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二月河的創作仍在為當下歷史小說寫作提供思路
2025年1月7日上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二月河文學創作四十年紀念暨歷史小說寫作趨勢研討會”在北京湖北大廈舉行。
活動中,與會嘉賓圍繞二月河先生及其作品,以及其對當下歷史寫作的影響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白燁回憶了二月河文集出版過程中的點滴往事,特別是初次讀到《雍正皇帝》時的震驚與興奮。他表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歷史意義,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深刻的人物刻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精準把握,使其作品在文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學家林乾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對歷史事件的處理與呈現方式,認為其作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文學創作的想象與藝術加工,使得歷史事件更加生動、鮮活,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與吸引力。同時,林乾還指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對當下歷史寫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提醒我們在進行歷史創作時,既要注重歷史的真實性,又要兼顧文學的藝術性,力求做到二者有機統一。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柳建偉從文學創作的角度,探討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與敘事技巧。他認為,二月河先生在人物刻畫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與高超的技藝,能夠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的語言表達以及豐富的情感變化,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柳建偉還指出,二月河先生的敘事技巧也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其作品常常采用多線索交織、時空交錯等敘事手法,使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認為在紀念二月河文學創作四十年之際,探討歷史小說寫作趨勢具有重要意義。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具有突破性,開創了歷史小說的新局面,成功地將雅俗兩條河流匯聚一起。他以正史為骨架,以野史、雜史和民間傳說為血肉,創作出雅俗共賞的作品。其小說的“雅”體現在深刻的思想主題和獨特的帝王觀上,將帝王作為活生生的人來寫。對于當前歷史小說的新趨勢,他希望未來的歷史小說寫作能借鑒二月河的經驗,實現傳統歷史小說與網絡歷史小說的優勢互補,推動歷史小說的繁榮發展。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陳福民表示,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對中國文化史和小說史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中國社會,歷史寫作曾受意識形態影響,如《朱元璋傳》《李自成》等需呼應農民起義的正確性。但是,二月河的創作使中國當代歷史寫作獲得解放,他關注的是中國從皇宮到民間的政治生活,這是過去歷史寫作中缺失的部分。他首次認真處理了中國人的歷史政治生活,以三位帝王為媒介,呈現了完整的政治生活圖景,揭示了被遮蔽的樸實政治生活,為中國歷史寫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通過對滿清帝王的書寫,全面展示了中國人的政治生活,包括軍事、經濟、人情世故、文化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對中國華夏文化的貢獻及帝王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給予了正面評價,具有教育意義,是值得學習的。
武警電視藝術中心原主任丁臨一認為,二月河及其作品的影響力一直存在,從未遠去。他通過作品展現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開創性貢獻,以及清朝在領土、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他認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時代性,反映了大國治理的艱難與復雜。他堅守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默默守護中華文化的傳統。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歷史小說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月河是當代歷史小說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當前,歷史小說的發展前景廣闊,大量史料被挖掘整理,古籍文獻數字化、大數據等技術讓讀者能接觸到豐富資源;考古新發現為創作提供新素材。同時,歷史觀念的刷新迭代為歷史小說創作帶來新視角和可能性,需用新的歷史觀、價值觀和敘事方式重塑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認為,二月河的創作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其作品誕生于1984年以后,正值中國思想轉向的關鍵時期。《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作品,尤其是1992年的《雍正王朝》反映了當時對盛世歷史的正面建構,契合了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對世界政治關系的思考。二月河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受各階層喜愛,背后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政治想象的變化。
《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認為,二月河的小說曾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迷人的庇護所,讓人們在閱讀中逃離現實,獲得快樂,成為一種文化功能的共享。其作品在當時純文學追求獨立性的背景下,承擔了泛文學的功能,審慎嵌入現代意識形態,與社會觀念緊密相連。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劉大先談道,二月河的作品應放在歷史背景下考察,其歷史小說的審美與文學先鋒性主潮背道而馳,但在大眾層面卻廣受歡迎,正是契合了當時改革的主潮。其作品使清朝的帝王故事成為可不斷開發的IP。同時,他提出,如何更新對清代歷史的認知,對歷史研究和文學研究都至關重要。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分享道,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顛覆了傳統評價中雍正的暴君形象,使其成為網紅,與網絡文學“四爺熱”及文創產品緊密相關。其作品通過皇帝和臣民展現完整王朝敘事,實則關注人民,用古典年號描繪從流民乞丐到邊疆的歷史全貌,普及大國治理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