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 由“搶救第一”轉向“保護第一”
1月8日至9日,2025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切實加強,由被動的“搶救第一”轉向了主動的“保護第一”。
2024年文物事業亮點頗多——文物法制建設取得突破,文物保護法修訂公布,通過法定程序將“保護第一”確立為不可挑戰的國家意志,文物保護依法治理進入新的階段;“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在全國25個省(區、市)落實,“先調查、后建設”試點在上海啟動;2024年,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序實施,目前全國已經完成71萬余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的復查,新發現文物5.2萬余處;7批211件(套)流失海外文物藝術品從美國、日本、阿根廷、意大利等回歸祖國;“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遺成功……
過去一年,文物系統扎實推進文物“大保護”格局構建,文物資源管理做細做實,文物系統性保護得到加強。文物系統完善了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錄機制,截至目前,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99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088處,完成59541件(套)備案。
過去一年,文物安全責任不斷壓實。不可移動文物衛星遙感執法監測對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首次實現了全覆蓋。文物系統嚴厲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全年文物犯罪發案數同比下降28%。
過去一年,文物系統創新加強文物研究闡釋和傳承利用,文物考古研究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即將結項,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納入全國統編《中國歷史》等教材。
過去一年,博物館紀念館教育功能切實增強,文物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攀升。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考古研學高質量發展,全國已有200多條文物主題游徑。
會議強調,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文物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加強考古和文明研究闡釋,強化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入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切實維護好文物安全,擴大優質文博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發揮革命文物作用,著力推進文物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深化文物領域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