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城之都
兩次到元上都,都遇上風雨交加的天氣。
事實上,正因為?錫林郭勒干旱缺雨,才有風沙肆虐京城的渾善達克沙漠,然后才有舉世矚目的“綠色明珠”塞罕壩。我大概生就招風惹雨的體質,無論旅途,無論人生。
第一次到元上都,已是10年前了。在錫林郭勒草原雨水歡跳的7月,受邀到錫林浩特講座,“元上都”3個字的巨大誘惑,使我不顧風雨交加,不斷央求榮毅兄、季華兄助我成行,至誠沒能感天,好在感動了他們。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在風雨中,置身于正藍旗金蓮川草原,置身于千年之前的歷史現場,遙想當年,成吉思汗來此避暑,忽必烈在此即位登基,建立國號“元”時是何等氣勢;元世祖入主中原,建立元大都時是何等氣度。一個游牧民族,從森林草原中走出來,用自己的方式改寫歷史、登上世界政治舞臺,偉大光輝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奧玄機呢?
元王朝曾是世界歷史上的最大帝國,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而今只剩下了遺址,成為“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考古和資料顯示,這座依照中原傳統文化建立起的皇城,既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寺廟、翰林院等遺址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筑,外圍則有糧倉、大型院落、小型民居、臨街店鋪等,整體融合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蘊含著深厚的蒙元文化與生態文明,是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代表性歷史遺存。一座無城之都,因其開前人之所未創、啟前人之所未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元上都的棄用,并不意味著蒙元王朝的結束;元上都廢墟的存在,有著遠比經濟價值更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已發掘的大安閣建筑基址位于宮城中心,“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馬可·波羅的描述,因出土了完整、精美的漢白玉龍紋建筑構件得到印證。迅猛崛起的龐大帝國,迅速地分崩離析,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這就是命運的無常,這就是歷史的吊詭。
我這次再上錫林郭勒盟,可以說就是為了元上都而去。游覽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參觀正藍旗草原藝術公社,考察渾善達克沙地,拜謁匯宗寺貝子廟……都很好。然而,我的心在元上都。
10年來,元上都不曾在我記憶中湮滅,反而日漸清晰,尤其當我每次走過元大都城墻遺址的時候。總覺得與元上都“緣分未了”,也許就因為一直想寫而未動筆?世間的不朽,就是留在心底的回憶。
又是7月,又是風驟雨急。可如果不到元上都,我終將“意難平”。一個非親非故的地方,為何會讓我“不思量,自難忘”呢?一座無城之都,是什么力量在默默地牽引著我呢?或許,來自于我對這片土地的敬畏,或許,源自我想認識歷史的真相。
“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鐵木真,究竟是一代天驕還是侵略者?我更愿意從文化中尋求答案,至少,他是帶給世界以新的文化的英雄,即便他“直攄血性為文章”。歷史不是發動的,而是到來的,何況,戰爭本就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世界歷史基本就是一部戰爭史,成吉思汗肇啟了蒙元時期的多元文化與藝術,竊以為,這才是歷史真實的“因”和“果”。
一切政治行為的最終價值在于文化。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并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元代書畫領域誕生了趙孟頫、黃公望等書畫名家及一批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家;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朝代,元上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西方學者稱之為“拉近了世界,縮小了地球”……最是蒙元王朝的偉大之處。一個民族絕不能失去的,是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自信。
從歷史的長遠來看,文化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權力。
蒼天與大地之間,忽然響起動聽的蒙古長調,悠長、高亢、舒緩、開闊也憂傷,在這蒼茫的時空中,在這無垠的曠野里,我仿佛聽見天邊的召喚,又仿佛聽見歷史的回音。蒙古長調就誕生在錫林郭勒,是廣闊草原和深邃時光孕育和哺育了它。
7月的金蓮川,草色碧青;雨中的元上都,迷蒙浩瀚。天蒼蒼,野茫茫!
【楊海蒂,《人民文學》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