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藝創作遇上AI:是沖擊還是賦能?
所謂“AI創作”,即“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的文藝創作”,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如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在文藝領域所進行的創作,涵蓋了文學、繪畫、設計、音樂、影視,以及被稱為“第九藝術”的電子游戲等多種藝術形式。這一創作的實現方式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研發端,研發人員構建人工智能數據模型,讓它在提示下以半監督甚至無監督狀態進行相對自主的創作;二是在應用端,創作者以它作為智能助手輔助自己進行文藝創作。當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開始得到廣泛運用之后,人們可以通過更為友好便捷的自然語言處理方式與應用程序實現互動,通過人發出指示詞來引導應用程序開展創作任務。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升,人工智能自身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獨特的創作主體,故而“AI創作”概念也開始具有“人工智能相對獨立地開展文藝創作”的內涵。AI創作對傳統文藝創作模式產生了沖擊,使其面臨全方位的系統性重塑,因此這種數字時代的新文藝現象值得我們從其運用方式、存在問題和借鑒意義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視域互借:人工智能對文藝創作的賦能
當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盡管仍處在發展階段,但已對文藝創作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開啟了大眾參與和廣泛傳播的新時代。它顯著降低了創作的準入門檻,使得藝術創作不再是僅局限于少數精英的專屬領地,而是變得更加親民和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憑借其在海量數據利用、高效協作、創意啟發和模擬風格等方面所具有的顯著優勢,給文藝創作帶來了較大的助力。
所謂賦能,即賦予主體以某種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提升效率、促進創新,應對挑戰和達成目標。具體到文藝創作領域,就是能幫助創作者提高其已有的創作能力,甚至賦予他們某些原本不具備的創作能力。畢竟,人工智能正在對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各個產業實現持續賦能,加速各領域的所謂“突破式技術創新”。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使用,就意味著能利用其強大的信息處理和內容生成能力為自己服務。它帶來的賦能包括兩方面:一是做減法,能讓它幫助我們從整理資料、收集素材等重復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將精力集中在更高層次的思考和創新上。二是做加法,在創作過程中,它還可以給我們提供靈感的火花,甚至在其提示下生成初步的創意構思框架。這都有利于構建數字時代的“房謀杜斷”創作模式:昔有多謀的房玄齡和善斷的杜如晦兩人精誠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今有人工智能負責提供“房謀”的智力支持,人類創作者掌握“杜斷”的權力,真正實現人機之間的優勢互補。考慮到人工智能可以賦能創作者,對文藝作品進行優化、潤色,有學者提出應當將人工智能帶來的數字“優化”作為新范疇引入當代文論。
伽達默爾曾提出過“視域融合”的概念,指的是不同主體之間所持視域的相互交融。在審美對話過程中,理解者的視域與文本的視域在理解過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不過他所談的“視域融合”,實際上只能是在自我主體意識之內發生,更多的是由自我主體來主導。而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的信息時代,智能設備不像紙質文本那樣被動,而是能在人類提示下更為主動地參與對話。人類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得超越自己原有范圍的廣闊視域,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則在人類的提示詞的點撥下創造出更加細膩、動人的作品,這可謂是一種人與機器之間的“視域互借”:“我”與“你”將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借給對方,從而讓彼此都獲得了自己原本不具備的能力,在協作關系中生成許多之前難以獨自創造出的優秀作品。
以筆者自己的創作經驗為例,其實在創作時經常會遇到幾個棘手問題:一是詞不達意。心中產生了模糊的意向、感受,卻難以用較為準確的詞匯和語句來表達,影響了文章的感染力。二是素材匱乏。有時難以為自己的論點尋覓到最為適合的事例、數據、背景知識乃至于他人論述作為佐證和支撐,導致文章缺乏可信度和說服力。三是敘述不順。在構建文章框架和敘述過程中,總感覺自己寫的句段存在諸如條理不清晰、思路不明確、前后不連貫等問題,未能流暢地進行表達。四是靈感枯竭。在創作過程中忽然陷入構思僵局,腦子沒有新的靈感涌現,不知該從哪些方面加以推進,結果寫作陷入停滯狀態。而以上這些問題其實也是大部分人在寫作時的通病。
