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讓靈魂彼此相認: 謝有順新書《文學的深意》分享會在廣州舉行
1月5日晚,“人也許不認識人,但靈魂認識靈魂——謝有順《文學的深意》新書分享會”在廣州珠江公園灣區書屋舉辦。
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首度進行個人著作的線下分享,與作家、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熊育群,評論家、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申霞艷,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圍繞《文學的深意》一書展開精彩對談,來自廣東的作家、評論家代表也踴躍上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廣州珠江公園、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主辦,現場座無虛席,嘉賓們妙語連珠,引得聽眾們掌聲陣陣,氣氛十分熱烈。
《文學的深意》:靈魂相認的在場之作
《文學的深意》是謝有順全新的文學評論集,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推出。該書分為“文學的召喚”“個體的凝視”“小說的目光”“批評的倫理”四個部分,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諸多文體,涉及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如莫言、韓少功、阿來、于堅、張者、徐則臣等,對多部當代作品,如《應物兄》《回響》《金墟》《鏡中》《驚蟄》《河山傳》等進行了文本細讀;同時,更有對孫紹振、陳思和、陳曉明、李靜、胡傳吉、柳冬嫵等學術名家和文學評論者的批評方法的論述。
從文體到人,從文本分析到評論的評論,謝有順全面展示自己對中國當代文學動態的體察和洞悉,著作可謂一本“當代文學面面觀”。
同時,作者始終秉持“文學與生命互證”的價值立場,看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人格張力,視野開闊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覺,字里行間閃耀著人格力量的輝光。
“作為理論研究的一種,文學評論不僅僅是知識譜系的演繹,也不是手術刀式的對作品的客觀解剖,它必須包含著批評家對作家、對生命、對世界的充分理解。”謝有順介紹道,他創作文學評論的原始動力始終是“一個作家的作品打動了我,讓我有感而發”,正因如此,他的文學評論包含著對投射在作品中的作家靈魂的共情和理解,飽含著他自己對這部作品所投入的鮮活的生命體認。
“‘在場’是謝有順進行文學評論的底氣。”熊育群認為,一方面,謝有順對作家的創作過程尤其是個中秘辛了如指掌同時也感同身受,總能給出自己最為真誠、善意的評論;而另一方面,“他的理論修養非常深邃,始終能站在文藝理論的前沿,對當下創作進行準確、犀利、有針對性的評論”。這些都會讓作家受益匪淺。“身邊有這樣一位批評家,對于作家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幸運”,熊育群說道。
何為理想的批評?福柯曾表示:“忍不住夢想一種批評,這種批評不會努力去批判,而是給一部作品、一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申霞艷現場引用了福柯的這段話,她認為,“‘召喚存在的符號,把他們從沉睡中喚醒’,我覺得這就是謝老師所做的。評注唐詩也好,給當代文學寫評論也好,謝有順和不同的心靈進行文學的、詩意的對話,然后把我們從沉睡中喚醒,我覺得這就是批評的力量,也是當代批評家需要去承擔的責任。”
王威廉也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指出謝有順的文學批評所具有強烈的“精神實踐性”,他說:“謝老師的文學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文學的認知,讓我認識到評論本身也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寫作形式:評論家介入的不僅是作家的文本,更能通過文本找到文學的精神原點,這時候,不管是作家還是評論家,我們都共享同一份文學的精神和尺度,這就是文學的深意。正因為這份默契,作家與評論家的對話才如此重要。”
文學批評要重申人格的力量
“文學是從感覺、細節、語言、場景出發的,其中有經驗、有情感、有想象,作家的任務是把這些看起朦朧、混沌、未知、曖昧、沉默,甚至處于黑暗境遇里的事物變成可知可感的形象。”在謝有順眼中,文學把人性和世界的某個真相,用意象或形象的形式照耀出來,其深度有別于哲學的深度——說不清道不明,卻往往能直抵人心,“我覺得這就是文學的深度,也是文學的魅力。”
而他心目中理想的批評也與此呼應,他說:“好的批評應該充滿這些細碎但真實而豐盈的感覺,由此出發,再作概括或理論闡發才是有效的。”
正因如此,謝有順認為,批評家也應該是一個有心靈體溫的人,一個深邃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對話者,一個有價值信念的人。“學問可以慢慢討論,但一個人的精神底色如何,有時并不需要洋洋萬言,而是一下就能清澈見底的。批評需要和文學一起,不斷去重申人格的力量。”謝有順說道。
“我們喜歡謝有順的文學批評,是因為他總能給我們帶來創作乃至人生上的啟發。”熊育群表示,謝有順的文學批評褪去了理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一面,而融合了對社會、時代、人的處境等方方面面的感觸和理解,既是評論,也是真誠的、妙語連珠的大散文。
他說:“文字讓靈魂認識靈魂,謝有順把自己敞開在作品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專業的知識,還可以感受他的才華、人品和魅力,從中感知到人格的力量。”
申霞艷也在現場分享了與謝有順最初相識時的故事,“90年代,我還只是一個學生時,謝老師就已經少年成名,這么多年,他依然勤勤懇懇地介入當代文學現場,貢獻了很多出色的成果,其間可以看到中國文學或學術精神的一種傳承,令人感動。”結合謝有順的治學態度和批評觀點,申霞艷認為,三十多年來,他的文學批評之所以不斷壯大、開闊、深邃,背后還是要說回人格、說回人品,回到一種心靈的廣闊。
“坦率來說,文學評論很多時候是一種容易過時的文體,但謝老師的文章不管多久都值得一讀。我覺得這是因為他始終站在一個根本性的立場——人的立場之上。”王威廉表示,謝有順的文學批評繼承了中國古代文論的一些精神,摒棄了晦澀復雜的概念,而聚焦對文學和人本身的思考和理解。
“當下,我們越來越多地談論到人工智能時代人可能面臨的種種危機,這時候再來讀謝老師的文章,我們對于自身也會產生很多進一步的思考”。
活動現場,作家朱山坡、黃燈、張鴻、子禾,詩人黃禮孩、夢亦非,評論家唐詩人等也陸續上臺分享了自己對《文學的深意》一書的閱讀感悟,講述了謝有順所進行的文學評論對自身創作實踐的影響。
他們表示,謝有順的評論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思想深度、人格力量,還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在為文、為學、為人等方面都能影響他人,并引發他人的思考。
而謝有順也表示很珍惜這份文學友誼,他認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習是大家共同塑造的,他引用尼采的話說,我的寫作,不僅包含了我的精神,也包含了朋友們的精神。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