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在京首發 為新時代敦煌學研究樹起里程碑
耗時6年編纂而成的《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均上海辭書出版社供圖)
百年來,中國的敦煌學研究從“國運衰則文運衰”步入“國運興則文運興”。百年前的1925年,“敦煌學”一詞首次出現在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的演講中,日本一度躍為敦煌學研究執牛耳者;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會長季羨林提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于1998年主編出版的《敦煌學大辭典》成為上世紀海內外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敦煌學研究集大成的專科辭典;20年后的2018年,敦煌學者在新成果不斷涌現的新局下再度集結,修訂出更為完備、意在傳之世代和傳之世界的《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該辭典于2025年1月10日首發,被學界譽為新時代敦煌學研究的里程碑。
“進行我們這一輩人應做的大事”
《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是中宣部牽頭實施的“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是對“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的響應和踐行。
該項目于2018年4月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研究院、上海辭書出版社共同發起,由時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現任首都師范燕京人文講席教授郝春文擔任主編。他與榮新江、方廣锠、趙聲良、鄭炳林等曾參加過上一版編纂工作的同道,帶領160位中青年學者“進行我們這一輩人應做的大事”,耗時6年編纂而成《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
郝春文介紹,1998年版《敦煌學大辭典》囊括的學術信息截至1994年。此后30年來,國際敦煌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編纂新版《敦煌學大辭典》以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已是刻不容緩。應時而生的《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在首版基礎上,充分吸收了1994—2023年海內外敦煌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望成為新時代學科發展的助推劑。
從體量而言,《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比前版擴容了近一倍:詞條數量由第一版的6900余條增至12000余條,圖片數量由600余幅增至1200余幅,全書字數由240萬字增至400余萬字。不僅全面增補了20世紀以來重要的敦煌學考古成果和20世紀末以來重要的敦煌文獻刊布與整理研究成果,還系統增加了現代科技在敦煌學研究與保護應用方面的詞條,現當代重要的國內外敦煌學人物類詞條,與敦煌古代歷史相關的人、事、物類詞條,以及第一版未收錄的其他重要門類如碑銘贊、尊像畫等。
在內容呈現方面,《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全書精裝兩冊,全彩印制,并在部分圖片旁添加了二維碼,掃碼即可“云游”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中的敦煌石窟藝術瑰寶。
敦煌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的特點
1900年,敦煌有位王道士無意中開啟了封閉近千年的藏經洞,6萬余件敦煌遺書重見天日。由于歷史原因,敦煌遺書散藏世界各地,吸引了中西方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敦煌學于上世紀30年代起在世界范圍內漸成顯學。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以劉復、王重民、向達、姜亮夫、胡適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克服種種困難,尋訪流散的敦煌遺書,陸續出版敦煌學研究的卓越成果。待到雪霽天晴,隨著鄧小平1981年視察敦煌莫高窟、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于1983年成立以及敦煌文物研究所于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中國的敦煌學研究得以有序布局和深入展開,在重視民族瑰寶、崇尚學術建樹的大環境下迎來了出成果、出人才的40年:《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俄藏敦煌文獻》《法藏敦煌西域文獻》《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敦煌文物》《中國書店藏敦煌遺書》《西域文獻遺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敦煌學大辭典》(1998年版和第二版)以及“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敦煌講座書系”等陸續面世。“中國在敦煌研究資料整理出版領域已走在世界前沿”,《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副主編方廣锠說。
但中國的敦煌學研究者始終保有“敦煌學在世界”的胸襟。郝春文說:“敦煌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門國際性學問,最近30年來,參與敦煌學研究的已不限于法、日、英、俄、美等國學者,在韓國、印度、丹麥、瑞典、加拿大、匈牙利、比利時、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都有數量不等的學者在從事敦煌學研究。所以,《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進一步突出了敦煌學的‘世界性’特點,以推動國際敦煌學的發展。”
《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副主編榮新江指出了一個新變化:隨著各國學者研究的深入拓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從以文獻為中心逐步擴大到社會經濟史、藝術史、美術學、石窟考古及石窟保護、寫本學等多個領域,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
《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收錄了先后兩個版本的序言,體現了敦煌學研究的薪火相傳。季羨林在1998年版序言中寫道:“推陳出新,踵事增華是學術發展的規律。”郝春文在新版中寫道:“完成《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的編纂,是我們這一代學人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也是敦煌學繼往開來的重要標志。我們期待未來還會有《敦煌學大辭典》的第三版、第四版……世代相傳,延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