筆者測試了多款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如“豆包”“天工”“訊飛星火”等,注意到它們對寫作確實能產生較大的智能賦能作用。一是當遇到詞不達意問題時,可以發出“請潤色”“請增加幽默元素”等指令讓它們給出答復,此功能可以讓一個有創意但文采匱乏的寫作者瞬間如有神助。二是如果感覺素材匱乏,可以發出“請列舉相關案例”“請聯想近義詞”“請尋覓相關成語和詩詞”等指令,就能呼喚它們把與我們寫作相關的素材快速呈現出來,并且如果覺得材料不夠,還可以發出追問指令,要求它們增補更多材料。正是考慮到人工智能的此種檢索和生成能力,有學者提出建設“當代中國審美語料庫”的設想,提出:“人工智能遠超出人類的快速與規模搜索能力,可以獲得對內在于巨量審美經驗中的審美與藝術感知方式的提取與分類?!比窃趯懽鬟^程中,如果感覺自己的句段不順、條理不清,可以發出“檢查這段話的語法”等指令,讓它們協助檢查和修改。比如在用詞準確性、修辭恰當性、邏輯連貫性、敘述完整性,乃至于在風格統一性和情感傾向一致性等方面,它們都能提供有效協助。四是遭遇靈感枯竭問題時,可以將自己的構思簡要地告知它,然后發出“請在主題方面提供更多創意點子”等指令,要求它生成若干創意。由于它的思考是基于互聯網數據庫,故而其實你是在借助它去搜索全網信息來激發自己的思考。誠如科技研究者所言:“大的信息庫中釋放了洞察力,而這在較小數據中是做不到的?!币姸嘧R廣的人更能看透現象背后的本質,而掌握了更豐富數據的機器也同樣如此,大數據整合能力可以讓人工智能在海量的數據中迅速捕捉到最關鍵的線索,進而深入剖析出事物的內在邏輯關聯。
而且與傳統的被動搜索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能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當中,精準匹配到用戶最需要的那一批資料。這一功能能大幅度提高資料搜索的效率,相當于人類跟人工智能的當代分工。早在1776年的《國富論》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提到:分工的手段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讓同等數量的人較之前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他在工業時代初期所作出的這一判斷,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也同樣適用?;ヂ摼W時代讓人類社會的信息接受從傳統時代的信息匱乏變為當下的信息泛濫,每天要接受的信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們再怎么高效地使用大腦,也將終因時空的限制而抵達極限。畢竟每個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物理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憑空在24小時之外創造出新的時間。學界把當下這種狀況稱為“信息過載”,并且認為這是人類目前通過自己肉身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GPT語言模型的出現,讓人類得以通過將信息篩選任務轉移給外部系統來減少自己的疲憊。對于文藝創作者而言,相當于有一個能幫助自己對信息進行判斷、分類的數字助手,讓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專注于那些更為關鍵的部分。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還能作為高效的翻譯家幫助我們突破語言障礙,只需將網址輸給它,然后發出“請翻譯此網址”的指令,它就會將該網頁翻譯成中文。目前筆者不僅正在探索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來輔助自己寫作,而且還在研究如何借助它們來輔導自己的孩子學習作文寫作的技巧,在此過程中頗詫異于它們功能的強大。實際上,在智能賦能的這種提示詞創作模式里,只要用戶掌握了足夠的追問技巧,就仿佛身后站著一位聰明睿智的作家在給你進行個性化的實時指導。
筆者在使用“豆包”潤色自己的散文時甚至會困惑:它輔助我寫出的這些文字究竟是算我的,還是算它的?如果算它的,那么沒有我的原稿它是無法開展優化工作的,但如果算我的,那么沒有它的助力,我的文字又不能達到如此細膩流暢、文采斐然的最終效果。從理論層面闡釋,或許只能將此類文章歸類為人機“視域互借”的合作成果:人工智能本身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一方面可以通過“視域互借”的形式將人類的主體性遷移到自身之中,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算法、算力和大數據運用,進而擴大人類的主體性。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工作的外加輔助,能極大地增強人類文藝創作實踐的深入程度、涉及廣度和具體內容的豐富程度。