名園,詩家題詠不絕,主要是因為俞樾的存在,正所謂“園以人傳”。北廊的壁間嵌有關于曲園的詩文石刻,其中可見篆書的“曲園”二字,一方一圓,以表規矩之意。
如今,園中建筑尚存堂、軒、閣、亭、齋、室各一,回峰閣、曲水亭和西廊的進深僅有一半,尺度控制得很好。曲池的形狀既曲又方,與篆書的“曲”字相暗合。昔日的水池要更大一些,周環十一丈,池上曾架設小橋,俞樾在詩中還提過一個“小浮梅檻”,略有泛舟之意,不知何指。盡管假山的規模有限,仍竭盡輾轉起伏之能事,極富幽趣。園中主要種植了一些低矮的植物,如文竹、玉蘭等,頗具風致;此地原有兩株高柳,因擔心側覆壓壞房屋,不得不伐去。未能仿效東晉陶淵明“門前五柳”之典故,俞樾引以為憾。
在曲園徜徉,不禁想象當年俞樾與家人清雅幽靜的日常生活,山林之樂,存乎一心,正如其詩所云:“吳中盛園林,高下窮土木。而我虱其中,亦有園一曲。一曲渺乎小,在我則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