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學課第13講—— 黃天驥談詩的“規矩”和“自由”
2024年12月29日,“花城文學課”舉行第13講。本次活動邀請到了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天驥、董上德兩位教授,他們就“古典詩詞的理解和欣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對話與分享。講座在《花城》雜志官方視頻號“花城文學課”、《花城》雜志官方微博、花城出版社抖音號、央視頻等多平臺同步直播,共獲超過4萬人次線上觀看。
花城文學課第13講 主講嘉賓:黃天驥;特邀主持:董上德
黃天驥首先強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的詩歌、詩詞在全世界應該是最多的,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有幾千年的詩歌創作,所以在全世界,我們是一個詩歌的超級大國。”從唐代的近6萬首唐詩到宋代的2萬首詞,中國的詩歌創作源遠流長,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黃天驥在講座中還提到了詩歌的音樂性和藝術性。他說,詩歌本質上是抒情性的文學,全世界的詩歌都與音樂緊密相關。他強調:“所有的詩歌其實在全世界,既然叫做詩歌,它必然用來唱的,不然為什么叫歌呢?”西方的詩歌講究重音和押韻,而中國的詩歌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就具有音樂性。隨后,黃教授進一步探討了詩歌的藝術性,他提到:“詩歌不要忘記這個‘歌’字,不要忘記它的音樂性,不要忘記中國的語言是漢藏語系,忘了就可惜了,這是我覺得讀詩詞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他強調,詩歌的音樂性和語言特點對于理解和欣賞詩歌至關重要。
在談到詩歌創作的“規矩”和“自由”時,黃天驥認為“規矩”可以增加審美情趣。他以《紅燈記》中的鎖鏈和戲曲中的水袖為例,說明規矩和約束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并提到:“如果我把鎖鏈舞動,這個鎖鏈會變成一種可以表現你身段的工具。”他強調,“規矩”應用得好,反而能夠增加讀者的審美的情趣。
關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詩歌,黃天驥強調了理解詩歌時“知人論世”的重要性。他以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為例,深入分析了詩歌背后的歷史和詩人的情感。他指出:“知人論世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他的歷史背景、他的遭遇,那是很重要的。”通過這些例子,黃教授展示了如何通過了解詩人的生活和時代背景來更深刻地理解詩歌。
在講座的最后,黃天驥和董上德就詩歌的解讀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對談。董上德教授說,戲曲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也包含綜合性的藝術內容。他鼓勵大家學習戲曲發展史,了解戲曲藝術的豐富內涵,并提到:“戲曲是個很大的話題,剛才黃老師也說到那是很多方面要注意的。”他強調,解讀詩歌時,要回到詩人的構思和立意,從最終呈現出來的樣子逆推詩人構思的初心,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借助讀者的想象力,“還原”詩歌作品的場景,調動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整合作品中的情景“碎片”,較為完整地理解詩歌的意境,以及詩人的藝術追求。通過這場活動,兩位老師的分享和交流幫助各位詩詞愛好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古典詩詞的美。
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