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時代脈動 講好中國故事 ——2024年文情述要
2024年是農歷甲辰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年被認為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份。2024年的文學領域,確實也以創作的異常活躍、作品的花團錦簇呈現出一派蓬勃葳蕤的征象。而且,無論是閱讀紛至沓來的文學作品,還是品讀目不暇接的文學現象,人們都能感受到格外濃郁的生活氣韻與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14年至2024年,正滿10周年。在這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當代文藝發展需要解決的若干重要問題闡發了新論述,闡揚了新觀點,提出了黨對文藝工作和文藝工作者的新目標與新要求,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強烈感召和巨大激勵下,作家藝術家銘記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牢記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活體驗與創作實踐中,既以自己的眼光看取生活,又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故事,使得10年來的新時代文學以豐碩的成果、扎實的進取走向了新的境界,也使得2024年的文學創作,以各類創作的連獲豐收、精品力作的生氣灌注,整體上呈現出感應時代脈動、講好中國故事的可喜景象。
一、長篇小說:創獲豐富 大喜過望
長篇小說因為篇幅較長,容量較大,情節復雜,敘述講究,常常被看作是作家個人創作的重要成果,又被看作是年度文學創作的主要指標。2024年的長篇小說,在創作的依流平進之中,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接踵而來,讓人格外清晰地感覺到,創獲是豐富多樣的,景象是令人大喜過望的。
2024年的長篇小說,因為中國作協有關部門協同組織和共同推進的“兩個計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都有新的力作不斷推出,使得長篇小說創作在數量上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又在質量上顯現出有力的提升。2024年長篇小說領域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大都出自于這“兩個計劃”之中。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2024年有劉慶邦的《花燈調》、老藤的《草木志》、津子圍的《蘋果紅了》、忽培元的《同舟》、楊逸的《東山坳》、陳集益的《金翅魚之歌》、王宗坤的《極頂》、翟妍的《霍林河的女人》等作品相繼出版。這些作品以各有妙韻的故事敘述,既體現了作家個人長篇小說寫作的新追求,也顯示了鄉村題材小說寫作的新水準。尤其是《花燈調》《草木志》等作品,由于作者在充分閱讀生活和把握現實的基礎上,傾注了自己的文學激情,調用了自己的藝術積累,以多種手段并用的方式精心塑造了向家明、哨花吹等具有新時代氣質的文學新人,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有機融合,相得益彰,使得作品無論是作者自己的個人創作,還是鄉土題材的當代寫作,都具有了較高的文學品質,為人們所高度關注。
“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2024年推出了劉醒龍的《聽漏》、呂新的《深山》、張楚的《云落》、葉兆言的《璩家花園》、李修文的《猛虎下山》、張煒的《去老萬玉家》、麥家的《人間信》、格非的《登春臺》、楊少衡的《深藍》、馬金蓮的《親愛的人們》、達真的《家園》等作品。這里大都是文學名家和實力派作家的小說新作,都是作家基于長期生活積累的苦心經營之作,在看取生活的角度、閱讀生活的深度、表現生活的力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出新與藝術的突破。其中,《聽漏》《登春臺》《云落》《親愛的人們》等作品,雖都是直面當下的現實題材書寫,但角度與力度又各有不同,別有天地。而《深山》《猛虎下山》等作品,則以其寫實性與寓言性的內在結合,現實性與荒誕性的相互融合,被看作是“吹拂著先鋒之風”,給文壇“帶來一番清新”。這里既彰顯了作家們在小說創作中各有千秋的藝術個性,也顯示了當下的小說創作建立在藝術個性基礎上的多樣發展與多元繁盛。
在“兩個計劃”之外,也時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長篇力作出現,如王安憶的《兒女風云錄》、鬼子的《買話》、高建群的《中亞往事》、邱華棟的《空城紀》、石鐘山的《愛情永遠是年輕》、王十月的《不分晝夜》、張欣的《如風似璧》、韋敏的《叢臺別》等。這些作品都因具有獨特的內涵和別樣的表達,使人讀來感覺別樣,多有所獲。這些作品發表之后,都有跟蹤而來的評論文章給予了熱情肯定與高度評價。如有人認為《兒女風云錄》所書寫的主人公“是男版的王琦瑤”,作者“緩緩打開記憶的閘門,讓那些能夠進入自己歲月記憶的東西流淌出來”。有評論認為,鬼子的《買話》所敘述的“返鄉者的失落”,“幫我們梳理最近四十年所走過的路”,構建起我們時代的“集體記憶”。
因為入選“兩個計劃”的作品普遍具有較好的文學品質,不少作品都在一些文學重要評獎中獲獎。其中,“兩個計劃”入選作品《阿娜河畔》《大醫》獲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草木志》《阿娜河畔》獲得中宣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的《登春臺》《璩家花園》《去老萬玉家》,入選“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同舟》等作品榮登“中國好書”年度月榜。
