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了的一切 都變成親切的懷念 懷念我的老師陳駿濤先生
在工作大半生的《文學評論》辦公室門前留影
本文作者陳墨和老師陳駿濤(右)
2024年的冬天,北京不太冷,但12月27日除外。別人感覺如何我不知道,那天早晨我在戶外等車去醫(yī)院看老師,曾感寒風刺骨。
幾小時后,我的老師陳駿濤先生就離世了。
這符合我老師一貫作風,悄悄地,像是隨風而逝。
參與了《文學評論》復刊啟動工作
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思想解放盡心盡力
負責籌備文學評論界兩個重要會議
陳駿濤先生是新時期文學的有功之人,仔細算來,貢獻還不小。
他是編輯。當過《文學評論》編輯、當代組組長、編輯部副主任、主任,參與了雜志從復刊到鼎盛的全過程。《文學評論》正式復刊是1978年1月,而他早在1975年9月就進了編輯部,何以如此?實際因由、具體經歷,都值得一說。
陳駿濤1955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5年后畢業(yè)留校,很快又考取新中國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1963年年底通過研究生論文答辯。1964年3月被招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組。
研究組無甚研究,蹉跎了十幾年。1975年秋,他已39歲。文學所領導問他是否愿意去《文學評論》,他幾乎不假思索就答應了。
所以如此,是習慣于領導讓干啥就干啥,這是他們這代人的第二本能;另一原因是,拋荒了十一年,終于有正經事做,云胡不喜?!
他到編輯部的第一件事,是與同事分頭到各省去作社會調查,征詢地方專業(yè)人士對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現狀的意見,及對《文學評論》復刊的看法。陳老師去了濟南、合肥、宣城、蕪湖、南京、揚州、杭州、上海等8個城市,歷時43天。所得信息是:地方作家評論家對當時情況很不滿,希望有所改變,熱切盼望《文學評論》復刊。
1976年清明節(jié)后,《文學評論》復刊事,再次擱置。
1977年,哲學社會科學部從科學院獨立出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喬木擔任第一任院長,親自過問《文學評論》復刊啟動工作。1978年1月,《文學評論》正式出刊。
陳駿濤先生參與起草的《撥亂反正,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研究批評工作》一文,在《文學評論》1978年第3期發(fā)表后,中央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或摘要發(fā)表,地方報紙也紛紛轉載,此文成了驚蟄春雷,春分地暖,催動了新時期思想解放。
新時期之初,陳駿濤奉命寫了多篇影響深遠的文章。這類文章多是用筆名,如柯文平、文懷舟、柯舟、周柯、平紀、平濤等。他把這些文章稱為“應命文章”,為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盡心盡力。
組稿、編稿、寫稿之外,他還負責籌備兩個重要會議,一是1985年多單位聯合召開的廈門“文學評論方法論研討會”,陳駿濤代表文學研究所新任所長在會上作了主題發(fā)言。另一個是1986年在北京召開的“新時期文學十年學術討論會”,這兩個會從不同角度,抬升了文學評論和研究的學術水準,也提升了《文學評論》雜志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使之成為新時期文壇的信號臺。
很多文學研究者、評論家把《文學評論》當做學術圣殿。陳老師和編輯部所有同仁,是文學圣殿的守護者和把關人,自有一份不可忽視的功績。
為新時期文學復興及藝術繁榮澆水施肥
從常識平面、常理路徑、常情視角去談論文學與人
自建自管文壇“氣象站”,夙夕觀測文學創(chuàng)作氣象
陳駿濤先生是新時期文學評論家,為新時期文學復興及藝術繁榮澆水施肥。
只不過,時間和空間分配讓他煞費苦心。1978年,陳老師本人42歲。大女兒漫紅9歲,在上小學;小女兒漫欣5歲,在上幼兒園,師母何立人也要上班。他不能完全不管孩子上學或放學。他寫文章,只能在組稿、編稿和照顧孩子之余。
空間也須說。陳老師與同事兩家合住一套房,有三間,沒有廳。陳老師有兩個孩子,所以住一大一小兩間,大間不到20平方米,是主臥室兼起居室兼客廳。
