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大傳》與兩位歷史學者的30年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作為在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政治人物,曾國藩的一生充滿傳奇,從布衣到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最終成為晚清中興名臣。他在動蕩時局中赤地立新、運籌帷幄,又在功成名就時保持清醒、全身而退。他的故事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1月9日,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中華書局舉辦了“《曾國藩大傳》與兩位歷史學者的30年”新書分享會。《曾國藩大傳》的兩位作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乾、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遲云飛與讀者分享了《曾國藩大傳》書里書外的故事。
這部書的創作已有近30年時間,經過了多次出版、多次修訂。兩位作者講述了他們的學術研究的起點,《曾國藩大傳》的創作過程,對曾國藩認識和評價發生的變化,以及一本優秀歷史人物傳記所應具備的品質。
他們對曾國藩產生研究興趣,都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讀研究生時期。遲云飛師從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林增平,研究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是一個繞不過的人物,80年代末林增平組織研究近代湖湘文化,遲云飛參與曾國藩與湘軍研究課題的寫作。
林乾在東北師范大學讀碩士期間師從李洵教授,研究對象是明清督撫制度。他說:“做明清督撫制度研究,必定涉及晚清階段,而晚清督撫集團的崛起就是從曾國藩辦湘軍開始的。”
1996年,他們同一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攻讀博士,分別師從戴逸教授、郭成康教授,并合作撰寫《曾國藩大傳》,4年后即2000年,該書的最早版本由中國經濟出版社推出。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術研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對曾國藩的認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遲云飛說,人們逐步認識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后,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中體西用”,吸收西方的科技和管理經驗,這是清朝晚期的一場自我救亡的改革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走出這一步非常重要。
一部歷史人物傳記,如何做到可讀性與專業性相統一?兩位作者也分享了心得。林乾指出:“將一部學術性著作轉化為大眾能普遍接受的讀物,我們的看法是,首先盡量不用古文,用到古文的時候也要進行解讀,讓讀者讀起來沒有障礙;第二要挖掘曾國藩所有行為的深刻文化內涵,從文化心理層次面寫出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曾國藩的原因,這是《曾國藩大傳》區別于現在市場上所有曾國藩傳記的最大區別,我們也因此得到了讀者很好的反饋。”
遲云飛說,這部書因為兼有通俗性和歷史學的專業性,讀者也可以配合曾國藩所寫文章的原文來讀這本大傳,“比如曾國藩的《討粵匪檄》,是戰斗檄文,不討論他的政治立場,就文筆來說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最后,《曾國藩大傳》的責任編輯歐陽紅介紹了再版后的《曾國藩大傳》究竟新在哪里。例如,書中出現在曾國藩身邊的人物眾多、關系錯綜復雜,有老師、學生、同鄉、同僚、姻親等,再版時增補了“曾國藩年譜”和“曾國藩重要社會關系人物小傳”,將人物之間的關系梳理得清清楚楚。另外,隨著時代發展變化,人們對曾國藩的理解和評價也在變化,為了給讀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間,兩位作者將書稿末尾“是非成敗”與“蓋棺定論”兩章做了合并,改為“是非成敗蓋棺不定論”。此外,修訂還包括核對引文、增補參考文獻、訂正時間、加注人名字號等,此次再版是《曾國藩大傳》自出版以來最大的一次修訂。
兩位教授道相同、志相合,共同撰寫這部書,又共同經歷多次修訂修改,他們將30年的研究與學術追求濃縮在了《曾國藩大傳》這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