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賣不動?“頭部制勝”時代出版業如何提士氣
新書太難賣?圖書出版行業進入“頭部制勝”時代,超七成新書沒有得到被推薦傳播的機會,新書只有28.59%“被推薦”率。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舉辦的2025圖書影響力大會現場,業內指出,好書“被看見”還有更多空間可施展,更多機會去挖掘。
以“打造好書影響力,共創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025圖書影響力大會嘉賓建議,出版人“絕不可以只對可能獲獎、可能暢銷的品種厚愛有加,青睞有加,對其他既無獲獎的貌相也無暢銷呼聲的品種,不能有所關心,也不加油給力”。“所有產品都是出版社影響力的一部分。一本書不管能否獲獎,先請讀者乃至社會各界關注自己社的新書。一切暢銷書要從大家感興趣做起,做出影響力。”
“大家都擔憂出版業的前途和命運,在全世界出版消亡論過去每隔七八年就會沉渣泛起一次,但每次都被事實和歷史證明是錯誤的臆斷。”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直言,中國出版人老朋友查金《親歷世界出版50年》英文版序言中,講了一個道理,說出版業過去50年經歷了從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整個行業的理念、運行流程、技術載體,全部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但另一方面,中國科技成果目前按照美國科學基金會和世界統計,1%最好的科技論文中,中國作者穩居第一、第二已有5年,但中國學者最高水準的創新成果95%以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
鄔書林指出,世界創新成果的傳播權被海外出版商壟斷了,要建設文化強國、科技強國,不把期刊出版、圖書出版做出品牌,做大影響,沒有自己的重要品牌,沒有自己的標桿是不成的。他強調,把圖書影響力監測和評價做好了,對于出版業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無疑是重要好抓手。“通過推動好書影響力建設,把一些重要好書的背后故事講清楚,推動出版人更好地按照出版規律去做出版,為出版業贏得更高社會影響力,對于提升行業士氣也至關重要。”
“作為圖書的守護者和引導者,編輯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更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創新意識。通過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編輯可以更好地打造出具有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優秀圖書,增強其影響力。”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表示,當今信息高度發達、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的時代,圖書作為文化傳播重要載體,其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版協全民閱讀工作委員會主任聶震寧強調,所有產品都是出版社影響力的一部分,主張出版社要把一本書的影響力做到極致。他引用孔子說的興、觀、群、怨,來印證出版圖書就是要做到興、觀、群、怨,不只是為了獲獎,而是要充分發揮出文化傳播的社會功能。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指出,好書才有影響力,第一就是“品質”。選題聚焦“掐尖”,多年來商務實行“精品戰略”,對選題把關極嚴,所有領域選題都要求“掐尖”。做書精益求精,抱持“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
百道學習總編輯姚紅發布《2024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報告》,研究樣本為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平臺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間監測并在此時間段出版的新書以及被推薦數據,期間共監測到176885種上市新書品種,帶推薦源的有50577種。
大會同時向2024年度杰出圖書影響力出版集團、2024出版集團圖書影響力進步標桿、2024年度圖書影響力杰出出版社、2024年度圖書影響力卓越進步出版社,以及“百道好書榜年榜·杰出原創影響力圖書TOP100”表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