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年譜》新書首發及閱讀分享會在北京舉辦
2025年1月11日,《馬識途年譜》新書首發暨閱讀分享會在第37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甘肅展廳舉辦。
革命家、文學家馬識途的外孫女安海濤;作家、翻譯家,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傅光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秀濤;青年評論家,《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記者張鵬禹,以及《馬識途年譜》作者,中國現代文學館征集編目部主任,研究館員慕津鋒出席活動。線上直播同步進行。
《馬識途年譜》新書首發暨閱讀分享會現場
作者慕津鋒在活動中和讀者分享了《馬識途年譜》創作的緣起和創作背后的故事。《馬識途年譜》梳理了馬老的生平,按照時間和空間線索,集中呈現其人生歷程。本書也選擇了更具日常化的資料,從日常生活細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馬老的人格與形象。慕津鋒撰寫《馬識途年譜》已有六年。2018年,十八卷《馬識途文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翻看馬老文集后,他突然萌生了給馬老編撰年譜的想法。“我知道編撰年譜是一件非常困難并極耗時間與精力的事情,但我很愿意去做。我和馬老相識多年,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座萬仞高山,讓我心向往之。”作者說,馬老的一生太精彩了,如能將他的精彩人生以年譜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定十分有意義。
作者還分享了與馬老相處過程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三件小事,多方面展現了馬老睿智、幽默的性格特質和積極、達觀的人生態度,表達了對馬老的敬仰之情。
馬老的外孫女安海濤分享了馬老在生活中的狀態。在生活中,馬老簡樸謙遜、淡泊名利,愛好豐富、關心時事,是晚輩的榜樣、家庭的福星。在談到馬老很早開始使用計算機寫作時,安女士說,馬老好奇心旺盛,勇于嘗試新事物,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也會使用平板電腦接收外界的新聞和信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保證自己與社會和時代的聯系。
傅光明重點講述了作家年譜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雖然作家年譜在普通讀者的日常閱讀書單中不常見,但對于專門進行文學和作家研究的學者來說,作家的年譜、傳記、日記、書信等都是“福音書”,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年譜的編撰者和整理者是年譜最重要、最珍貴的讀者,而如何在作家年譜的編撰創作中,將作家日記、書信等轉化為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易于閱讀的形式,對推動作家研究和年譜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王秀濤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分享了馬老的代表作《清江壯歌》的創作過程和文學史意義,并分析了《馬識途年譜》的作用。《馬識途年譜》全面記錄了馬老的生平經歷,展現了個人與時代的緊密聯系,為研究馬老和其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依據,傳承和弘揚了馬老的精神與成就。
張鵬禹細談了馬老在《人民日報》的足跡。馬老在《人民日報》發表過21篇文章,內容包括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等。這些文章集中體現了馬老具有四川特色的創作風格和“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文學創作理念,也展現了馬老獨到的文學眼光和文學前瞻性。“馬老早期的許多作品現在讀起來依然生動鮮活,不顯陳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活動最后,作者慕津鋒為各位嘉賓簽名贈書,并與嘉賓合影留念。
活動嘉賓合影
馬識途的一生跨越了兩個世紀,經歷了中華民族從民族危亡走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激蕩時代。他的求索奮斗、百折不撓,具有激勵后人奮進的巨大力量。愿這部年譜能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馬老的光輝一生,感受他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文學的無限熱愛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