在2024年特別要提到的一部作品,是著名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佚作《在曠野里》。這部作品的發現與發表,是2024年文壇的一個意外收獲。作品由新任縣委書記朱明山上崗赴任的視角來展開小說故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蓬勃向上的世情世相和人們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都如和煦而強勁的春風,撲面而來。作者偏重各色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文筆,使得朱明山等干部的形象顯得立體而鮮明,展現了現實主義手法直面現實的內在張力和表現生活的藝術魅力。《在曠野里》是柳青在新中國成立時期小說寫作上的重要收獲,也是他在小說創作上走向經典作品《創業史》的重要過渡。一個作家如何順應著時代脈搏不斷調姿定位的藝術攀登,也由此顯示得更為淋漓盡致,更加令人為之敬佩。
二、報告文學:豪氣充盈,地氣十足
報告文學作為新聞與文學兩者有機融合的新型文體,經過幾代作家幾十年來的苦心經營已日臻成熟,而且在當代文學整體結構中的地位與影響越來越重要,那就是它既可立足過往史料,回溯歷史重大事件,又可直面現實生活,書寫民生與社會的重大現象。可以說,在與人民生活的連接、在與時代氣韻的貫通等方面,報告文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4年的報告文學寫作,給人印象比較深刻的,不只是一些重要的題材領域都留有報告文學作家辛勞跋涉的足跡,產生了值得人們關注的作品,還有在一些過去較少關注的社會生活領域,報告文學作家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涌現出了一些好的和比較好的佳作力構。如徐劍、李玉梅的《強國記:中國知識產權的力量》(以下簡稱《強國記》)以科技領域的“專利發明金獎”為描寫對象,專業性強,難度較大,兩位作者選擇8個中國專利發明金獎項目作為典型,縱跨黃河、湘江、珠江流域大地,進行深入采訪和體驗,精心構思,嚴密謀篇,做到了將每個行業里科學技術的門道梳理清楚,將每一重大發明創造的攻關細節描述到位,抒寫了工程師群體愛黨報國、服務人民、敬業奉獻、嚴謹篤實、精益求精、自立自強的崇高追求和可貴精神。有評論認為, 《強國記》的誕生,“標志著報告文學創作進一步向高端專業領域進發,更全面精到反映社會發展現實,書寫時代精神主旋律的新征程”。
還如紀紅建的《大興安嶺深處》、丁曉平的《秦山里的中國》,都是新的生活領域里新的時代新人與新的科技創造的全新書寫。《大興安嶺深處》以奇乾消防中隊為描寫對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防火、護林、消防、應急,但他們卻跟身邊的山林和土地完全融為了一體。奇乾像一個熔爐,像一個學校,像一個家園,很多人把它當成寄寓鄉情、鄉思、鄉愁的家鄉。在作者的筆下,奇乾中隊不僅僅是一個消防的應急的中隊,它已經變成一個有著自己的深厚傳統與人文情懷的大家庭。《秦山里的中國》是一部融工業、科技、科普、歷史和現實于一體的長篇報告文學,作者以細膩又靈動的筆觸,整體性地書寫了中國獨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的具體經過,以“起”“承”“轉”“合”四部交響樂章的樣式,完整呈現了秦山核電從“零的突破” “世紀跨越”“國際接軌”到“零碳未來”的史詩歷程,滿懷激情地講述幾代核工業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時代故事,塑造了一代代核電人不忘初心、守正創新的英雄集體群像。
寫作饒有難度,卻又寫出新意的,還有李發鎖的《熱血:東北抗聯》、劉大先的《去北川》。《熱血:東北抗聯》所描寫的東北抗聯延續的時間長、活動的范圍廣,但作者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以東北各地抗聯組織的領導人為中心,描寫了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抗聯英雄的英勇業績,使作品實際上構成了一部東北抗聯將士的人物史志;同時通過這些人物的英雄事跡和堅定信仰,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東北抗聯精神”。《去北川》超出人們想象的是,作者把工作手記、現狀紀實、社會調查和史料考據等熔于一爐,既寫出了北川的災后重建、鄉村振興,又寫出了北川的羌族風情、文化遺存,還在字里行間體現出了“我”的感受、“我”的欣喜、“我”的展望。作品因此既引人入勝,又啟人思忖。
在紀實與報告文學方面,讀后印象較為深刻的,有勞罕等人的《山這邊,山那邊》,何建明的《一路驚“芯”》,朱虹的《小平小道》,高洪雷的《海上絲綢之路》,盧一萍、趙郭明的《尋找甘宇》等。這些作品在題材、主題的把握上,注重以小處見大、以細節取勝,都體現出作者在報告文學寫作上,以求真求新獲取報告與文學的雙重特性的可貴追求。
2024年12月20日,“豆瓣讀書”發布了2024年度圖書榜單,其中上榜的非虛構圖書反映了讀者大眾對紀實類作品的偏好,以及受歡迎作品大都關乎民生民計與自身需求的基本取向。榜單的第一名是楊素秋的《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在西安碑林區掛職期間的圖書館建設經歷。上榜第二名是張小滿的《我的母親做保潔》,作品中生動記錄了其母親在深圳衣食無憂的背后,身為保潔工的艱苦與不易。上榜第三名是宋明蔚的《比山更高》,作品通過對自由攀登者的深度采訪,展現了攀登者身上所體現的克服恐懼、超越自我的力量。把這樣的一些來自于網絡運行于民間的圖書資訊包含進來,人們才能更為全面也更為真實地看到紀實與報告文學在2024年的基本樣態。
三、網絡文學:增量提質,穩步發展
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網絡文學,憑借著科技創新、資本投入和大眾參與等多種力量的合力推動,已由網絡小說的類型化、IP化,走向多環節互動、多門類改編、全鏈條衍化,如今已不再局限于文學領域,而是朝著網絡文藝、娛樂文化的產業全面發展的超級文藝現象。網絡文學的這種強勢又泛化的發展演變,超出人們原有的想象,帶有時代的鮮明特征,這也使得中國當代文學從此進入了由沒有網絡文學到必須包含網絡文學的新的階段。