小間是7.8平方米,歸陳老師。小間里擺放一張床、一張書桌、兩三個書架、一把椅子、幾張方凳,進出要側身才好過,抽三口煙就能填滿房間剩余空間。陳老師看書和寫作都在這里,算是“書房”。晚上要等夜深人靜他才能開始工作,周日和節(jié)假日,師母就要帶兩個孩子去公園過整天,以便陳老師在家安心寫作。
評論家有不同類型。有思想型,長于觀察分析;有理論型,長于演繹總結;有藝術型,長于感受藝術細微特點。陳老師并非沒有思想、理論或藝術素養(yǎng),但本質上更接近戰(zhàn)地記者,或傳統史官。他寫評論的方式與眾不同,總要努力讓自己的閱讀感受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連通。他寫評論常常要比別的評論家多一道工序,是要專門訪問作者。好處是,他的文章能夠提供多個視角,更加周到清晰。
正因如此,他評論劉心武、徐懷中、張潔、李國文、王蒙、陳建功、路遙等作家作品,這些作家他基本上都訪問到了,甚至與其中大部分成了朋友。
多年后,陳老師說自己的評論文章深度不夠,“都是比較平面的,浮光掠影的文章”。陳老師的文章確實有自己的特點,是喜歡從常識平面、常理路徑、常情視角去談論文學與人??雌饋硭坪鯖]有“深度”,卻比很多有深度有理論有花頭的文章更加引人入勝,更加深入人心。
我喜歡陳老師的文章,感覺細膩,觀點明確,說理充分,心平氣和而簡明扼要;不裝腔做作,不玩弄新詞,沒有空話大話,沒有八股腔。
陳老師有功于新時期文學,是因為他熱情澎湃地評論過諸多作家作品,更因為他自建自管文壇“氣象站”,夙夕觀測文學創(chuàng)作氣象,發(fā)現新動態(tài)、新趨勢,追蹤新熱點、新人物。他寫過數百篇評論文章,出版過《文學觀念與藝術魅力》《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文壇感應錄》《世紀末的回聲》《這一片人文風景》《從一而終——陳駿濤文學評論選》《論編拾零》等評論集。他的文學評論寫作,貫穿了新時期始終,他是新時期文學的忠誠鼓手。
對我寵愛有加,但又十分嚴格
被提醒后絕不敢拿不屬于我的一張紙
曾連斃我七篇文章,也曾一篇文章被斃七次
1985年,陳駿濤先生開始招收研究生,我有幸,做了他的開門弟子。
那年陳老師只招一名研究生,有19人報考。我的專業(yè)成績和總成績都還不錯,但英語成績夠不到及格線。陳老師征得文學所領導同意,決定給我補考的機會。考研補考,聞所未聞,而陳老師還主動給我買來午飯,讓我吃了再考。
此前,我與陳老師素不相識。我只“賄賂”過他一支香煙,他還沒接受。也就是說,陳老師讓我補考英語,沒有任何私人關系,純系公事公辦。
入學后,此類好事數不勝數。陳老師給我上課,包括近代文學簡史、現代文學選講,重點是當代文學新作。要我讀作品,他會和我討論,為我解說作品背景及深意。要我寫閱讀心得,卻讓我別急于發(fā)表文章,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陳老師的課,有時在編輯部辦公室,有時在他家。我喜歡去他家上課。去他家,既有精神大餐,更有美食解饞,師母烹制的燉牛肉和云南汽鍋雞,讓人流口水。
我的專業(yè)課不全是陳老師上。他請專研長篇小說的蔡葵老師為我講當代長篇,請中篇小說專家張韌老師為我講中篇。他還常帶我開會,讓我向更多的作家評論家當面求教。甚而,他還帶我去作家的家,請作家本人現身說法,細敘自己創(chuàng)作歷程或創(chuàng)作理念。有一次我說,我喜歡潔泯先生的文章,陳老師當時沒說什么。幾天后通知我,說他和許覺民(潔泯)先生約好,我們一起去許先生家。聆聽許先生說“言為心聲,隨性而發(fā)”的寫作秘訣,至今難忘。
陳老師對我寵愛有加,另一面,卻也要求十分嚴格。
我是陳老師的研究生,自然會經常出入《文學評論》編輯部。有時候,我會拿些印有“文學評論”字樣的稿紙或信箋自用。這么做,一小半是貪心,一大半是虛榮心,能用“文學評論”稿紙信箋寫稿或寫信,自己覺得牛。陳老師見了,輕聲但嚴肅地對我說:你不是《文學評論》的人,不能隨便拿編輯部的稿紙。這一當頭棒喝,讓我此后絕不敢拿不屬于我的一張紙。
我寫作很勤奮,至少一周一篇,當然是希望發(fā)表,小半是要養(yǎng)家,大半是急于成名。而陳老師這個寫作教練,讓我“遍體鱗傷”,第一個學期,幾乎我每篇文章都難逃被批、被斃命運。要么是對作品理解不準,要么是寫作思路不清,要么是表達秩序紊亂,要么是文章水分太多。若只說某個詞用法不當,那算是量刑最輕。他曾連斃我七篇文章,也曾一篇文章被斃七次。好在我皮厚,筋骨也健壯,不怕摔打。知道老師是為我好,摔打后,我們接著來。
陳老師是《文學評論》編輯部副主任,我是他的開山弟子,按說,我當近水樓臺先得月。可我沒有得月,只得到月亮的影子。陳老師照例直來直去,說我的寫作水平還不夠,文章水分太多,不合《文學評論》要求。我相信陳老師,他說不夠,那肯定就是不夠。陳老師推薦的稿子十拿九穩(wěn),不是因為他在編輯部有職務有權力,而是因為他眼光準、把關嚴。