那些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隱藏在現象里的關鍵細節,在人工智能這里卻很容易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被挖掘出來,進而加以細致分析,具有從多維度、全方位去認知數據價值的能力。在賦能文藝工作者創作方面,大數據技術的價值就在于,它一方面極致地擴張了知識構造的基礎,能將協助創作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盡可能擴展到更廣的范圍;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機器學習能力,能更深度地挖掘出數據之間的內在關聯,有助于將原本零散的知識升級為較為系統的知識鏈。于是有學者把人工智能此種將人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的助力稱為“增強智能”。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文藝創作領域顯現出其強大的作品生成能力,比如2023年以來涌現出的包括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智能程序,已讓整個藝術界都感受到了來自人工智能技術的某種壓迫感。這促使藝術家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原來的創作方式和價值,也引發了關于藝術本質、內涵和邊界等問題的思考。這其中,如何讓人工智能與藝術實現跨學科深度融合,成為了當下藝術學界的一項重要研究議題。
在信息時代,人類實踐活動開始出現數字化轉型,呈現出所謂“三化”特征:“實踐工具電腦化,實踐過程萬物網絡化,實踐結果網絡互聯化?!蔽乃噭撟髯鳛橐环N實踐形式,同樣具有以上特征,故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輔助將對新時代的創作有重要助益作用,可謂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在文藝創作領域的體現。如今的年輕一代是伴隨著電子產品而長大的,他們在使用智能工具輔助自己的課業學習、娛樂消遣以及外出旅游等各類日常行為方面顯得更為得心應手。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相關應用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持續迭代升級,技術變得愈發成熟,功能愈發豐富,應用領域愈發廣泛。日后他們從事文藝創作時,將會比我們這一代人更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前沿科技。這意味著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必然是大勢所趨,日后將會更加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到各個創作領域之中。它或許會催生出更多新穎獨特的作品形式和表現手法,為文藝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突破。年輕一代也將憑借著他們與科技的天然親近感和敏銳洞察力,在那個屬于他們的時代創造出令我們驚嘆的文藝佳作,甚至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文藝形式。
二、原創力匱乏:人工智能尚缺深度的創造性
原創是一種能力,其源自于創作者經過閱歷沉淀之后的自覺探索。雖然缺乏自我意識并不影響人工智能具備一定程度上的主體性,但這卻是導致它無法成為一個自由自覺的、高層次的創造者的核心原因。正所謂“好的作家生活在自己的韻律之中,因此能不斷的唱出自己的新的歌曲”。由于創作者具有自覺的創作意識,故而能由此形成他們自己的獨特風格,同時還能在接下來的創作中突破自己的既有框架,創造出新的風格。比如畢加索的創作就被分為“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等,每個階段的風格都灌注著他自己的特質,但每個階段的整體風格又各有顯著差異。
作家史鐵生在一次訪談中說:“寫作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開始寫作時往往帶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寫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倍斯ぶ悄苡捎谌笔Я恕白晕乙庾R”這一關鍵的一環,所以它沒有“自己的問題”,它生成作品主要靠數據優化措施,如“調整模型參數、增加訓練數據量、改進生成策略”等。文藝作品中最為動人之處,往往來自于創作者對于世界和自身處境的困惑與思考,而沒有“自己的問題”的人工智能,雖能在算力、數據庫鏈接能力等方面碾壓人類,但難以通過深度思考而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無論古今中西,都十分強調藝術創作內蘊的創造性。蘇格拉底等人在對“智者”話題進行討論時,就提到需要區分對方到底是“有智慧的人”,還是“有智術的人”?!犊脊び洝穭t談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痹谶@里,只有具備創造能力才被定性為“知者”(智者),而那些只能沿襲技能的人,只算是“巧者”(工巧之人)。