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盤點·戲曲 進步須于百尺竿
閩劇《幻戲圖》劇照
上黨梆子《大漢母子》劇照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十周年,包括戲曲界在內的文化藝術領域懷著巨大熱情,通過宣傳、演出、研討等多樣活動,總結10年來文藝創作成績,探索新時代文藝發展前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文藝之聲”制作的融媒體節目《梨園新韻·十年華章》,將10年來具有深遠影響的創作者、創作團隊、精品力作、創作現象等予以推薦,節目包括了廣東粵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上海京劇院、河南豫劇院三團、浙江婺劇院、江蘇淮劇團、廣西戲劇院、湖南花鼓戲劇院以及編劇羅周、導演張曼君在這10年中的藝術創作,較為突出地呈現了新時代豐富的戲曲藝術空間,展示了戲曲人用多樣的藝術探索來回應時代命題、張揚戲曲藝術的新作為和新氣象。
以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回答“為誰創作”和“怎么創作”
10年來,隨著文化和旅游部“戲曲振興工程”的推進和落實,戲曲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績,推動戲曲全領域整體的發展。僅以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在2024年度組織的戲曲工作即可見其一斑:“2024-2025年度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2024年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2024年京劇藝術表演人才提升計劃”“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第九屆中國昆劇藝術節”“2024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第三屆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秀作品展演”“2024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第八屆中國戲曲文化周”“2024年第三屆全國采茶戲匯演”“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2024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等。這些重點項目工程和戲曲展演活動大多行之有年,隨著工作的深入而在內容、形式上多有拓展,其影響廣泛,涉及數量眾多的戲曲劇種,也讓戲曲傳承和發展獲得了持續的政策引導。
戲曲人通過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探索,查問題、解難題,寫答案、交答卷。在面對10年來文藝創作的“高峰”與“高原”之問時,當然有探索,有進步,更有創作中的困惑和誤區。在戲曲創作中,“為誰創作”和“怎么創作”始終是創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事實證明,按照戲曲藝術創作規律進行多樣題材、多樣風格、多樣個性的創作,可以避免主題創作落入簡單化、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宣傳窠臼,推動戲曲行業良性發展。
本年度呈現出多個熱點現象,構成了具有全域性的戲曲發展圖景:越劇《新龍門客棧》仍然熱演,“君霄組合”帶來的明星流量影響到了越劇、浙江省小百花越劇院的創作演出,特別是嗶哩嗶哩(簡稱“B”站)2025年跨年晚會上,網絡虛擬歌手洛天依和陳麗君同臺演唱《戲游九州》,單視頻播放在短短幾天就近700萬,讓更多年輕受眾有效理解傳統戲曲文化;粵劇《白蛇傳·情》迎來其創作面世十周年,10年巡演300場,線上線下、海內海外,備受關注,演出市場依然火爆,由舞臺而電影所帶來的粵劇效應不減;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持續推動海外演出,涉及四大洲60多個國家340多場演出,尤其是2024年出訪19個國家和地區,演出頻次創新高,成為中國戲曲的一張國際名片;具有國際影響的泉州木偶戲,持續探索旅游與非遺的深度融合,以公益養市場,培養出良性市場空間,本年度全年演出900場,觀眾人數達到45萬人,門票收入突破2200萬元;甘肅萬安秦腔藝術劇院作為民營劇團,用傳統的秦腔藝術,在西安、蘭州等地引發現象級轟動效應,說明秦腔的傳統生態空間仍具活力,基層民眾對于優秀傳統仍然執著……
