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套路俘獲觀眾無異于刻舟求劍
新劇《大奉打更人》播出還沒幾集,已經有網友吐槽其人設和套路同之前播出的某部電視劇十分相似;剛剛收官的《清明上河圖密碼》,也有觀眾認為劇中“顧震每次查案都剛好有事”等設計存在套路化傾向。其實不僅《大奉打更人》《清明上河圖密碼》,幾乎每部新劇,其故事和人設是新穎還是俗舊,總會成為網友“評頭論足”的重點。
被吐槽存在套路化傾向,對眾多劇集而言也并不冤枉。比如,諜戰劇中潛伏的地下黨看著被抓的地下黨受刑的場景,《孤舟》《潛行者》《風箏》等都曾上演;法醫首次出現場時見到尸體嘔吐的場景,在《雪迷宮》《白夜追兇》等涉案劇中常常看到;《潛伏》《叛逆者》《孤舟》等眾多劇集中都有奎寧短缺的橋段。以至于網友們總結說:聽到噩耗,主演手中的碗一定會掉到地上并碎掉;遭遇突變,主演傷心難過時沖到外面,天氣一定是打雷下暴雨;閉關練功的時候一般都會出事;逃跑時,主演特別容易崴腳或者摔跟頭,之后就會對其他人說:“不要管我,你快跑!”;主演生氣時上茶,茶杯一定會被摔碎;女扮男裝永遠看不出來;農村題材電視劇里,村里調皮搗蛋的懶漢往往會打壓先進分子,隨著主人公的到來,先進分子才被帶動起來,逐漸感動后進……
熟悉的套路一再上演,一方面緣于創作者走入把套路當規律的誤區,更主要的原因是創作者的偷懶思維,不愿意深入生活,習慣于照搬成功作品中的經典套路。
電視劇套路化,輕則讓作品流于形式,變成笑話。有“金牌編劇”之稱的高滿堂回憶,他的第一部電視劇《荒島上的琴聲》講的是建設航標燈塔的故事,基本上是根據材料和感覺進行虛構。結果一播出就遭到鄰居們的嘲笑,以至母親對他說:“老二啊,以后可別胡說八道了,要老老實實地講故事。”
電視劇套路化,重則可能讓作品面臨停播等嚴重后果。2020年11月,名為《雷霆戰將》的抗戰題材電視劇開播。劇中的抗日將領涂著發膠、住著別墅、抽著雪茄……《人民日報》等批評其“‘偶像劇’套路用錯了地方”。開播不久,該劇就被下架并停播。
提質減量已成為近年來劇集市場的主旋律。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年中國劇集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電視劇發行數為72部,同比2023年的109部下降了33.9%。網絡劇方面,對比前兩年數據,數量整體也呈下降趨勢。劇集發行數的持續下降,意味著市場更重質量而非數量。
在行業整體提質減量、降本增效的情況下,靠套路越來越難贏得觀眾的認可。相反,不少具有創新性、填補空白意義的劇作,在2024年獲得了成功。比如以地道的上海方言,展現鮮活滬上生活的《繁花》;比如《我的阿勒泰》《大海道》《日光之城》等邊疆題材電視劇;比如國內首部航母艦載機題材軍旅劇《海天雄鷹》;比如拓展了刑偵劇邊界的《我是刑警》等。
觀眾永遠是求新的。執迷于用以往套路去俘獲觀眾,無疑是刻舟求劍,最終只會套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