藝術史學者詹森(H.W.Janson)在其著《藝術史》序言中特別強調“藝術創作”(Artistic Creation)與“制造”(Making)的不同,因為制造側重于“技”的層面,工匠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樣形態的產品,而創作更強調“藝”的層面,藝術家更看重的是靈活甚至冒險的調整。相較之下,目前AI創作的生成過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為其往往是按照特定模式來制作產品的。以智能寫作為例,程序更擅長撰寫那些強調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體,比如文案和新聞稿,而不擅長撰寫那些需要通過深刻思考才能抵達的創意類文體和需要閱歷支撐的情感類文體,比如運用隱喻、暗示等修辭手法的詩歌,以及用個人經歷過的苦難寫就的情感散文和小說。
吳冠中曾提出“筆墨等于零”的觀點,認為一切筆墨技藝都需圍繞著整體構型而展開,“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掌握了技術性的筆墨,并不代表掌握了能把控全局的繪畫能力,單獨的技法再強大也只是等于零。這一論點對于我們反思AI創作亦有參考價值。當下尚未有全然由AI創作的寫意國畫作品,其中很重要一點原因就是寫意國畫與寫實西式油畫在建模難度上有重要區別:后者主要涉及的是可量化的光影、色彩、景深等近乎技的內容,前者則涉及到“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等近乎道的問題。國畫的經營構圖,其最大的難點不是來自于實,而是來自于虛?!疤斓刂溃瑹o非以至虛為實。人須于虛中求實”,虛中求實,需要主體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創造力。因此在程序里,“虛”的部分也是最難進行數字建模的。在構圖上規劃“虛”,就需要超乎于固定規則之上的想象力,以達到“以無法為法”的境界。
人工智能確實是具有一定創造力的,以至于學界開始呼吁將其作品視為“智力成果創造性表達的新來源之一”。特別是它所展現出的強大的“風格遷移”能力,更是讓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創造出新的作品,卻還不能創造出新的風格范式,故此更多的還是屬于“炫技”的層次。以人工智能創作出的兩首七言詩為例。天工3.0生成了詩歌《斷橋雪》:“柳岸風吟霜滿天,斷橋殘雪憶流年。瓊枝玉樹妝寒色,冷月清輝照古煙?!边@一首詩主要都是些意象的堆砌。初看挺美,但是細讀起來就會發現缺少韻味,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之感。相較之下,百度“為你寫詩”功能生成的詩歌《西湖》具有更美的意境:“江南煙雨柳絲斜,斷橋殘雪落梅花。一傘撐開春水綠,西湖岸畔是誰家。”尤其是后半部分最富七言絕句的韻味。但問題就在于,后半部分這兩句都分別模仿了別人的詩句,第三句來自于一首由當代古風詩人“映日荷花”所做的《享雨》,原文為“輕絲萬縷洗黃昏,一傘撐開淅瀝春”,第四句估計模仿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換言之,此處讓人耳目一新的“一傘撐開春水綠”和富有審美張力的“西湖岸畔是誰家”其實都是“化用”之作,這番操作真是得了北宋江西詩派“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方法的精髓。所以有學者批評AI創作并非真正的創作,而是一種“根據其自身的算法、規則以數據為基礎的再生成”。而且人工智能由于自身沒有自我意識,故而它在“借鑒”和“化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權時,還是不自知的。人類作家也在模仿以往的佳作和創作傳統,比如當代新詩就有著顯著的古典詩的傳統特征。但這種模仿是內化了的模仿,而非外在化的“風格遷移”?!帮L格遷移”只是通過提取對象的關鍵特征來建模,然后依照這些關鍵特征來生成新的作品,但當代詩人對古典詩傳統的“再發現”和借鑒卻是從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維層面進行的,這種行為帶來的不僅是新作品,還有新風格。
此類自動生成的創作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對文藝關注度的同時,也可能由于生成太過便捷而使用戶容易產生對文藝創作行為的輕視,認為技術的提升可以替代人文的思考,逐漸出現所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取”的問題。前些年微軟“小冰”寫詩事件喧嘩一時,其所寫詩歌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但其中的詩作除了在意象處理上頗為新奇之外,并無太大建樹,被學界評價為充其量只是在進行“陌生化組裝”,還有作家將之批評為“修辭的空轉,東一句西一句隨意組合,意象缺乏內在邏輯,軟語浮詞,令人生厭的油腔滑調”。以古詩作為參照,《古詩十九首》在用詞上并沒有“小冰”寫作那么華麗,然而其幾乎每一首都能觸動人心,不但能讓東漢末年的讀者感懷,而且也能讓時隔一千八百余年的我們產生共鳴。那質樸而凝練的文字蘊含著真摯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從而能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和指引。而目前尚未有哪首人工智能創作的詩歌能達到成為“存世之作”的水準。