不光陳老師如此,編輯部里,王信老師、賀興安老師等人,個個都是如此。《文學評論》審稿越嚴,聲譽越佳,景仰者越多,登殿者越榮耀。
我怪罪老師嗎?不。原因是,我懂得嚴格要求的好處。
我畢業(yè)時,陳老師說他要出一本新評論集,讓我為他寫序。我說:不。學生給老師寫序,哪有這種規(guī)矩?老師上一本論文集的序言是老所長潔泯先生寫的,我算哪根蔥?此事拖了數月,甚至更長,無論我怎么拒絕,陳老師主意不變。我不能長期抗師命,只好服從,為他的《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文集寫了序。
“陳駿濤主編”曾是圖書市場知名品牌
躬身成為橋梁,讓年輕評論家從此岸走向彼岸
一部口述史為社會作最后奉獻
陳老師也是著名選家?!瓣愹E濤主編”是圖書市場知名品牌。
上世紀90年代末,圖書市場不再如先前那樣火爆。陳駿濤先生受邀主編“跨世紀文叢”,精選新時期中國作家作品,一人一集,居然讓口碑與市場共振。這套叢書成了“最好的中短篇小說選集版本”,所以能連出7輯,共67冊。
陳老師聲譽鵲起,受邀主編如“紅辣椒女性文叢”“中國文學通典”,以及“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當代小說歐美卷”和“當代小說日本大洋洲卷”等多種叢書。主編的作品集總計91冊。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精;不僅當時受讀者好評,如今都成了新時期文學的珍貴遺產。
陳老師也是青年良師。不僅說他培養(yǎng)自己的研究生,也不僅是對研究生、進修生、訪學者一視同仁;而是說他自覺自愿地為更廣泛的青年作家、評論家充當鋪路石,為新時期文學作育英才。新時期開始時,陳老師已過不惑之年,拼搏十載即至天命之年,深知個人力量有限,便躬身成為橋梁,讓年輕評論家從此岸走向彼岸。他也愿意作渡船,幫助年輕作家及愛好者渡過迷津。即便精疲力竭,他也要把自己燃燒成火把,為晚輩照亮文學字里行間。受過他提攜、指點、栽培的青年作家和評論家,曾聚集于《這一片人文風景》中,為陳老師祝壽,星光閃耀,言辭感人。他們是新時期的新生力量,傳遞新時期薪火,照耀未來。
陳老師是世間難得的好人。對學生好,對作者好,對青年好,對所有人都好。長輩錢鍾書先生、許覺民先生喜歡他,因陳駿濤單純質樸。同輩王信先生、賀興安先生、何西來先生喜歡他,因他誠實可靠。晚輩朱建新、李兆忠、李以建喜歡他,因他寬厚溫和。
在《文學評論》編輯部,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呼他“駿濤”,直呼其名而不帶姓。在家里竟也是,兩個女兒,呼他“陳老濤”,那是尊敬;呼他“陳駿濤”,那是日常;呼他“老陳”,有時是親密,有時是撒嬌。
任何見過陳駿濤老師的人,無論是學生或是作者,是聽講座的還是找他簽名的,都會有相似的印象:陳駿濤先生待人平等、親切、和氣、溫暖,決不居高臨下,更不趾高氣揚,是真正的童叟無欺,老少咸宜。
陳老師的好,既是天性,也是修養(yǎng)所得,是自主選擇,也是靈性使然。學生要給他做口述歷史慶生,開始他堅決拒絕,說自己不夠格。被說服后,則全力以赴,事無不可對人言。對的事或錯事,神圣事或荒唐事,他都說。例如,在干校,他曾當過錢鍾書、吳世昌、吳曉鈴等前輩學問家的勞動小組長,采訪人問:是否曾向前輩請教過學問?他說:真的沒有,沒想到。采訪人問,他何時成了“逍遙派”?他嚴肅作答,說他從未當過逍遙派,說他沒那么灑脫,說他是因不再被領導信任而情緒消沉。有人讀了《陳駿濤口述歷史》,說陳老師說得太謙遜、太坦率、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知道,他這是為自己的社會作最后奉獻,把自己人生私密公之于眾,把自己的靈魂交給后人解剖研究。他的這部書,不僅是他個人記憶檔案,也可以作為新中國社會歷史的一種索引。
近一兩年,陳老師的記憶力明顯差了,有些犯糊涂。我去看他時,他能認出我,卻總要問:你有沒有孩子?孩子多大了?孩子有沒有孩子?同樣問題,一小時能問上十幾、二十遍,讓我心酸。但也證明,即便記憶迷糊,他仍會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孩子。
陳駿濤老師永別了。老師生于1936年8月,離世時已年滿88歲,古稱米壽?;叵肜蠋熞簧x過,寫過,愛過,努力過,拼搏過,自我理想實現,人生充實圓滿。老師告別人世,是黃葉飄零,卻也是瓜熟蒂落。
過去了的一切,都已變成了親切懷念。懷念老師,心里盡是溫暖。心里溫暖,這年冬天真的就不那么冷了。
供圖/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