2024年,一些網絡文學的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先后發布了年度報告,這些報告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網絡文學在強勢發展中對相關領域的輻射與帶動的總體趨勢與宏觀景況。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發布的《2023-2024網絡文學生態價值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網文用戶數量達5.37億,同比增長9%。網絡文學的作者規模已達到2405萬。其中年輕用戶創作積極性最高,30歲以下作家占比超七成,“95后”“00后”已成原創主力軍。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表明,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達到4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6%。根據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呈現四大趨勢:AI翻譯,加速網文多語種出海;全鏈出海,IP全球共創模式升級;交流互鑒,深入“Z世代”流行文化;新機涌現,全球開拓發展新空間。
就網絡小說的創作方面來看,網絡文學在保持其娛樂性和通俗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創新性。玄幻、仙俠、都市、言情等傳統題材依然火爆,但更多融合現實元素、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開始受到關注。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支持、閱文集團主辦的第七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總計收獲作品38092部,同比增長26%,“現實+”題材進入創作視野,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科幻與強國敘事交織,《深海余燼》《隱秘死角》等多部精品佳作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
在2024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宣部新近公布的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首次將“網絡文藝”作為單項納入“優秀作品獎”評選中,入選的十部網絡文藝作品中有三部為網絡文學作品,分別是展現脫貧攻堅奮斗歷程的鄉村題材小說《陶三圓的春夏秋冬》、聚焦基層水警成長的行業題材小說《濱江警事》(第1部)和書寫中國式末日拯救的科幻題材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這些都充分表明,網絡小說的思想與藝術水準在不斷提高,網絡小說日漸成為主流文學的重要構成。
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認為,網絡文學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文化自信、強國敘事成為網絡文學創作新趨勢。網絡文學作者更突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現實、科幻等多元題材,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第二個結合”有效路徑,持續推動傳統文化融入多元題材,“國潮”寫作形成網絡小說寫作中的顯見追求與新的風尚。報告還顯示,2023年至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在行業規模、作品內容、營業收入、運作模式、技術支持、賽道布局等方面,都顯示出日益強勁的國際化影響和市場化活力。網文出海市場規模突破40億元,作品質量穩定提升,作品數量持續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時,特別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他殷切地期望在這一新興的文藝領域“產生文藝名家”,使這一文藝板塊“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這段有關網絡文藝的重要論述,既包含了中肯的評估,也蘊含了很高的期待。網絡文學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它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因而既扎根于巨變中的中國現實泥土,又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它在吮吸著各種營養促使自身不斷健康成長中,也理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和網絡強國的偉大工程中,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四、理論批評:重點突出,亮點鮮明
