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班味”濃?
“我不行了,這四魔將的造型像極了正在上班的我?!币晃痪W友這樣寫道。
近日,將在春節期間公映的東方奇幻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發布了首支預告片和海報。預告片中,“魔家四將”(戰死后被姜子牙封為“四大天王”)身材高大,形象威武,可放大看,個個都是一副急于下班、生無可戀的表情,儼然是“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的明證,被網友們戲稱為“班味表情包”。
在《封神演義》原著中,“四大天王”能力近似、個性雷同,上陣后被楊戩、黃天化反復拿捏,猶如“邊角料”,想刻畫出他們的個性,確有難度。
還有一層隱情:“四大天王”中魔禮壽的能力最強,是于闐國(今屬新疆,在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守護神,唐玄宗曾下令,各節度使必須在州府西北角設其形象,定期供養。南宋末期以降,可能是受“大鍋飯”思想影響,魔禮壽只能和他的三個兄弟一起拋頭露面,主抓“風調雨順”中的“雨”。更要命的是,從魔禮壽身上,又分化出托塔天王李靖,自立門戶,魔禮壽不僅把玲瓏寶塔、寶刀等神器給了李天王,連兒子哪吒都歸了李天王……
經此打擊,魔禮壽怎能不萎靡?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本事不行,卻與魔禮壽同列,也會內心慚愧、精神渙散吧?
此中委曲,本文略作鉤沉,供方家解頤。
多聞天王資格最老
“四大天王”本是古印度傳說中的天神,后被佛教當成守護神。據學者龍忠鉤沉,早期四天王有兩種形象:一是頭戴敷巾冠,全身赤裸,僅腰間系布;二是充當大神的背景板,著裝如印度王公。
佛教興起后,“四大天王”被安排在須彌山(世界的中樞)的山腰。佛教將天道分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最低,未脫食欲、淫欲;色界擺脫了欲望,卻執著于色相;無色界徹底超脫了欲和色。
欲界分六層,即“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大天王”被安置在最底層。一方面,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分守四方,近似于保安隊長,在須彌山腰,設四個“保安崗亭”,即犍陀羅山的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各居其一;另一方面,承擔在人間護法的職責。
“四大天王”的早期形象是:
提頭咤天,即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左手持刀,右手持矟(音如槊,南北朝、隋唐時的長矛),或手持弓矢。
毗樓勒叉天,即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
毗樓博叉天,即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左手持矟,右手把赤索。
毗沙門天,即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寶塔,左手握刀。
北方多聞天王的資格最老,在《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當過夜叉王,獲得象征財富的飛天馬車“普剎伯卡”,作為“宇宙之王”因陀羅的部下,北方多聞天王既是北方之神,又是財神。佛教興起后,因陀羅雖被尊為帝釋天,具體職務不明,漸被邊緣化,北方多聞天王的地位進一步抬高。
被于闐王視為先祖
佛教傳入于闐國(亦稱瞿薩旦那國)后,北方多聞天王成了大神。
據學者朱剛鉤沉,于闐國創世神話稱,其地本是汪洋大海,佛遣弟子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決海,始有陸地。相關繪畫在敦煌壁畫中多見,可能是佛教與本土早期神話結合的產物。