諸如此類的熱點演出現象,真切地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廣泛性、“市場”的廣泛性,實際需要文藝創作充分利用科技、網絡、空間等多元手段,密切回應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及其更趨多元的藝術訴求。在近年的戲曲創作中,由于存在著對“主題”“命題”的理解偏頗和對創作的無序干預,在創作中頻繁出現對非藝術化因素的趨奉,藝術創作在整體上投向政策、項目,而不能向觀眾、市場和傳統負責,導致創作成果出現作品藝術水平低、群眾不喜歡、市場沒效應、傳統難為繼的問題。當前的戲曲生態實際面對著兩個維度的藝術空間,一是力圖尋求政府空間,二是力圖尋求觀眾空間,由此形成兩種不同的創作導向和生態結構。戲曲創作應該從“主題”“命題”的單一化傾向,走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定位,這是新時代戲曲長效發展的必需,更是讓戲曲生態更加完整有序發展的必需。
以體系建設實現戲曲藝術的完整發展
本年度戲曲工作中突出的亮點是戲曲在制度化保護方面持續推進。《金華市婺劇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溫州市永嘉昆曲保護條例》《甘肅省隴劇保護傳承條例》《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上饒市弋陽腔保護傳承條例》《紹興市越劇保護傳承發展條例》等地方法規相繼推出,繼本世紀初昆曲的地方法規推進以來,更多劇種通過戲曲立法保護,讓保護成果惠及地方和基層戲曲的整體發展。這些制度化的方式與各省區、市在區域戲曲工作所形成的各種機制,例如藝術節、戲劇節、評獎活動等,一起構成比較穩定的制度保障,實現戲曲穩定有序的傳承和創作。2024年比較突出的省級戲曲活動,如第八屆湖南藝術節、第四屆山西藝術節暨第十八屆山西省“杏花獎”評比展演、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第十屆云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第九屆福建藝術節、河南省第十六屆戲劇展演、2024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第五屆湖北藝術節、第四屆陜西戲劇獎評獎等,這些活動在相關省區一直發揮著對于創作、人才的促進作用,涵養了生態,多年來也成為衡量展示戲曲藝術高度、推出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中國戲曲在實現一個不能少、每個都要強的劇種發展遠景時,需要從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最終落實在地方基層的切實保護,“制度化”的工作要與“在地化”的立場密切相連,充分發揮地方黨委政府在戲曲工作中的守土有責,充分促進基層群體在維護戲曲生態的社區參與,努力做到一劇一策、一團一策,讓戲曲藝術的根脈始終扎在文化鄉土中。
本年度戲曲工作的重點是由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帶來的文化思考。梅蘭芳、周信芳是中國京劇藝術的兩座高峰典范,兩人一旦一生、一北一南,一求美一求真,分別代表了京劇走向繁榮之際截然不同的藝術實踐,他們跨越時代的演劇觀念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戲曲的整體發展。本年度從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以及相關機構前后相續的紀念推廣工作,即可看到中國京劇藝術完備的藝術體系和藝術辯證法則所在。事實上,梅蘭芳文化研究和推廣工作在近年來頗為隆盛,而包括周信芳在內的京劇各流派的藝術、學術工作都顯得不足,擴展至中國戲曲眾多劇種的理論研究和藝術傳承,更顯示出后繼乏力的困境。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推動組織實施對于瀕危劇種的公益演出,經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按照每個劇種50萬元100場的標準,支持無國辦團體的劇種和“天下第一團”劇種進行公益性演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劇種劇團的傳統劇目演出。這從一個側面也能看到,數量巨大的戲曲劇種還不能自覺地實現藝術和理論的體系化建構。包括中國劇協推動的“藝苑擷英——2024年全國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戲曲凈行、樂隊主奏)展演”,繼武戲、生旦、丑行等青年人才展演之后,又一次對弱勢行當、幕后群體做了一次展示;而中國劇協推動“稀有劇種保護計劃”,則針對相關省區發展態勢比較低迷的劇種,采用專項創作扶持,來推動傳統劇目的挖掘復排和后繼人才的培養展示。這些工作都在中國戲曲客觀的不平衡態勢中,努力以更加完備的體系建設理想,來實現戲曲藝術的完整發展。
