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書寫的祛魅與復魅
站在“我”的位置書寫,以第一層母語地域文化作為基礎,如果三個同心圓穿通而過,寫澄海的一條閑街,它同時也是嶺南的閑街,同時也代表了東方文明的閑街,那么,它便既是地域的又是超地域的,它便既是地域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地域書寫話題經常被拉出來談論,但地域書寫的指向,以及如何進行地域書寫,似乎尚有辨析和探討的空間。
我們今天所說的地域,到底是哪一個地域?對于寫作者來說,“我”就是世界的中央。圍繞著這個中央,一圈圈蕩漾開去,形成幾個同心圓。比如,于我來說,第一層是潮汕,第二層是嶺南,或曰南方,第三層相對于西方文明而言,是東方。
有趣的是,以前所提的嶺南文學,近幾年基本沒有人提了,代之而起的“新南方寫作”正在文壇流行。陳培浩作為新南方寫作的提出者之一,他一直強調,新南方寫作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更新的一種召喚性的概念。“新”當然是重要的,但“南方”的身上似乎背負著更多的東西。南方是一個與北方相對而言的地理概念,它的每一次出征,都有著與北方對峙的潛在意愿。也就是說,它可能是帶有使命或者功能,不能單單從文化上來理解。
地域書寫的人群中,有遷徙和在地兩種。歷經遷徙的寫作者,因有地域對比而獲得了比在地作者敏銳的感知,因擁有自我與他者的雙重視覺,而獲得了立體透視的能力,對于地域文化的把握更為客觀、精準和寬敞,更容易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于在地的、不曾遷徙的寫作者來說,地域如何書寫這個話題尤為重要。
幾年前,我出版散文集《穿過小黑屋的那條韓江》,在自序里,記錄了我當年關于潮汕題材書寫的思考。潮汕文化便是我的母語地域文化。其一,地域文化應該退避到背景的位置,讓感性的本土體驗成為文學的質地,讓地域的文化背景上升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背景,完成地域與超地域的對話。其二,永恒的現代性問題。當時,我認同一個觀點,人類大文化的走向不一定是從現代走向后現代,而或許會重返古典。這個返回,不是倒退,而是在現代性價值的基礎上對古典資源的重新開掘與提升。
這兩點,今天看起來依然成立。關于地域與超地域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形象地表達。站在“我”的位置書寫,以第一層母語地域文化作為基礎,如果三個同心圓穿通而過,寫澄海的一條閑街,它同時也是嶺南的閑街,同時也代表了東方文明的閑街,那么,它便既是地域的又是超地域的,它便既是地域性的,又是世界性的。第二點,用韋伯和格里芬的觀點來詮釋,那其實就是地域書寫的祛魅和復魅。
在祛魅與復魅的路上,我一直都在努力。以前寫小說,總是找不到想要的原型,只能通過文學想象來塑造。短篇小說《花兒鎖》有兩個三角關系,其中的一個三角,是一男兩女,女二是做婚紗的,有著強勢的現代特征。女一是做潮汕老工藝紗燈的,她的名字叫做戚美玉。戚美玉的紗燈技藝是她姑母教的,但她也在工藝院校里讀過書,她的身上既有古老傳承,又有現代教育。可是她因為軟弱與善良,最終被女二打敗了。創作這個小說的時候,我完成了祛魅,尚未找到復魅的路子。同時期的作品,在思想上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散文《私塾、故鄉與遠方》是寫潮劇的。于我來說,童年的潮劇就如私塾一樣,對我有啟蒙的作用。青年之后,把潮劇與故鄉的落后種種聯系在一起,又產生了厭棄。中年歸來,雖然重新撿起舊愛,可是,那時我更喜歡遠方,喜歡千里跋涉去看先鋒戲劇,它們不是教誨不是娛樂,而是能夠與我產生精神上的深度關聯,在觀念上把我打開。我完成了祛魅之后依然無法復魅,我不知道傳統戲曲,它的路在何方。
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轉變,我看到了兩部戲曲作品。一部是趙梁的《雙下山》,昆曲加現代舞,另一部是《陳三五娘·平行時空Ⅱ》(以下簡稱《平行時空》),是梨園戲加現代戲。戲劇表達比起文學書寫更為直觀,且以后者為例來談。
在潮汕,《陳三五娘》的故事是通過潮劇傳播的。這是一個明代故事,講的是泉州書生陳三因故路過潮州,與黃五娘相愛,并為愛抗爭的故事。在當時,這應該是十分勇敢的文明戲。但到了我們這一代,愛情自由已不是什么問題,所以,這出戲于我沒有太大沖擊力。
而改編之后的《平行時空》,表現的是明代女子黃五娘,與現代的AI男的愛情。取材于梨園戲《陳三五娘》之《大悶》一折,這是黃五娘的獨角戲,她徹夜思念陳三竟至于肝腸摧折,每一思每一步每一物,都是陳三。所謂平行時空,是用現代人的思維和技術,重新把它凝視、喚醒、肢解、縫綴和變異。AI男正是現代性賦予的主體,他被設定為數百年后一個戴著面具的情感淡漠的男子。他沒有一句臺詞,一直悶頭在下載《陳三五娘》的數據,下載一段卡頓一下,他的心智和情感也在慢慢地被喚醒,以至于最后,他變成了陳三,穿越進去陪伴五娘,留在了那個時空里,再也回不來,五娘卻在數據下載卡頓時受到了驚嚇,逃離了舞臺,看著自己的故事變成一組數據,再也回不去。他們的相逢只在一個短暫的裂隙。在時間上,五娘與AI男,一在過去一在未來,五娘所在的時代雖然不是最古老,但梨園戲的古老延伸了其古老感,這一對的時間跨度也拉伸了受眾的時間感。
這出戲,把古老的戲曲打開了新意,五娘感情的纏綿有多長,這新意便有多長。它因此與現代人的情感產生了關聯。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復魅的優秀案例。我被它鼓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