選北方多聞天王,因其戰斗力出眾?!痘劬鬯绿焱跆糜洝贩Q:“天王生于闐國,作童兒時,猶能血鏃射妖,遂去走天竺,遇金仙子,授記護閻浮提,補多聞王。”
據學者楊陽鉤沉,《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一個故事:縛喝國(即大夏,大月氏人所建,在今阿富汗、印度北方一帶)崇佛,在城外建納縛寺,供奉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神像,突厥統葉護可汗的兒子肆葉護可汗“傾其部落,率其戎旅”,襲擊縛喝國,“欲圖珍寶”,大軍駐扎在納縛寺附近,夜晚肆葉護可汗突然夢見北方多聞天王,怒斥:“你有什么本事,敢毀壞神像?”用長戟貫徹胸背,可汗驚悟,便苦心痛,忙請和尚去寺中祭拜謝罪,“未及返命,已從殞歿”。
于闐國“虛曠無人”,需“戰神式”大神加持。
《大唐西域記》稱,于闐國開國者年邁無后,向北方多聞天王祈求,天王從額中剖出一嬰兒,該嬰兒不食人乳,天王又讓大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于闐國得以傳承。
于是,“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祠享祭,無替于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即自稱瞿薩旦那國,在梵語中,意為“地乳”。于闐王自認是北方多聞天王的后代。
神鼠和天王一起來
于闐國制北方多聞天王像較獨特,在天王兩腿間,塑一半身小人像,即“地乳神童”,后改成腳踏夜叉,這可能是受中原文化影響。于闐國天王像初期穿印度王公服,后改穿鎧甲,且從中亞式細密長片魚鱗甲,漸變成唐代流行的明光鎧、兩當甲等。
北方多聞天王善用神鼠。
學者楊陽認為,神鼠原型可能是“吐寶鼠”。中亞人常用鼠鼬毛皮制錢包或珠寶袋,全身封死,只從口中倒錢幣、寶石等,名“吐寶神鼬”?!读_摩衍那》中稱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有金銀、車璩、瑪瑙、象馬、瓔珞等珍寶,財富無人能及。
學者馬昌儀則認為,它可能來自西域鼠國的傳說。
據《大唐西域記》,西漢末年,匈奴十數萬鐵騎攻打于闐國,該國西面“百五六十里”有一沙丘,里面的老鼠大如刺猬,鼠王“毛則金銀異色”,每次出巡,群鼠必跟隨。老鼠們襲擊了匈奴大軍,“諸馬鞍、人服、弓弦、甲鏈,凡厥帶系,鼠皆嚙斷。兵寇既臨,面縛受戮。于是殺其將,虜其兵,匈奴震懾”,于闐王“感鼠厚恩,建祠設祭”,舉國上下敬拜老鼠,遇鼠洞,亦下馬趨前禮拜致敬,供奉“衣服弓矢,或香花肴膳”。
上世紀初,冒險家斯坦因入新疆,發現當地仍有此俗。
于闐神鼠名聲在外,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記:“西域有鼠王國,鼠之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大鼠頭悉已白,然帶金環枷。商賈有經過其國,不先祈祀者,則嚙人衣裳也。”
“神鼠傳說”和“天王崇拜”可能是一起傳入中原的,“神鼠”遂成北方多聞天王的標配。
管打仗還管看病
唐軍在西北頻繁用兵,使于闐國的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信仰傳入中原。
據偽經《毗沙門儀軌》,唐玄宗時,大石康五國圍安西城,突見“云霧斗暗,霧中有人,身長一丈,約三五百人盡著金甲”,神人發動攻擊,“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停住三日,五國大懼,盡退軍抽兵”,且敵營出現“金鼠”,將弓弩弦及器械全部咬壞。唐玄宗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令“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成為定規,“凡百城池,莫不一之”。