此外,通過“風格遷移”方式誕生的智能繪畫也存在此類問題,往往“悅目悅耳”有余,而“悅心悅意”不足,至于“悅志悅神”則更加缺失。以“下一個倫勃朗”計劃為例,開發人員基于Microsoft Azure云計算平臺對倫勃朗存世的346幅畫作進行數字掃描和分析,通過對這些畫作十六萬多個片段的數據分析,最終生成了具有倫勃朗典型繪畫特征的模型。能在倫勃朗本人去世三百多年后由智能設備再次創作出“新”的倫勃朗繪畫,在技術上確實是重要突破,然而在藝術上并無太大作為,它只是延續了倫勃朗,而非名副其實的“下一個倫勃朗”。與此同時,南京投石科技有限公司也推出相應的產品“梵影智繪”——一款“梵高AIGC拍照機”應用,通過它可以模擬梵高繪畫風格來轉化用戶拍攝的照片,其效果甚佳。但此類通過數據標注而實現風格遷移的“創作”,其實都沒有生成真正的新作品,因為真正的“新”,不是指作品數量上的新,而是指性質上的新。即不是對已有元素進行簡單地拼湊或模仿,而是從無到有地構建出前所未有的新的藝術表達。如果從更高要求看,“新”還指“開風氣”的新,即對既有創作觀念的突破與創新,能給人們帶來新的藝術體驗和哲理思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開啟人們認知的新篇章。
亞里士多德曾言:“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此言即強調創作的核心不在于復述而在于創造,創作者需要憑借想象力和創造力,將那些潛在的可能性用文藝形式表現出來,超越已然世界去創造一個審美世界。優秀的藝術家并不會被材料、色彩、構圖等既有元素所局限,他所考慮的創作問題的核心是如何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將既有元素整合為全新的充滿創意的作品。拘泥于已有材料進行翻新,雖然也是一種“集成創新”,但終究不是開創性的創新。真正的智慧在于意識到“此外的可能性”,即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究已有信息之外的可能性。正所謂“可以模仿蘇格拉底的口氣說話,卻不可能靠模仿成為一個蘇格拉底式的思想家”。人工智能所進行的文藝創作如果不能開創新的風格或至少開創出某種新的創作路徑,那么它的創新更多只是在“點”上,而未能到“面”,主要屬于一種“協創性”而非獨創性,因為它主要還是協助人類創作者在創作,而非自己獨立在創作。目前的人工智能無法自己創造切身經驗,更不可能從中獲得真切的情感觸動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擬出情感體驗和思考。這樣的信息獲得和處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雖然可以模擬各種杰作的風格,甚至比原作更細膩,然而它更擅長于“1到100”這類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0到1”這種從無到有式的事情。于是在創作時,它在協創性方面表現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創性方面仍然是個侏儒,依舊無法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杰作”。
三、切身追問:深度的創造力由人生閱歷所孕育
海德格爾曾言:“真正的哲學是先行者,是在物持續出現新的遮蔽的在場中敞開新的追問領域、新的追問層面的知與識?!痹谒磥?,理解存在的意義就需要持續追問。主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是一個隨著閱歷增加而逐步由識生慧、轉識成智的過程,只有去切身追問,才能不斷領會自己掌握的諸多知識,從而在內心中建立起知識與判斷之間的聯系,進而漸次積淀為一種“燦爛至極歸于平淡”的至樸智慧狀態。
在文藝創作領域,有“一般創造力”和“深層創造力”之分。對于世間萬物的感受,掌握一定語言技巧的作者只能“說出”,而擁有閱歷和悟性的作家才能“說透”。能寫出外觀華麗的文章的還不算作家,只有能寫出內容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和發人深思的作品,才算真正步入了作家的行列。一般創造力即在表達方式、技巧、主題、風格等基礎層面能創造出一定新意的能力。但深層創造力則要求更高,需要在內涵上深入到社會、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深度反思層面,讓作品具有更加厚重的價值和意義;也需要在風格上形成極具個性、具有較高辨識度的特質;還需要在情感上能引發受眾強烈而深刻的心靈震撼,對他們產生價值引導和思想啟示的作用。
一般創造力取決于對技藝的嫻熟把握,通過程序化的訓練即可獲得,但深層創造力則有賴于創作者閱歷的長期積累,以及對這種閱歷的充分消化。比如,對于人生的思考,一般的作者都能寫出來,而且還能寫得辭藻華麗、文采飛揚,但唯有像史鐵生這般經歷過巨大精神痛苦,承受過長時段身心折磨的人,才能如此深切地洞察人生的真諦,使自己的文字如此滾燙灼熱,仿佛每個字都攜帶著生命的熾烈溫度。類似的,也只有遭受過失明、窮困和孤獨等肉體和精神雙重打擊的華彥鈞,才能作為民間音樂史上著名的“瞎子阿炳”創造出《二泉映月》《聽松》等讓聽眾聞之落淚的偉大作品。他的二胡曲是從苦難深淵中綻放出的花朵,那種在打擊中不忘堅韌和在困苦中飽含希望的獨特旋律,絕非通過聰敏天賦就能達到,而需要閱歷的沉淀與歲月的磨礪,只有在無數個喧囂的白天和寂靜的夜晚里發出來自靈魂的拷問與呼喊,才能在歷經風雨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對人生境遇的洞察與領悟。其他書寫動人作品的創造者,也有著類似的心路歷程。
