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日漸長》:鳳凰文藝“新青年”叢書再推新篇
1月10日,“驚險的風景:‘新青年’叢書分享會暨李曉晨新書《山中日漸長》首發式”在北京國展中心江蘇館活動區內舉行。茅盾文學獎得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喬葉,文學評論家、《十月》雜志主編季亞婭以及“新青年”叢書的三位作者李曉晨、孟小書、小珂相聚北京,就青年寫作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討論。為配合此次活動,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特別設計發行“新青年”文創徽章一枚并現場揭幕。
“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上世紀90年代,江蘇文藝出版社即以先鋒而專業的姿態推出“青年作家文集”,包括鐵凝、遲子建、蘇童、畢飛宇、池莉、范小青、林白等。這種為青年作家出版第一套文集的“冒險”行為,無疑是文學出版史上的創舉,所涉作家都在此后的創作中更上一層樓,并定義了一個時代的文學。
自2019年起,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著力打造“新青年”叢書,并以此為媒介,整合優秀青年作家資源、系統推介。6年來,“新青年”叢書秉承著作者的第一本書或早期重要作品的原則,每年持續出版,現已成為鳳凰文藝文學板塊的優質品牌之一。到目前為止,“新青年”共計出版了11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分別是徐小雅《少女與泰坦尼克》、栗鹿《所有罕見的鳥》、葉城《在南方醒來》、端木賜《燃燒的仙鶴》、王選《最后一個村莊》、索南才讓《荒原上》、孟小書《午后兩點半》,三三《山頂上是海》、小柯《龍蝦,龍蝦!》、小昌《世界撲面而來》以及最新亮相的李曉晨的《山中日漸長》。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新青年”叢書品牌策劃人李黎在發言時表示,傳承、現實、理想和探索是“新青年”叢書的四個關鍵詞。“我們在2017、2018年左右看到的這批新的作者,同以往幾代人相較,最大的變化是文學在他們看來,已經從實現自我的手段變成了自我經歷的途徑。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這批青年作者生長在互聯網背景下,處在四通八達的信息社會,他們本身也有很強的可塑性和不確定性,很多人身上都會有無限的可能。”
“最初在做這套書時,一位友人曾告誡我,‘你作為編輯,最好做成名成家的作者,沒有名氣的作者不要去碰。’可如果所有的出版人嚴格遵循只做名家這么一條金科玉律,那么被市場認可的名家最初是從哪里來的?這在邏輯上就不能自洽。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建筑在理想之上,‘新青年’叢書無非就是和一些有理想的作者一道,共同做一件有理想色彩的事情。同時為了把理想落地,我們會在包括宣傳、推廣,成書等各方面都變得更切實際。”李黎說。
據介紹,“新青年”叢書的作者們經歷殊異,他們有的專職寫作,有的在專業的文學報刊任職,有的從事新聞工作,有的在上市企業任職,有的北上學醫,有的南下打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熱愛閱讀、熱愛文學寫作,愿意用細筆勘探生活,處理當代社會錯綜復雜的感受和經驗,展現出年輕人復雜而多元的精神空間。
如果將這些作品視作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呈現出足以代表當下青年寫作的多元裂變、抑制性和可能性:《荒原上》作者索南才讓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所有罕見的鳥》作者栗鹿獲得了“第一屆鳳凰文學獎”,《山頂上是海》作者三三榮獲“郁達夫文學獎”、入圍第六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長名單。他們以新銳的姿態立足文壇,勢必成為文學界的未來之星。
新銳小說家李曉晨的短篇小說集《山中日漸長》由《二十一樓》《去島嶼》《南湖街》《山中日漸長》等10篇小說構成。作品聚焦發展變動中的城市空間,呈現出大都市中青年人的生活樣態和精神風貌。小說的語言克制舒緩,在不經意間捕捉到我們生活中意有深味的瞬間,用從容的節奏講述人生不期而遇的無常。