理論批評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的創作與生產,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文藝批評提出了“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要求與希望。事實上,直面文學現場,參與文學活動,推動文學創作,影響文學生活,使理論批評始終處于前沿的位置。2024年間,文學理論批評由評論文章、綜述文章、研討會、改稿會、評獎與評審活動等構成的系列性活動,既在品評作品、解讀創作,又在描述狀態、打造格局,還在總結經驗、優化秩序,發揮了多樣性的功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正滿十周年。第20期《求是》雜志重新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文章。《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文學批評》《中國文藝評論》等重要報刊,相繼發表文藝名家和專家學者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概述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文藝論述對于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有力指引,對于文藝創作的強力推動。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在題為《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盛景》的文章中,從“筑牢文學根基,造就民族復興精神大廈”“回應時代之變,開辟文學發展廣闊天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打造文學新力量,唱響文學的青春之歌”四個方面,回顧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學創作所獲得的豐碩成果,文學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國文聯黨組在《求是》雜志發表的題為《讓文藝點亮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的文章,從“弘揚時代精神:文藝創作的神圣使命”“鑄造民族靈魂:文藝創作的根本任務”“以人民為中心:文藝創作的價值取向”“扎根人民生活:文藝創作最牢靠的方法”“彰顯中華美學:文藝創作的審美追求”“堅持胸懷天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藝力量”六個方面,概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對于文藝工作者的深刻啟迪,對于文藝領域各個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引與大力推動。
2024年文學理論批評的另一個重點話題,是有關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新時代文學的觀察與研討。在這一話題的研討中,除去一些專家學者的個人署名文章之外,與此話題有關的研討會接連舉行,使得這一話題的研究呈現出相對集中又日漸深入的態勢。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新時代未來的道路和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視野對于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引領意義。在“新時代文學論壇:新時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流變”研討會上,一些學者認為,放在“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大格局中來看,新時代文學應該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而構成這個特色的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或特征,那就是主體性文化立場、人民性價值取向、民族化藝術風格。這樣的三個要素,是新時代文學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的內在支撐與重要保證。有的學者還指出,新時代文學是我國當代文學內部的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是,我們思考、談論新時代文學,不能只看國內的空間,還需要在全世界及全人類的背景當中去理解它。
2024年的文學批評中有一個堪稱亮點的現象,那就是“新大眾文藝”的提出與研討。“新大眾文藝”是《延河》雜志在第七期署名“《延河》編輯部”的《新媒體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文章中提出來的,并從第七期起開設“新大眾文藝”論壇專欄,進行連續性的研討。《新媒體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一文認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各種新技術的興起,人民大眾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到各類文藝創作與活動之中。人民大眾成為文藝的主人,而不是單純的欣賞者,這就是新大眾文藝”。文章還從“創作者革命”“文體革命”“語體革命”和“閱讀革命”幾個方面,簡述了新大眾文藝的內涵與意義。“新大眾文藝”涉及到近年來文藝創作領域里出現的一些新群體、新現象、新特點,如“打工者寫作”、“視頻化”閱讀、“移動化”傳播等等,背后可能還涉及民眾的文化趣味、平民的文學理想、大眾的文化權利,等等。2024年的文學創作,與此相關的文學作品,就有王計兵的的詩集《低處飛行》、王柳云的小說《風吹起了月光》、胡安焉的《我比世界晚熟》、袁凌的紀實作品《我的皮村兄妹》等。這些來自“打工者”的文學寫作聯袂而來,從業余作家積極投入寫作實踐的角度,給“新大眾文藝”的說法提供了實在而生動的例證。
作者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