曾經滄海,才能洞悉世事滄桑,從而能以沉穩的姿態,用最精準的詞匯、音符、意象等去創作優秀的文章、樂曲和繪畫等作品。“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連那些才幾歲的聰敏孩子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只有真正用身體和精神去接受過磨礪的人,才能痛徹心扉地從靈魂深處觸摸到其中的深刻含義,這就是閱歷的深沉力量。優秀的作品是需要創作者的豐厚閱歷來支撐的,人工智能創作由于缺少親自體驗的環節,故而對于某些更為微妙的想法很難真正理解。巴爾扎克常被西方文藝界批評為“拙劣的作家”,因為他的小說存在著用詞生硬、用句粗糙、風格怪異和前后內容脫節等一系列問題。然而這并不妨礙他作品的偉大,這其中就在于他作為一個熟知底層生活種種不堪細節的人,在閱歷上有著碾壓其他眾多作家的優勢。他這些豐富的閱歷,使其構造的情節能生動到讓讀者感覺自己被拉進了他的小說世界里,“在場”地與他筆下的那些亂七八糟的角色們一起直面那五味雜陳的人生。
所謂“人工智能沒有靈魂”,除了指它不具備自我意識之外,還指它缺乏通過切身親證得來的閱歷。深層次的藝術內涵與創作者自己的切身經驗有著密切關聯,是一種所謂文藝作品的“感知覺回歸”:創造者把自己對生活世界的感知,在文藝作品中轉化為具體內容和形式。須知,文藝作品里所有打動人心的想象、修辭和視角,其內在的精神力量都不是來自于外觀的華麗,而是來自于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厚積薄發。閱歷讓創作者的想象力獲得深沉的力量,成為一種所謂“有靈魂的想象”。正如作家余華所言,有靈魂的想象“會讓我們感受到獨特和驚奇的氣息”,而無靈魂的想象則是平庸的,會讓我們感到空洞乏味。因為“有靈魂的想象”會以創作者自己豐富的經歷給我們精神上的指引。這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和勇氣。而無靈魂的想象則像是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找不到確定歸宿。我們欣賞文藝作品,核心目的就在于期待這些作品能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厚重和深沉,從而激發我們內心的共鳴。
文藝作品的獨特韻味不僅來自于它們的感性特征,而且還來自于創作者賦予它廣闊的社會歷史因素和細致入微的個體因素。以繪畫為例,馬奈在對《女神游樂廳的吧臺》所用色彩進行構思時,采用了淡紫色、粉紅色、金色、冰藍色等色調,藝術史學者詹森評價馬奈的這種選擇“似乎從色譜中過濾掉了所有刺目而粗俗的成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是能通過機器學習來理解“刺目”這種相對客觀、可量化的內容,但涉及到“粗俗”這種具有社會歷史性內容時,它就會出現誤判。因為色調本身與“雅俗”判斷不存在客觀對應關系,而是經由特定人群的品味判斷來賦予其特定意義的。在某個時段被認為粗俗的表現形式,在另一個時段可能會被視為“大膽創新”;在一種文化中被視為高雅的元素,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被視為“艷俗”。只有身處不斷變動卻又保持某種穩定性的文化語境中的優秀創作者,才能在不斷積累的閱歷中敏銳把握這種微妙的平衡與動態的變化。他們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洞察到那些細微的差別與漸進的趨勢,能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捕捉到核心的本質,從而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尋找到前行的方向,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領悟去擁抱這種變化中所蘊含的無盡可能。
創作者歷來看重主體對世界的驚奇感,正如周國平所言,世界觀是“對世界的驚奇和思考”。只有面對未知發問,才能滿足自己內心深處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渴望。對于創作者來說,保持對世界的驚奇感至關重要,正是有了驚奇感才能讓創作者不斷地創造出各種令人驚嘆的作品?;蛘哒f,文藝創作的內容就是來自于創作者經過細致觀察而產生的對世間萬物的驚奇感,以及由這種驚奇感而引發的更為深層次的感悟和思考。只有當創作者如同孩童一般對世界充滿驚奇時,才會以一種充滿驚異和探尋的眼光去打量事物,從而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細節以及這些細節中所蘊含的微妙意味。而那些按部就班堆砌出來的文藝作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國畫、油畫,又或是歌曲、戲劇,本質上都只是一種預制化模式下的產物。沒有對世界的驚奇感,是引發不了“有靈魂的想象”的。這就是為何昔日思想家李贄要倡導“童心說”,強調“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優秀的藝術家之所以優秀,就在于他總是把自己的探索指向未知的領域。若他只在已有領域進行優化,那么哪怕他錦上添花的作品再精致、工巧、考究,他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優秀的匠人,而無法成為開宗立派、引領時代的先驅者。周國平曾言:“創作是一種實驗,一種冒險,是對新的未知的表達方式的探索?!