李曉晨坦言,“新青年”叢書讓自己感到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偉大的傳統接續了起來,給自己一種莫名厚重的力量。“寫這本書是因為在2020年至2021年疫情期間,每個人都經歷了一段非常特別的生活和時光。當時我居住在北京,每一天在屋子里不知道該做什么,有很多的想法和情緒。突然有一天,窗外飛來了一只斑鳩,一片羽毛掉落在我的床前地毯上,我突然覺得可以開始寫點東西了。”
“那幾年經歷很多讓我觸動比較大的事情,比如父母的生病,還有親人的一些故事,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寫到小說中去。雖然故事是虛構的,小說人物是虛構的,但是所傳遞出的那種經驗和情感,我想是真實的。我不知道文學對于別人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但是對于我個人而言,那段時間以及之后的日子里,文學確實支撐了我生活的很多空間,給了我非常大的力量,讓我得以克服很多的困難,足夠勇敢面對很多的東西。”李曉晨說。
《午后兩點半》是“新青年”中形式感最強的一本,該作品出版于2022年,是一本圖文合集的“小書”,作者孟小書分享道:“我覺得當下的青年寫作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我們關注的東西非常多元化。比如AI人工智能,比如大家開始關注氣候問題,包括戰爭這樣的國際性話題以及像李曉晨寫的年輕人在都市中的情感困境。還有一部分青年作家,他們其實是90后,但寫的東西可能是60后關注的鄉土問題,文筆非常老到,且關注的鄉土問題和上一代作家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有自己非常獨特的書寫角度。”
短篇小說集《龍蝦,龍蝦!》作者小珂曾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工作,做過一套“未來文學家書系”。她說:“我們當時想的就是抓住青年作家當中一個非常有典型性的特質,就是不設限感。我們出了李唐、渡瀾、楊好的書,都是很先鋒的作品,這確實是青年作家的優點,因為他們不怕犯錯。有的作家的人生觀、世界觀上并不足夠成熟,正因為這樣,卻更有魅力。”
季亞婭在發言時談到了當下青年寫作的另一個層面。“從去年開始,我們注意到青年寫作出場方式的變化,全國高校都開創了創意寫作專業,成為二級學科,這意味著中文系培養作家的傳統可能會發生變化。同時,我們注意到現在出場的很多青年作家們,一打量他們的背景和簡歷,會發現都是各個高校的創意寫作的學生。因為受過比較好的寫作的訓練,上來起點就比較高,他們的老師也都是名家名師,這跟李曉晨的寫作構成特別有意思的對比,前者會特別重視形式、觀念、先鋒技巧和語言,但恰恰忽視了那些枝葉豐盈的生活質感。”
在喬葉看來,青年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如果去辨析‘青年’和‘年輕人’這兩個詞的話,后者把‘年’字放在前面,其實是一種生理性的指向。而我們提到‘青年’時則無疑更具文學性和精神性,‘青春’的“青”字更多是內在的指向。有句話很有名,有些人在25歲已經‘死了’,只是到了75歲才被‘埋葬’。當一個人在精神上已不再生長,即便他才只有25歲也不能被稱為‘青年’。對我而言,幸虧有了文學,某種意義上讓我覺得自己還處在青年的狀態,尤其是會在寫作的時候忘記年齡。年齡確實會帶來很多限制,但在寫作時,尤其寫小說的時候,人會有一種飛翔的狀態,這是非常美妙的。”
“李曉晨在作品中形容女生的長相,濃顏系和淡顏系,她本人就是典型的淡顏系女生,有清冷之美。她的作品題材豐富,我們會看到生活現場和文學現場在共同起作用力。”談及《山中日漸長》的閱讀感受,喬葉表示這個題目能夠把整本書所表達的人生情緒籠罩起來。“人生的旅程就像在山中行走一樣,可謂‘山中日漸長’。走在這座山里面,你有很敏感的一顆心,也有很細膩的筆觸、很好的認知,李曉晨其實是做好了在寫作上各種準備的一位作家。她走在連綿不斷的人生的大山里,沿途風景不斷,只要堅持寫下去,她的這種文學的風景也會連綿不斷。”
另據悉,接下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還將持續推出更多青年作者作品,為廣大讀者更好地呈現當下青年作家群體的整體版圖與逐漸清晰的個人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