當然,本年度涌現的在區域劇種保護傳承的有效實踐,例如歷時8年完成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全5卷)》勝利竣工,海內外粵劇人發揮全行業力量,將存留在記憶中的活態藝術挖掘整理出來,形成對表演藝術的精準梳理和記錄;浙江省文化廳推動浙江傳統戲劇音樂曲牌數字化應用,全面記錄浙江18個戲曲劇種、58個省級以上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的近3000支曲牌和3000多條視頻,將傳統挖掘和藝術推廣結合起來,為戲曲傳承提供基礎數據;福建泉州梨園戲劇團策劃推動“2024全國南戲展演”,通過連續3年的展演、研討和交流活動,將古老特色劇種的劇目表演薈萃到泉州,加強以“表演”為中心的戲曲交流總結和規律研究。這些工作對于挖掘劇種獨立的文化品格無疑具有重要推動價值。倘若每個文化區域、每個劇種、每個劇團都能夠做好自身的體系建構,中國戲曲整體性的強勢發展才會真正實現。因此,本年度對于“梅蘭芳周信芳130周年”的重點紀念,也成為觀照京劇乃至中國戲曲藝術體系和傳承規律的最好參照,激勵戲曲界更加深入地做好傳承和發展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在本年度主辦全國京劇創作座談會,對多年來京劇有什么樣的傳統、京劇創作什么樣的作品、如何才能符合京劇本體的創作、如何規避京劇傳承創作誤區等藝術命題,進行集中的總結和探索。座談會冷靜的探索實際折射出本年度戲曲創作發展的焦慮、困惑。當前的創作不是沒有精品,但是整體創作導向又與戲曲藝術規律多有違悖,大量投入與精品產出存在極大反差;當前的創作產生了很多弊端,適應人民需求的創作與國家、政府層面的項目扶持多有抵牾,真正能夠兼顧藝術品位和群眾審美的戲曲優秀作品尚屬有限。
以“古典”為師,從傳統中獲得劇種綿延拓展的底氣
多年來在“戲曲現代化”的理念中,戲曲創作強化了“現代化”所面對的人文理性、現代品質和當代審美,但也忽略了戲曲傳統品質與時代發展的關系。戲曲藝術遺產整體呈現的“古典性”,即極具民族個性的藝術體系及審美范式,實際既體現在舊有傳統中,也同樣滲透在當代審美中。在80多年的戲曲改革進程中,戲曲的古典性從來是現代化的重要參照,也是戲曲藝術體系實現拓展的前提和基礎。戲曲形態不論大小,舞臺作品不論雅俗,演出空間不論草臺、劇場,都始終將古典品質作為傳續、創新的根基,由此,數以百計的劇種在大踏步地尋求現代發展時,總是以“古典”為師,從傳統中獲得劇種綿延拓展的底氣。戲曲藝術的良性發展在廣泛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營養之時,始終以其譜系鮮明的有序性,呈現著千年不衰的藝術脈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戲曲生態空間出現比較嚴重的斷裂分割,而戲曲在基層演出和海外推廣中仍然以古典品質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經典保留劇目作為重心,顯示了“古典性”應該成為新時代戲曲長效發展的藝術立場。2024年在新創作品中,即涌現出多部契合劇種藝術規范、張揚古典品質和現代追求的精品:
《大漢母子》(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演出)是新時代呼喚藝術高峰的背景中歷史劇創作的突出力作。劇作聚焦在呂后與劉盈、戚妃與如意兩對“母子”的情感糾葛,探索人性異化、心性成長與詩性張揚的過程。劇作為兩對母子鋪設的明暗兩條線索,接通了大漢王朝建章立制時不可避免的血腥暴虐,以及用這種極端方式走向文明自新的傷痛異化,展示了歷史洪流在沖刷生命個體之時所呈現出刀刃向內的特有痛感,和人文歸于大定長治的涅槃升華。該劇將宏大的歷史濃縮成極具思想震撼的藝術作品,也以歷史的寓言緊扣當代普通情感關切,顯示了歷史劇的文化和藝術高度。
昆劇《家》(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高度濃縮巴金文學名著的經典場面,契合昆曲行當家門、歌舞抒情的表達手段,是昆劇現代題材創作的又一部力作。劇作通過設定“巴金”和大哥“李堯枚”的人物關聯,用靈動的筆觸來展示現實空間,挖掘巴金文學世界的現代立場,通過生命的隕落凸顯人在大家族中的命運變化,用主人公自殘式的生命狀態展現社會轉型期里人的價值追求。全劇塑造出獨屬于一個時代的人物群像,在個性交織、人物勾連中,突出了文學名著帶給當代人生的啟迪。