據學者王濤在《論唐宋時期毗沙門天王向城市保護神的轉化》一文鉤沉,唐玄宗此舉推動了“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信仰”普及,也造成各種不靠譜的傳說風行。如《宋高僧傳》記:“咸通中(860—874年,唐僖宗年號)南蠻王及坦綽來圍成都,時天王現沙門形,高五丈許,眼射流光,蠻兵即退?!?/p>
唐憲宗夢見北方多聞天王,元和十年(815年),下令將西明寺中毗沙門神像遷至開業寺,“幾數里不絕,觀者傾都”。唐穆宗、唐文宗也信仰天王,不惜重金造像。
到后來,北方多聞天王還成了藥神,據《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普通人“若患心病,咒石榴花汁,飲之即愈。若欲攝狐魅病,咒五色線,令童子合成索,一咒一結,一百八遍,系頂下,復咒楊枝打病者,即立愈。若患骨節楚病,咒宥刀禁,其病即愈”。
前蜀王建修天王閣,“病者填噎其門,日收所施二十萬至三十萬錢”。
唐末軍人流行天王文身,認為能增力量,且“常至朔望日,具乳糜,焚香袒坐,使妻兒供養其背而拜焉”。
被名將李靖占了位
據《毗沙門天王緣起》:“所有苗實不成,人民饑餓,疾病流行,障國侵擾,追相傷害,暴雨惡風不依時,即國內人世民受諸憂惱,有如是等無量災怪惡事”,皆可誦經來解決。
到后來,天王還負責讓信眾發財。據學者王濤鉤沉,古代發財術也屬醫術,《醫心方》中有“求富方”:“立春日取富家土涂倉,立富?!薄奥裥Q沙于亥地,令家大富。”“埋牛角宅中,富?!碧颇┤硕嘞虮狈蕉嗦勌焱跚蟾弧?/p>
學者呂建福說:“安史之變,諸邊將都先后東返,從軍事上、宗教上參預了平亂和擁立肅宗復京的重大活動。這樣于闐的毗沙門信仰也隨之傳入內地,直接促成了唐朝毗沙門信仰的形成和普及。”
在《金光明經》中,北方多聞天王威風凜凜,腳踩兩夜叉,即尼藍婆和毗藍婆,身后有隨從、太子,哪吒即諸太子之一,據《長阿含經》記:“(北方多聞天王)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
南宋末期,局面逆轉。據學者劉文剛鉤沉,名將李靖突然變成毗沙門天王。此說最早出現在宋末元初楊景賢的雜劇《西游記》中,李靖上場詩是:“天兵百萬總歸降,金塔高舉鎮北方。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p>
所謂金塔,原本托在北方多聞天王的手中,他的兒子哪吒也被李靖稱為“吾兒”。
北方多聞天王被篡位,或有兩因:一是于闐國本有“李天王”,即五代至宋朝初年的國王李圣天(本姓尉遲);二是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作為城市保護人引入中原,隨著南宋滅亡,人們對其戰力產生懷疑,移情于名將李靖。
想沒“班味”也難
元代時,東方持國天王的兵器變成琵琶;明代時,北方多聞天王的兵器變成雨傘;清代時,西方廣目天王的兵器變成蛇(或赤龍),終于湊成“風調雨順”。
《封神演義》稱“魔家四將”是佳夢關(一處誤寫成佳孟關)守將,襲自《三國演義》的葭萌關,張飛在此大戰馬超,今屬四川廣元市昭化鎮,武王伐紂不可能繞那么遠。魔禮壽郁悶的是,他的二兒子獨健是“二郎神”原型之一,可小說中的“二郎神”卻是死敵,在對戰中,變成花狐貂,趁魔禮壽出大招,將他的手一口咬斷,最終死在黃天化“攢心釘”下。
《封神演義》沒說清“二郎神”來路。
據學者焦杰在《灌口二郎神的演變》中鉤沉,傳說“二郎神”是李冰次子,李冰因治水之功受崇敬,宋代時,鄉民神化李二郎,但李冰可能沒次子。著名學者張政烺認為,北方多聞天王的二兒子獨健在四川影響頗大,被稱為“二郎神”,崇道的宋廷為與佛教競爭,有意愿制造一個道家“二郎神”,不惜給李冰安個次子。
元代時,趙昱影響蓋過李二郎。趙昱與哥哥趙冕隱居青城山學道,被隋煬帝強征為嘉州太守,入水斬蛟,事與《搜神廣記》同。趙二郎成功地將“二郎神”定位在道家,獨健故事被忽略。
可明嘉靖百回本《西游記》中,“二郎神”又改名為楊戩。胡適先生認為,可能來自宋代大閹楊戩。楊二郎面白無須,像太監。果如此,魔禮壽死得有點憋屈。
在舊小說、戲劇中,“魔家四將”從威風凜凜,變成人見人揍、只能打打醬油。人設如此,想沒“班味”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