闭嬲乃囆g家要有對新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好奇心,勇于踏入荒地去開墾出全新的藝術天地。只有這樣,他才能在藝術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且成為精神地標,讓后來者從他的成就中感受到蘊含其中的那種充沛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然后在他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創作須有境界,而所謂境界即涉及到所謂“擔當意識、宇宙意識、家國情懷、人文關懷”等超越性的內容,這些都是創作能升華到一定精神高度的關鍵要素。人工智能創作出的作品之所以讓人覺得缺少靈魂與韻味,乃是因為它缺乏人類作品所具備的那種歷經滄桑的閱歷積淀、敢于突破常規的勇氣,以及在追問過程中所顯現出的探索欲和想象力。
四、鏡鑒:AI創作可作為人類反觀自身的參照系
AI創作的缺陷,恰可作為我們反思人類自身創作之鏡鑒:在當下的諸多作品當中,究竟有哪些是充斥著空洞無物的辭藻的平庸之作,甚至純粹就是毫無價值的符號堆砌,從而在日后的創作中努力避免自己重蹈覆轍。比如,微軟“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面世之后,招來眾多詩人的抨擊,認為它是“對于人類智慧的拙劣模仿”,然而事實上,此詩集中所收錄的諸多詩歌,不管是在意象的運用上,還是在立意的構建方面,都要比不少當代詩人的作品出色許多。當代的各種“口水詩”“廢話詩”等,并沒有展示出太多高于“小冰”智能創作的主體性和獨創性。
又比如,早些年畫壇曾出現過“流水線作畫”現象,這種作畫方式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程式化、批量化地生產畫作。此方法把繪畫當成了“裝配零件”的廣場作業過程:先將若干宣紙在墻上一字排開,然后依次畫上頭部、身體、衣服、手足、背景等構圖元素,最后落款、蓋印,整合為一幅完整的繪畫。這樣的畫作在題材與技法方面嚴重雷同,“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人物是任伯年的,花鳥是李苦禪的,七拼八湊當作自己的了”。如今智能繪畫的生成模式,其實與這種“流水線作畫”又有何異?都是按照特定模式生產出來的,也都是將別人的繪畫風格拼湊成自己的,讓“藝術”重新又降低到“畫技”的層面。
最近中央美院老院長靳尚誼在參觀本校畢業展后,批評國畫系的作品缺少寫意作品,“沒有寫意,沒有大寫意,包括小寫意也很少”。他之所以對此耿耿于懷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工筆畫和寫意畫在國畫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相對而言,寫意畫更能體現出畫家的內在精神,也更能體現出作為畫家的獨特個性和藝術追求。畢竟,但凡從事國畫創作的人,只要給夠時間來反復磨煉,最終都能創作出具有較高質量的工筆畫。但要想創作出優秀的寫意畫,卻不是堆積時間來磨煉就能達成的。它需要創作者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能在看似隨意的揮灑中精準地把握神韻和意境的表達。不像工筆畫那樣從構圖到用色都需謹慎考量,寫意畫里每一道筆觸,都是畫家情感自由自在的釋放與表達。透過他們的寫意畫,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畫家在創作時的情緒起伏,那肆意揮灑的墨色所彰顯的是畫家奔放不羈、難以言表的情感力量,而正是這樣的情感力量最能打動觀者的心靈。倘若最高學府的學子們只專注于工筆而非寫意,那么最終只會造就出一種精致的平庸,是藝術創作的大退步。
從該事件反觀人工智能所進行的繪畫,我們會注意到它似乎更擅長類似于工筆畫這類看重技術細節的創作,因為此類創作更側重于技法和規則,由此可以通過建模方式讓人工智能來模仿人類。所謂寫意,就是要將藝術家的主體精神,暢快淋漓地書寫在畫面當中,讓畫面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洋溢著充沛的生命意識。不是再現已有的現實世界,而是通過自己的心靈再造一個審美世界,因此畫面構筑的意象世界充滿了藝術表現的張力。所以有學者指出:“經過寫意的藝術模式所表現的,主要是藝術家在體悟宇宙與人生真諦所升華出來的意象?!倍鴱娬{自我表現的寫意,恰恰是目前的AI創作所拙于應對的內容。
當下的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沒有自我意識的高等工具,更擅長以極高的精準度和效率去呈現那些精致、細膩的畫作,比如智能繪畫模型社區Civitai里那些用模型生成的人物畫作,在外觀上高度逼真,只要按照特定規則就可以將此類畫作批量化生產出來。然而看似不那么講究技法和規則的寫意畫,卻恰恰因為需要創作者靈動灑脫的主觀能動性而讓人工智能難以模仿,它目前至多只能模仿抽象畫。畢竟西式“抽象”和中式“寫意”在外觀上相似,但在內核上卻大相徑庭,“抽象”的揮灑追求的是情緒的釋放,這使得抽象畫連大象之類的動物都能畫。但寫意的揮灑卻是審美情感的自在表達。審美情感與飄忽的情緒不同,其蘊含著一種內在的秩序,所以西方抽象畫往往抵達的是“自由”的層次,但中國寫意畫則能再升華到一種“自在”的更高層次。