閩劇《幻戲圖》(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演出)根據宋代名畫《骷髏幻戲圖》的視覺意象,精心編織故事,將圖文所涉畫師、文人、場境等,以超人的藝術想象能力和精妙的藝術結構能力,創作轉化成為亦真亦幻、獨抒性靈的戲曲佳作。劇作演繹的由人而靈的生命轉化,在一靈不滅的情感守護中,鋪設了劇中人陸偃引出的情感主線,和楚楚、王英因邊疆征戰而陰陽兩別的悲情故事,在突出社會動蕩帶給人的傷害時,也把至情大愛帶給人的深沉關懷寄寓其中,顯示出沉浮于世俗倫常的普通人不可被淡忘的真情真性。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演出)通過主人公王秀蘭60年來與五代人的情感譜系,展示了對青山綠水美好生活的追求。劇作的主體情節并不復雜,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密云水庫建設中的“人搬家”,和八九十年代為維護生態的“鴨搬家”作為主要敘事內容,展示生命個體在現實利益和永世生存的辯證立場中融入時代和國家的情感抉擇,貫穿其中的正是人對土地的深沉依戀。劇作充分發揮河北梆子的藝術優勢,帶著鄉土質樸特質,讓現實生活始終流動著人的心靈情感,始終在藝術化的表達手段上著力,為當代現實題材賦予了藝術高度。
上述作品的創作機緣不一,但是都高度保持著藝術化的創作路徑,都將文學書寫與劇種個性做了更好的適應,保持著劇種乃至戲曲自身的古典氣質和思維特點。在這些作品之外,還有不少劇種和劇院團,按照其固有的藝術旨趣來推進歷史題材、傳奇故事、古裝劇目的創作,例如大同市晉劇院的《魏碑往事》、西安三意社的《無字碑》、海豐縣白字戲劇團的《小民宋世杰》、廣州粵劇院的《精忠魂》、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的《羅剎記》、仙桃市花鼓戲傳承保護中心的《爛柯外記》、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的《田耕牛本傳》、湖南省花鼓保護傳承中心的《火宮殿》等作品,都顯示出良好的藝術風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劇作家魏明倫、劉錦云去世,同時對劇作家顧錫東百年誕辰紀念、對鄭懷興去世周年追思紀念等活動,都一再引發人們對于優秀戲曲創作的深入探討,他們創作的優秀劇目至今仍然被移植改編、重新復排,顯示出優秀的劇本創作帶給戲曲的良性影響。在呼喚戲曲優秀青年人才時,青年劇作家羅周、顏全毅、余青峰在本年度做了很好的示范。羅周本年度首演劇目達到14部,包括昆劇《世說新語·情之所鐘》《詩宴·唐才子傳》《家》《太和正音》《六道圖》,京劇《皿方罍》《梅蘭芳·丹桂記》,還有揚劇《子胥過江》、越劇《織造府》、秦腔《無字碑》、粵劇《雙繡緣》、閩劇《幻戲圖》、木偶劇《東方白鸛》、舞劇《英歌》,這些作品在首演時即體現出良好的藝術品質。顏全毅本年度首演劇目4部,近年作品仍然保持上演的有9部,總計13部,包括首演的越劇《風梅圖》、廬劇《鐵面無私》、黃梅戲《孟姜吟》、話劇《聯大往事》,以及繼續保持演出的越劇《一錢太守》《游子吟》《鹿鼎記》和京劇《櫻桃園》、昆劇《林徽因》、云南花燈戲《花花世界》、黃梅戲《七夕傳奇》、庭院戲《圓圓曲》、歌舞劇《解憂公主》,這些劇目用舞臺演出的生命力展現了其持久的藝術品質。上述絕大多數戲曲作品均將古典性賦予在題材開掘中,回應著觀眾長期積淀而成的審美趣味,保持著成功的戲曲創作應有的實踐道路。而劇作家余青峰在連續推出個人數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外,還策劃了“好腔調·第二屆新古典戲曲季”,以“古典”為標榜,通過向全國戲曲院團征集的方式,將眾多戲曲劇種的新創古裝戲和優秀保留劇目悉數收羅,并借助獎勵機制在線下、線上進行遴選推薦,將戲曲“古典性”品質進行推廣宣傳,為戲曲的古典品質營造獨立的藝術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小劇場戲曲”從新世紀以來逐漸成為年輕群體進行戲曲實驗的重要形態,2024年由中國劇協等單位在蘇州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在上海主辦的2024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由北京市劇協等單位主辦的第十一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等,絕大多數作品承載了青年創作者的古典理想,以更具探索性、更具藝術性的古典題材劇目,推出優秀的青年創作人才,推出優秀的戲曲作品,回應著青年群體對于古典戲曲藝術的追蹤和想象。這無疑對戲曲傳統的有序發展具有良好的助推效果。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