寫意畫強調“意在筆先”,通過筆墨的自由揮灑來傳達出畫家的思想和情趣,這是最考驗智能算法對人類意識的理解能力的。真正的藝術創作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心靈的自由舒展。人工智能的繪畫總在某種程度上缺少“靈魂”,其實就是缺少那份由人類自覺意識和獨特感悟所賦予畫面的靈動韻味。它雖然可以完美地復制技術層面的東西,卻難以真正觸摸到藝術靈魂深處的微妙力量,所以它的繪畫能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卻暫時沒能顯現出人類繪畫名家在創作過程中自然流淌出的精神內涵與個性色彩,以及那種能引發觀者靈魂共鳴的精神境界。
縱觀由目前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自動”創作出來的作品,基本都有預制化和塑料化這兩個顯著特征,區別只在于程度的深淺而已。所謂文藝創作的預制化,指一種按照標準化流程的模式開展文藝生產的創作方式。這種方式使原本是心靈的自由舒展的文藝創作異化為一種標準化生產,使得作品的內容雷同化、人物臉譜化、情節公式化,來來去去都是那些被重復使用的老套路。這種方式的創作就是用一套預設的模板去安排文本結構,然后如同生產預制菜一樣生產文藝作品,呈現出一種制作標準化、生產流程化和味道同質化的流水線氣息。而所謂文藝創作的塑料化,指一種外觀形式艷麗,但內容卻缺乏生命質感的創作方式。以這種方式創作出的作品雖然也具有文學和藝術的外觀,甚至在文章的辭藻、繪畫的形貌、音樂的旋律等方面還格外精致,然而一旦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如同塑料花之類的塑料制品一樣缺少真情實感,徒有華麗外觀而沒有生氣,不像是來自真實世界的事物。
筆者認真閱讀了幾篇人工智能寫的小說和評論,發現它們往往采用特定套路展開結構,有些甚至一看開頭就已知結尾,閱讀體驗較差。它們就像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生產出的那些嚴重缺乏個性與真情實感的八股文一樣,看似精致,實則空洞無物、流于形式,大多都是固定辭藻和套話的重復堆砌,從中看不到作者作為創作主體應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看不到文字本應具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顯得僵化呆板、死氣沉沉。然而這些作品卻能廉價而快速地生成,迅速擠占文藝創作市場。這就是為何學界開始擔心AI創作的泛濫,有可能帶來文藝界出現“杰作消失”的問題。須知,有時閱讀的喜悅就像一次美麗的邂逅,讀者會被作者那獨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構思所震撼,也為書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所觸動,從而開啟一場充滿未知驚喜與智慧感悟的心靈之旅。而這種閱讀的喜悅,正是來自于充滿個人魅力的杰作,如果杰作被廉價AI創作給“劣幣驅逐良幣”了,那么深層次的閱讀喜悅也就有可能被消解了。
其他AI創作自動生成的作品也都存在這種預制化、塑料化的問題,無論是智能繪畫模型社區Civitai里借助Midjourney等應用生成的那些讓人千篇一律的虛擬數字人圖像,還是音樂智能創作平臺Suno生成的那些優美動聽但又略顯奇怪的歌曲,又或是“頭條搜索”里那些由智能寫作程序自動寫作出的小故事,皆是大同小異。在審美體驗上就像在品嘗那些按照相應配料表調制出來的預制菜:第一次吃還覺得不錯,但嘗多幾遍之后就會膩味不堪。有學者提出,人工智能藝術有可能會促使“一種藝術上的富裕社會”出現,此時“只需寥寥數語即可生成高質量的作品”。但其實目前人工智能所制作出的藝術作品,例如自動生成的虛擬繪畫、音樂以及視頻等,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呈現出一種甜膩、塑料化的風格。此種風格雖然能在視覺、聽覺上帶來一定的新奇感,但卻難以真正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深層情思。當然,目前它只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當下版本的AI創作尚不完善,而隨著算法的持續優化迭代,此類情況是有可能得到改善和提升的,未來它未嘗不能構建出獨具“個人”韻味的畫風。
結語
綜上,構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自主知識體系,就需要直面當今時代涌現出的那些超出以往闡釋架構的新問題。晚近出現的“AI創作”現象正在對當代文藝創作的格局產生愈加重要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層面對這種數字時代的新文藝現象進行探究,在新的知識體系下拿出具有普適性、共識性的判斷標準。人工智能賦能文藝創作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其所涉及的技術迭代速度相當之快,每當技術實現一次階段性突破,AI創作的水準就會隨之發生一次飛躍,以至于學界曾經作出的判斷往往在這樣的迭代過程中失效,所以我們必須以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研究,思考其對當代文藝造成的正反面影響。而且我們當下針對AI創作進行的批評和分析,實際上也是反省文藝創作自身所存在的痼疾的良好契機,這使得我們留意到那些文藝界創作中早已存在的敷衍、浮夸、單薄以及僵化等各類弊病。我們需要反對那種套路化、無聊化的文字游戲態度,讓創作重新回歸真誠與初心,使自己的作品真正飽含真摯的情感,具備獨特的視角,蘊含深刻的思考,從而能引發讀者由心而發的共鳴。